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这几年经常有人引用当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是梅校长首创,还是另有所本,我们过去没有多想,因为这是一句很让人心服的话。这句话最初是梅校长在1931年清华的就职演说中说的。原话是:“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  相似文献   

2.
小象 《考试》2008,(10)
他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一个贫穷的移民家庭。从小,他是个腼腆内向的孩子,和他一样大的孩子都不喜欢和他在一起,因为他什么也不会。每次考试,他都是倒数前几名。课堂上,老师不想让他回答  相似文献   

3.
俾斯麦认为德意志的统一必须在普鲁士的领导下进行。他了解到德意志的强邻俄国和法国都不希望德国统一,而在德意志内部,奥地利一定会同普鲁士拚死争夺统一的领导权,因此,普鲁士要完成德意志的统一大业,非以武力和战争为后盾不可。1862年他在议会上说“德国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当前重大问题的解决不是用空话和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要解决它只有铁和血”。他撇开资产阶级和议会的反对,擅自支付经费,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改革,加紧扩军备战。他认为只要实现了统一,资产阶级就会拜倒在他的脚下。俾斯麦扫荡了阻碍德国统一的内外敌对势力,迅速走上了以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有些家长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在教育孩子上缺乏信心,没有“底气”,认为有高学历的家长才能教育好孩子,能把孩子培养成大学生。史小楠的成长道路会给这些家长重要的启发。而一些文化水平高的家长,自认为有学历,教育孩子不成问题,可是孩子的发展却差强人意。这些家长也会从史  相似文献   

5.
周玉才 《语文天地》2012,(11):60-61
人物肖像描写的角度,有人说:互见法最高明。笔者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特意引导学生对宝黛初会的互现法描写进行了探讨,曹雪芹运用互见法描写就极其高明,可供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6.
人物肖像描写的角度,有人说:互见法最高明。笔者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特意引导学生对宝黛初会的互现法描写进行了探讨,曹雪芹运用互见法描写就极其高明,可供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7.
古代有一位国王,特别喜欢让人给他画像。一次,他请来了一位名气颇大的画家。画家一听说是给国王画像,岂敢怠慢。他认认真真画了一张呈上,可是国王看了大为恼火,下令将他杀了。以后,又有好几位画家遭此厄运。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个国王的一只眼睛是瞎的,一条腿是瘸的,那几位画家给他画像时,都未能遮掩他的丑,于是才落得斩首的下场。消息传出以后,有位并不出名的画师自告奋勇地要给国王画  相似文献   

8.
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与李白成起义军退出北京,使当时中国的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原来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明朝官府与农民起义力量相对抗,而这时则加进了清朝,从而形成了三大政治势力的相互斗争。清朝的入关,给关内带来了民族压迫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9.
要想深入学习小学语文名师的教学艺术、教学主张、教学思想,教师可从研究名师的课例或教学片断入手。教学片断赏析有一定的思路,教师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就可以更好地研究名师的教学艺术,切实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0.
《李岚清音乐笔谈》在2004年9月的教师节前后由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当月就又开机重印了6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音乐人士谈论该书时指出,就音乐知识的普及性而言,它是很耐看的,但这不算是本专业书籍。《李岚清音乐笔谈》的责任编辑苏雨恒认为,普及性正是《李岚清音乐笔谈》的高明之处。“高就高在出书的动机。有些音乐书籍是很专业,更像专家的学术,很想让读者们都知道,可从普及性知识上下的功夫不够。李岚清同志一直就想写一本音乐普及性读物,为写这本书,他历时八年,下足了功夫,特别是在材料的追根溯源上面。”在这本书的札记《…  相似文献   

11.
既是教授、学者,同时又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教育家,梅贻琦这个名字闪闪发光。做过17年清华大学校长,这本身就非常了不起。17年的时光,光阴荏苒,梅贻琦留给世人的,是一座心有净魂的廉洁的丰碑。身为清华大学校长,他却一直过着近乎清贫的生活,这一点尤其令人动容。  相似文献   

12.
梅贻琦妙解     
抗战初期,清华大学南迁,一度滞留云南小城蒙自。校舍很宽敞,闻一多教授住在一座木结构楼房的楼上,日日在楼上读书、注释古籍,被同仁戏称为“何不下楱楼主”,  相似文献   

13.
梅贻琦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从1931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是清华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在他的领导下,清华才得以在几年之间,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1938年,奉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命令,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迁往昆明,当时的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了西  相似文献   

14.
<正>20世纪上半叶,清华大学的学生运动特别活跃,学生们经常干的一个事儿就是驱赶校长,清华大学的校长因此当得很狼狈。然而,梅贻琦在清华做了17年校长,任何时期,清华学生喊出的口号都是"拥护梅校长"。梅贻琦受到清华师生如此崇敬,当然与他确立的"教授治校"的清华传统有关。在清华,做一个好教授永远是最神气的,梅贻琦说过: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还说:我这个大学校长是帮教授搬凳子的。不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上半叶,清华大学的学生运动特别活跃,学生们经常干的一个活就是驱赶校长,清华大学的校长因此当得很狼狈。然而,梅贻琦在清华做了17年校长(1931—1948)。任何时期,清华学生喊出的口号都是“拥护梅校长”。1962年,梅贻琦在台湾去世,大家把他安葬在他亲自创办的清华原子能研究所(后改称新竹清华大学),他的墓地被称为梅园,一年一度,新竹清华人都会举行盛大的祭“梅”活动,以纪念这位杰出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16.
民国著名校长梅贻琦先生的丰功伟绩有目共睹,其个性却鲜为人知。梅先生日记及其亲友的忆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中西合璧的真君子,一个刚毅坚卓的大学校长,一个亦慈亦爱亦民主的父亲和丈夫,一个"作育多士"教育家的人性光辉和博大情怀。  相似文献   

17.
张帮俊 《辽宁教育》2013,(2X):44-44
<正>"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大学校长梅殆琦的这句著名教育至理名言为后人所称颂。同时,他两袖清风的品性,坚守规矩的操守更为人钦佩。在西南联大时,梅贻琦与普通教授一样租用的是面积窄小的民房,两把硬椅子放在阶台上算是客厅。学校配给他一部小车,当物价飞涨时,他毅然封存了汽车,辞退了司机,安步当车。外出应酬,则以人力车代步。到清华大学任校长,一到任,他便放弃传统的校长特权,  相似文献   

18.
梅贻琦与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黄延复一、“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本世纪初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创办的一所“游美预备学校”。初建时名“清华学堂”,是因校址设在清室遗园清华园而得名。辛亥革命后改名“清华学校”。由于她有“庚子赔款”这个历史背背...  相似文献   

19.
范泓 《语文新圃》2008,(10):15-16
梅贻琦这个名字是与清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不仅在于他是历任清华大学校长中任职最久的一位,也是奠定"清华校风"成效最卓著的人之一.清华著名校训来自蔡元培,但真正能够将之充分发挥者则是梅贻琦.梅氏说过的那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至今为学界所激赏和推崇.而梅氏一生身体力行,形成办学的特殊风格,"造就清华校史上名家辈出的黄金时代",被认为是近代华人世界极重要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20.
李钊 《教师博览》2004,(1):21-22
1931年冬,梅贻琦42岁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自此连任清华大学校长达17年之久,其中包括在西南联合大学的8年。他上任后住在当时的法定校长住宅,按旧例,连卫生纸都是公家供给,有公务人员按时送到。他却主动放弃可以享受的一些“特权”,自己付家里工人的工资;自己付电话费;不要学校每月免费供应的两吨煤;从不让他的家人乘坐小轿车用来办私事,他的夫人也只是在和他一起进城时才可以顺便搭他的小轿车。他在生活上的要求很简单,从不讲究穿衣吃饭.处处精打细算。梅贻琦经常用废纸头起草的一些报告提纲、公函等,现在仍保存在清华大学的档案馆里,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