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研究——从高中与大学衔接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高中与大学衔接的角度,研究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在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出现的适应性障碍.分别从高中和大学两个不同角度,针对学生成长的需要,对高中与大学进行有效的衔接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在高中阶段要加强对学生适应新环境能力的培养,在大学阶段要实行有效机制引导新生缩短大学生活适应期.  相似文献   

2.
高中与大学阶段在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使得高中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较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对学生生理和心理都产生了较大压力。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在对比高中与大学两阶段有机化学知识点的基础上,试图在高中阶段引进“大学先修课”,让学生能在高中就接触到与大学相关的课程,以便学生进入大学后能尽快融入大学的学习生活中。  相似文献   

3.
杨伟 《考试周刊》2010,(9):192-193
大学新生从高中生活直接向大学生活过渡。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学习方式等都将发生重大变化。部分学生会出现适应不良的心理,本文从社会环境的影响、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所处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4.
高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与初中阶段相比,学生获得了一定的知识,认知水平有所提高;与大学相比,高中生的认识水平又有一些不足。高中阶段的学生通常会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容易在这个学习阶段产生叛逆心理。他们渴望独立,希望能够自己做主,摆脱家长与老师的控制。因此,高中班主任如何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就成了一个难题。本文从高中班主任的角度出发,谈谈他们应该如何开展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5.
魏燕 《中小学校长》2023,(10):13-18
从系统论视角看,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需要综合考量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关系。在我国,大学与高中的关系经历了三个历史演变阶段:2002年以前的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高中教育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2002—2018年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中的升学教育功能得以强化;2019年以后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大学与高中协同发展。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普通高中教育的质变样态表现为知识观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学习自主权不断扩大、强化高中作为大学预备教育的功能等三种样态。为此,普通高中进行了“跨学科、融合式课堂教学”“构建规范选拔评价为核心的教育生态”等五种育人方式变革。  相似文献   

6.
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素质的关键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认知水平等各方面都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学生在心智发展上更加成熟,同时高中是学生向更高一个层次--大学发展的过渡期,这就要求在高中时期就要积极有效地培养一些大学时所必备的能力素质,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当今社会的竞争也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思维创造能力。在高中阶段就注重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今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在总结以往的物理教学经验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就物理教学中培养高中生高阶思维能力谈谈笔者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历史文选和高中文言文的衔接教学,就是立足大学历史文选教学,从教学目标入手,详细、全面地分析教材和知识点,依照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选择教学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使大学历史文选与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前后有机联系起来,使不同阶段的教育形成一个有效的教育合力。鉴于此,笔者想就如何做好历史文选与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的策略予以探讨,希望找到一条适合现实教学的衔接路径。一、分析教学目标差距,建立衔接意识无论是历史文选教学还是高  相似文献   

8.
大学新生入学阶段是一个特殊时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大学新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和其他年级的学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面临全新的环境,满怀憧憬的大学新生会遇到许多困扰,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感,甚至会出现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适应问题是大学新生从高中向大学过渡时必然产生的现象。然而,大学新生阶段也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是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作为大学新生辅导员,正确认识新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调适,是做好新生辅导员工作的前提,这对新生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台湾地区为推动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改变城乡之间高中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高中学校数量偏少和高中学校与大学缺乏联系的现状,实施了"大学校院协助高中优质化方案",以加强高中学校与大学之间的合作,建立教育资源共享互利机制,达到"优质化高中,高品质大学"的双赢局面。该计划对改善高中学校与大学之间的衔接,促进高中阶段薄弱学校改进和高中教育均衡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不同的教育阶段,高中与大学在衔接中易产生冲突,导致大学新生适应困难,有的甚至引发严重后果。大学新生种种不适应的不利后果不能都由大学来承担,输送大学新生的高中学校以及与大学具有高度关联性的高中教育阶段,理应担负更多的责任。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大学新生对大学适应情况和对高中阶段衔接大学教育的诉求情况, 对高中教育阶段提前介入开展衔接性教育进行思考,结合当前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建设要求,提出高中阶段开展与大学教育有机衔接的适切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中线性的学习型人际关系在大学扩展成多维的人际关系网,让大学一年级学生难以适应,从而对其学习、心理、生活造成各种不良后果。笔者着重从高中与大学衔接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障碍表现,建议应以大学新生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为导向,多维度、多视角关注衔接时期大学新生人际交往关系的良性建构。  相似文献   

12.
学习纵横谈     
雕龙 《学子》2003,(2):10-10
从高中到大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高中阶段,老师对学生全面监控,面面俱到,而在大学中,老师仅是引路人,作一些提纲挈领的讲解后,剩下的便是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如何顺利地完成这一转变,逐步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是大学低年级朋友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阶段是人生最为宝贵的阶段。与高中阶段相比,自由发展的空间更大了,但更容易走错路,而最大的错误就在于忽视了知识的学习。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我们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而不是应付考试。为取得知识而读书可以帮助考试,而为考试  相似文献   

13.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期,但我们的基础教育却以向更高学府输送生源为终极目标,忽略了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与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这一阶段,大学美好生活的超现实期待往往成为高中生拼搏的动力。考入大学之后,由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反差,使一些学生迷失。因此,以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加强高中与大学的心理衔接已经迫在眉睫。那么,在基础教育中,高中老师能做些什么?应给予学生自我成长和选择的机会。进入大学之后,正如有的学生所说:“中学时代,我们是成人眼中的孩子,谁都没有告诉过我们要自我成长、如何成长。但进入大…  相似文献   

14.
夏国良 《教学月刊》2002,(10):42-44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与生理上成长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学习对学生的大学阶段乃至以后的社会生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学校应该培养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即学习不只是一种谋取凭的工具,是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探求知识的奥秘,  相似文献   

15.
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是人才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两个必经教育阶段,但由于二者在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种种不同,往往会使很多大学新生在入学初期感到种种不适应,两个教育阶段的衔接问题近年来也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笔者从一个由高中向大学转型失败的典型案例着手,对高中、大学的教育衔接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旨在揭示两阶段的教育断层现象,强调加强高中与大学沟通和对话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大学一年级是一个特殊阶段,由于学习、生活环境条件的变化、目标追求的提升、社会地位的变迁以及他人对自己看法的转变,使得大一新生的心理较高中阶段有了很大的改变,高校新生面临着各种心理问题与挑战。在这个过渡阶段,高校应根据大学新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开展适合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提高新生心理适应能力,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毕业生,健康的社会人,适应社会的人,有创造价值、创新能力的人。  相似文献   

17.
一、大学新生面临的适应问题 (一)角色转变不适应 高中到大学的转变不仅意味着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变化,这一变化直接影响着大学新生的角色认同,以及对其他学生的角色领会。大学新生在高中阶段基本上都是成绩优异的"好学生",  相似文献   

18.
高中阶段同学们是以升学主要目标,考上理想的大学、进入心仪的专业.而理想大学专业,应该与一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向是一致的.高中阶段的同学们通过全面认识大学和专业,树立大学升学目标,才能明确努力方向,激发学习动力,提升学业水平,圆梦理想大学.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和高中阶段概率与统计内容的衔接问题.对于大学和高中阶段重复部分的内容,作为大学课堂教学的复习回顾部分,适当借鉴高中内容中的典型例题来进一步讲解新的内容.高中阶段学生使用计算器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大学阶段引导学生使用与概率论、数理统计相关的数学软件求解问题.探讨了如何指导大学生学好概率...  相似文献   

20.
高中阶段的学生,因其生理和心理均已接近成年人,在其心理发展特征上与初中阶段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高中阶段教育,则更应该依据这些新的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