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作一些分析,如在对话中达到彼此的理解、在关爱中严格要求孩子、在耐心中期待孩子成才、在信任中促进孩子的发展等,以期引起人们对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
<正>计划生育政策较好地控制了我国人口增长,到目前为止,我国独生子女的人口总量累积已经超过了9000万,而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一数量必然会出现进一步扩大,是我国后续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本文主要采取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思路,对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形成有效的解决途径。一、利用对话提高相互理解可以肯定的是,要在独生子女教育中提高成效,家长巧妙运用对话方式非常重要。利用有效的对话,能够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交流中达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相互理解,这种方法属于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对话体现的是人际对等的关系,核心内涵立足于爱、关怀、希望、信任等,当相关  相似文献   

3.
“中国家庭教育发展论坛”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中国教育学会、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浙江省金华市教育局承办的“中国家庭教育发展论坛”于2004年5月20~21日在浙江省金华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及教育工作者。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忠心教授、台湾嘉义大学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林淑玲教授等11位专家学者对中国家庭教育发展的核心议题作了学术报告,并同与会者进行了深层次的对话。  相似文献   

4.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在家庭所接受到的教育,它可以是一次对话,可以是一句评论,甚至一个眼神。日本家庭教育相较我国,更加注重孩子成长过程中独立意识、创新意识、毅力以及礼仪等方面的培养,我国家庭教育也有这些方面的培养,但整体相较仍有一些不足。本文通过对日本家庭教育优点的剖析,从而取其精华,为我国家庭教育带来一丝启示。  相似文献   

5.
教育需要对话,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也就没有教育。在平时的学校、家庭教育中,学生往往因腼腆、胆怯或没有合适的场合和时间而失去了与老师、家长对话的机会,学校和家庭间因缺少必要的平台而缺少深层次的沟通。这时对话的一种形式——书面交流的优越性便显现出来。"成长日记"就是一种书面交流形式,它是教师、学生、家长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之一。伴  相似文献   

6.
<正>孩子从出生到学会走路、说话、识别等重要素质都是在家庭教育中完成的,这期间的教育是与家庭同步的,也是不可代替的。良好的家庭教育要懂得如何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快乐、无负担,重成长。一、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结合幼儿的家庭教育是琐碎的,家长们把幼小的孩子带到幼儿园,不了解他们一天下来的情况,只能与老师沟通了解,熟知情况。幼儿园要针对鼓励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因此开设了幼儿园网站,班级主页,对话,信息  相似文献   

7.
家庭教育发生于私人领域而面向公共领域,因此,它既具有私人性,也具有公共性。家庭教育的私人性表现为:私密关系中以“情”为擎、伦理关系中以“序”为核和育养关系中以“化”为径。家庭教育的公共性则表现为:重视世界面向、强调公共意识和鼓励积极教育。当身体在公、私领域不断切换时,家庭教育的私人性与公共性有发生错位的风险,如私人领域公共化、公共领域私人化、“公—私”领域的相互割裂等。家庭教育应当通过保持空间区隔的教育自觉、寻求空间对话的教育融通和建立空间协调的教育均衡,以达成公私兼济的意义调和。  相似文献   

8.
张民 《天津教育》2023,(4):18-20
<正>在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新形势下,幼儿园作为教育部门专业的教育机构,应通过符合现实需要的系统化、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帮助家长提升教育理念、优化教养行为、改善亲子关系,在家庭教育中发挥主导、组织、促进作用。基于此,笔者从理念、实践和时代三个角度进行教育创新,构建家园共育新生态机制,在对话协商、实践互助中不断深化对教育的理解、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用适宜、平等的教育方法和幼儿共同成长与蜕变,最终形成了富有“生态特色”的幼儿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9.
家庭教育已经成为潜藏的减负阻碍,表现在家庭教育缺乏真正的关怀关系,家长的教育生存理性遮蔽了情感的教育价值,家庭教育未能观照学生的独特性。家庭教育呈现增负样态的原因在于:社会流动空间缩小,加强了家长对教育功利性价值的认可;线性教育模式下,家长遵循未来性的时间逻辑;中国的传统制度使家长形成了家族性的教育期盼。关怀伦理所强调的构建真正的关怀关系、加强亲子对话交流以及遵循情境化教育原则,为反思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独特视角,为促进家庭教育成为学生减负增能的校外保障提供了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0.
现代孩子的家教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家庭,而是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积极地组织家长与幼儿园老师对话,也是家教工作的重要内容。家长与老师的家园对话,将非常有利于对孩子的培养。有一些家长与老师正在尝试进行这样的交流,从她们的对话中,您一定会有所启发。 老师的话: ★放手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  相似文献   

11.
针对学生偷拿钱的问题,班主任通过三次散步,采用共情技术,尊重学生,与学生深度对话,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开展主题班会,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该学生;与家长联系,指导家长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家校配合,使学生改掉了不良行为习惯。启示:班主任在家校共育中扮演的角色是多元化的,是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家校共育的探索者和家长成长的助力者。  相似文献   

12.
<正>“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关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和谐,关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最终指向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稳定。《家庭教育促进法》的主要精神和核心内涵是什么?家长、教师和学校该怎样改变观念、调整方法,合力做好家庭教育?就此,本刊记者对话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博士。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四川教育》:出台《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背景是什么?李镇西:我们可以用很多现象来描述背景,  相似文献   

13.
一次单元家庭教育指导网络服务热线采用一次单元咨询模式,强调在良好辅导关系的基础上,心理工作者运用促进问题解决导向的语言文字,把改变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焦点任务,促使家长发现家庭自身的资源,找出有助于家庭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以达成一次单元的具体指导效果。通过一位来访家长的辅导案例(他的女儿,一位初二女生过度依赖手机写作业令家长深受困扰),展现了网络热线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话过程、辅导效果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90后青少年存在学习压力大、代淘;中突频、网络沉迷重、性征体相烦、不良习惯多、责任能力弱、逆反意识强、负面心态多等心理问题。本文基于家庭教育的视角对“90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改进家庭教育的基本策略:携手走过青春期“沼泽地”,蹲下身子和孩子对话交流,换一种眼光看待孩子的问题,善于倾听孩子成长的“声音”,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  相似文献   

15.
陈建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家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副所长,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哈佛(中国)教育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全国妇联“与你共同成长·家庭教育示范传播工程”首席指导。主要著作有《家教新主张》《、孩子的爸爸去哪儿了——父性教育四堂必修课》《、教育哲学对话》《、新教育:为学习服务》《、学习化中国》《、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陈建翔,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副所长,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妇联"与你共同成长·家庭教育示范传播工程"首席指导。主要著作有《家教新主张》、《孩子的爸爸去哪儿了——父性教育四堂必修课》、《学习化中国》、《教育哲学对话》、《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  相似文献   

17.
正3月23日,家庭·家教·家风——家庭教育大家谈在首都图书馆举办。该活动由北京市妇女联合会主办,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和父母必读育儿传媒承办,分为主旨发言和大家对话两个环节。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副部长向阳、北京市妇联副主席周志军、天津市妇联副主席梁春早、河北省妇联副主席张春燕、首都文明办副主任卜秀均、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副主任王智玲、北京市文化局副巡视员、首都图书馆馆长常林,以及市教委、市民政局等相关部门领导出席了活动。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小学生在课余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上有很大差异。中国的小学生课余时间学多玩少,亲子间的对话主要围绕学习展开。日本小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较轻,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看电视或与父母沟通,也有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也折射出中日两国在家庭教育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翁天虹 《江苏教育》2022,(47):63-65
学生对规则的漠视和刻意违反,不仅给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带来了困扰,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应基于学生个案,利用叙事探究的方式开展行动研究,探究学生问题形成的原因,主动与学生和家长对话,通过正向的激励引导和家校协同,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  相似文献   

20.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陷入了误区 ,给子女的成长成才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和后果。必须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 ,丰富家庭教育的内容 ,从而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