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预备立宪是清末最高统治集团为谋求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作为其序幕的官制改革,既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也给清政府带来了预料不到的后果。由于官制改革没有协调好各方面的矛盾和冲突,最终有名无实。这对后来预备立宪的进程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清末政治体制改革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是我国政治制度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时期。清末的官制改革是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尽管清末的官制改革参照甚至照搬了日本和西方国家的模式,但它毕竟是一场政治体制的近代化运动,它的许多改革成果都被近现代吸收乃至继承和发展。因此,清末的官制改革是自有其积极作用和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1884年新疆改制建省的同时,开始对省级行政官制及地方行政官制进行革新,建立起与内地相似的文官制度.至清末新政时,再次对新疆官制进行了调整.辛亥革命爆发后,杨增新根据北洋政府的指令,对清末的官制进行了改革.从新疆建省至民国初年新疆官制经过了三次变迁,官僚机构及官员设置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官员的任命是换汤不换药,前清的官员摇身一变成为民国职官.尽管如此,因俗而治始终是历代政府治理新疆的思想,在屡次变迁中,新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趋势逐渐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4.
考察清朝官制本应包括有清一代,可跨越古、近代两个时期。两期皆有所改革,又各有所不同。前期基本因袭明代官制,有所损益;后期改革较大,有近代买办倾向。有人将清代官制分为三个时期:清入关前为初期,由1616年至1644年,其官制仅其雏形;由清建国至19世纪60年代为中期,此期官制大体具备,且较稳定:由1861年(咸丰11年)成立总理衙门至清末为晚期,此期内忧外患,官制也不稳,有两次大的变动。戊戌变法一次,立宪运动一  相似文献   

5.
袁世凯在清末政局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预备立宪的决策及其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清政府为谋求宪政改革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即出自袁世凯建言,经费筹措、随员选拔、炸弹案侦破,袁世凯无不参与其中,颇能助力其事。然而,袁世凯对戴鸿慈、端方考察团在吴樾炸弹案后关于立宪期限的调查不置可否,而对于考察团归抵上海后的立宪期限调查则积极支持,随后更是与考政大臣互为奥援,共同推动清廷颁布仿行宪政上谕。当设置责任内阁的主张失败尤其是被清廷开缺后,袁世凯对宪政改革之难有了新的体认,转而对宪政改革趋向保守。袁世凯之所以在宪政改革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政治态度,在于其既有通过政治革新实现国家富强的目的,又有借宪政改革在政治漩涡中维护权势的意图。双重目的性真实地反映了清末时期袁世凯对待宪政改革的态度,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清末变革时期政府高层官员的政治活动实态以及官场生存法则。  相似文献   

6.
清末现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标志着现代教育行政体制在中国的形成,是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第二层面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现代教育发生发展的必然环节。它受到当时政体改革、官制改革的直接影响,以专门化、系统化的现代教育行政体制取代了教化型的传统教育行政体制,是一套行政决策与执行、咨议、督导、培训四位一体的体制。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中央与地方教育行政权力的博弈与分配,其精华在于劝学所一级,是现代与传统教育行政智慧的结合,平衡了教育行政权力中的官权与绅权。清末现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形成过程,也是学堂学生不断得到重视,而科举士子逐渐被边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袁世凯作为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及进行的教育活动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改革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推行实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后又掀起复古主义教育逆流,向封建传统教育让步、妥协。他以不同方式作用于清末民初的教育,已成为教育转型或波折变动中不可忘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1901-1911年清政府的官制改革,是近代以来清政府为顺应时代发展而进行改革的一个主要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挽救其自身的统治危机.但由于清政府未能积极有效地处理这些困难,因此官制改革虽然改变了延续数千年的传统格局,但无法达到既定目的,没有解救自己,也没有借官制改革为新政建设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清末丙午官制改革是在西方文明暴力撞击和国内社会矛盾十分突出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确立的三权分立的原则有利于中央集权和中央政策的统一;使政府机构进一步科学合理化,进一步扩大了政府的职能,促进了官僚机构的现代化;适应了晚清中外文明碰撞和交流的潮流,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中国近代政治体制转型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10.
袁世凯从1895年受命编练新式陆军,历时七年,所需军费来源广泛,主要有清政府划拨的专项练兵经费;裁减旧式军队以补新军资费;抽取的苛捐杂税;内举国债外借洋款筹集资金;袁世凯在山东就地筹款等等。编练新军是清末军事改革的一个缩影,军费的筹集途径对清末财政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士与官僚的合流:宋代士大夫文官政治的确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我国历史上,虽然自皇权-官僚政治体制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士与官僚相结合的进程,并由此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政治形态,但士大夫政治形态的最终确立,却是在宋代完成的。宋代士大夫文官政治的确立,不仅改变了自汉代以来主要代表世族门阀阶层利益的政权性质,扩大了统治基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文化素质,有利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2.
黄遵宪与《日本国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填补了近代中国日本资料方面的空白,进一步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使其视野真正定位于整个世界。他在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学习日本维新改革的政治主张,启蒙了中国人的思想,提供了一个救国的尝试性处方,成为中国维新变法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3.
清代史馆与清代中央机关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清代中枢机构的内阁兼管史馆,为史馆提供印信,收存成稿及修史资料。内阁官员在史馆中担任总裁,参与修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阁还负责督察各馆修书进度。翰林院与吏馆的关系更为密切,它们兼管部分史馆,并派员参与史书纂修。军机处、宗人府等机构也与史馆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节制着部分史馆的修史活动。清代史馆与中央机关的密切联系反映出史馆在清代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统治者通过对史馆的掌控,把修史事业纳入到清廷整个官僚体制的运作之中,将政治和学术双重压力施加到史馆身上,把修史这样的文化事业变成了一种政治活动,在修史的学术外衣下,表达统治者的政治意愿。  相似文献   

14.
:以往人们对品官制度及职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却忽视了吏胥 ,而吏胥也是封建官僚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代 ,由于政治结构的复杂和行政事务的琐细 ,吏胥职类繁多 ,遍布于上下各级组织 ,从事着大到立政理政、小到跑腿打杂等各种事务 ,具有管理国家事务的公共职能  相似文献   

15.
儒学长期局限于训诂与注疏,到唐未、五代时期,已越来越僵化与衰微。两宋时期,求变思潮成为思想界与政治界的主流。政治的改革,学术思想的发展,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最终催化了道学的形成。道学融会佛、道思想,较好地解决了儒学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使儒学重新走上了独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陆倕早年跻身"竟陵八友"之列,后又为"昭明十学士"之一,是齐梁间著名文人。其一生创作以骈文为主,而其骈文创作又与其政治活动紧密相关。陆倕骈文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不仅表现在其创作中占很大比重的章表之类在政治活动中产生的公牍文,而且还在于他其它文体的创作大多也是在政治场合,并具有政治功能。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陆倕骈文是其直接或者间接的以文参政的产物。透过陆倕的个案,可见骈文虽以独特艺术形式见长,却往往与创作者的政治活动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韩偓人格为后世论者敬仰。清代纪昀赞他“唐末完人”。韩偓一生的经历遭遇均表述在诗歌中。他的政治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诗歌在对社会现实、政局变动的直接叙写中注重情感的抒发,具有强烈的抒情风格;时事政局恶化,使他在诗中采用了深隐、曲折的表现手法,表现出沉郁的风格特征;用极本色的语言出色地表达情感;韩偓的诗歌还喜欢用七律写时事,后人称之“唐末诗史、七律殿军”。  相似文献   

18.
安史之乱后刘晏为挽救财政危机而推行的改革,不仅反映了其杰出的经济思想,更折射出当时社会商品经济已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而刘晏在改革过程中所运用的一些措施及改革所产生的经验和教训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台谏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早在上古传说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它的萌芽,经过长期的发展,隋唐时期台谏制度已臻于成熟,而在随后的宋代,台谏制度迎来了自己的黄金岁月。在这一时期,由于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和政治生态平衡势态的形成,台谏制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运作空间,其对君权和官僚集团的监督和制约都有所加强,从而推动了宋代相对清明的政治局面的形成。其历史经验能够为我们完善当代中国的监察制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