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与家长沟通主要通过家长会、电话联系、家访等形成。单纯进行这种“事后型”的传统家校沟通方式显然令家校双方感到力不从心。班主任要管理数十名学生,时间、精力都有限,很难做到适时与几十名家长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家长想要真正接触到孩子在校园里的成长“脉搏”,只能在晚上给老师打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经常说成功的教育是家校教育,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总和。家长和老师因为孩子联系在一起,但双方所处的环境和角色不同,很多时候也会产生许多不同的观点。如果这时不注意沟通,就可能产生不利因素,从而使教育效果难以体现。一方面,沟通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沟通也越来越困难。作为班主任,我们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更应该掌握一些沟通技巧,与家长一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一、了解学生家庭状况是沟通的前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  相似文献   

3.
家长与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一些家长忙东忙西,唯独忽视了孩子,加之老师与家长联系沟通意识不强、沟通技能、沟通渠道等原因,使得家长与班主任在沟通方面不够顺畅,甚至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面对忙碌的家长,使家校沟通渠道畅通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正>一般说来,沟通能力指一个人与他人有效地进行沟通信息的能力,包括外在技巧和内在动因。作为老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能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能提升自身素质和学校的品质……【起因】前段时间,一位学生家长因无法忍受班主任老师频频电话告状,要求家长到学校与老师"交流",协助教育学生等情况,最后求助校长:强烈要求学校给孩子转班或更换班主任老师。弄得老师难过,家长难受,学生难当,家长与老师关系紧张。老师与家长沟  相似文献   

5.
<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也就是说,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老师、家长。而班主任是这三者之间的桥梁,是沟通的纽带,班主任在这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是最了解幼儿在园内的情况,班主任要把幼儿在园内发生的事和表现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同时,需要家长配合的也一定要给家长落实下去,给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觉得和家长沟通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有多少个家长就有多少种想法,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如何将家长们"拧"在一起?我努力通过沟通和交流影响家长,使家校认识统一.……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接到小刘老师的求助,她是一名班主任,在与班里学生冬冬的家长进行电话沟通时,没有想到自己的话还没有说完,家长一句话都不说,就把电话挂了。小刘老师非常郁闷:我的一片好心,怎么换来家长的冷漠抗拒呢?我真不想再与这位家长沟通了,但是,看到孩子一天天地退步,教师的职业道德不允许自己放弃这个孩子,到底该怎样与冬冬的家长沟通呢?  相似文献   

8.
张丽萍 《教师》2014,(13):49-49
在学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主要是由班主任进行的,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要比高年级的老师更有耐心去教育学生,与家长沟通。但是,家长也有层次,每一位家长的生活背景、职业情况、文化程度都不相同,所以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一定要做到真诚、及时、到位。要在长期的工作中总结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沟通方法,家校教育相结合,才能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正>做班主任,我们始终需要自持“预感”,保持“钝感”,坚持“通感”,加持“新鲜感”,把持“分寸感”,才能让家校沟通达到应有之效。案例中的那本作业本,让我倍感亲切。我的学校也统一定制了一本类似功能的作业本,叫“不倒娃成长手册”,专门用来记录家庭作业、阅读、运动、劳动的情况以及孩子的心情,每天记录一页,其中最后一栏是给家长和老师沟通用的“家校留言”,这个区域成为了我和家长沟通的一个辅助项,让那些不那么重要的分享和交流登上了台面,也给那些腼腆的家长开了一扇家校沟通的窗户。  相似文献   

10.
李长兴 《成长》2020,(4):110-110
笔者通过论述家校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在家校沟通中双方要以孩子的发展为目标,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老师和家长要相互尊重,建立高效的合作关系,定期就孩子问题进行沟通,帮助他们成长。  相似文献   

11.
家庭、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摇篮",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教育作用.为此,近几年来,各地中小学都在努力构建家校沟通与合作的协作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来管理和教育学生.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家校之间的合作进展地并不顺利,其理由是显而易见的:一是部分家长碍于面子,虽然有很多想法,但不好意思和学校沟通,不敢向学校提意见;二是家长自身的素质的限制,他们仅仅把教育看作是学校的事,无意识也无能力去和学校沟通与合作;三是大部分家长的工作也十分繁忙,无暇顾及与学校沟通关于自己孩子教育的问题;四是众多家长的意见难于统一,在沟通过程中,学校无法判断家长们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性,难于对学校进行有效的管理.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几乎是每天必做的事。经过几年的经验累积,我逐渐认识到,要想将孩子培养好,家校联系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怎样与家长进行有效地沟通呢?我认为,在沟通、交流时,教师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尊重原则尽管在家长与教师的关系中,我们因为职业特点起主导作用,但对于教师来说,家  相似文献   

13.
家长会是家校联系的重要方式,孩子的成长与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不断地关怀和沟通,只有这三方面的教育目标一致,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孩子才能顺利地健康成长.而家长会是加强家校信息交流、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平台和桥梁.召开好家长会是学校、教师对学生家长进行集体工作的方式,也是学校同家长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职责.怎样开好学生家长会,是班主任,特别是年轻班主任老师比较头痛的问题,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在这里提几点建议仅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4.
吴梦娇 《家长》2023,(31):25-26
<正>家校沟通并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也有一定可供遵循的策略法则,只要家长掌握沟通技巧、明确家校沟通的要点,家校双方便能够更好地携手前行,共同打造教师顺心、家长放心、孩子开心的教育环境。沟通是衔接家校双方的桥梁,更是教师反馈教学成果,家长表达教育需求的重要契机,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家校沟通是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方式,经常进行家校沟通可以显著提高学生成绩。  相似文献   

15.
情感因素是影响高中教师与家长、学生三方互动的重要纽带之一,在家校沟通中注重情感因素,将提升班主任工作的温度,助力家校共育。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时,从双方的认知出发,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沟通目的的达成,有利于家校的和谐共进。  相似文献   

16.
良好的教育始于家庭教育,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当前的家庭教育问题颇多:有的家长言传身教负能量,孩子看在眼里;有些家长要么不管孩子,要么经常打骂孩子;有些家长貌似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可孩子的学习状况还是不尽如人意;一部分家长听天由命,认为孩子不会读书就算再管也无济于事;也有部分家长觉得管不住孩子,孩子出现了种种问题;还有一些家长以孩子的名义忙着为孩子"赚钱",却和孩子的隔阂越来越大,孩子也开始有逆反心理,孩子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在新课程的引领下应该丰富家校沟通的方式,加强家校有效沟通合作,试着改变家长朋友的观念,努力让家校教育同步,共创家校教育新天地!  相似文献   

17.
<正>期中考试刚刚结束,学校趁热打铁,举行了家长会。家长会是家长对老师教学成果进行合理评价的一次"盛会",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班主任在家长心目中的形象。一次成功的家长会,不仅能促进班主任与家长之间良好的沟通,而且"家校合力"将对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怎样才能成功开好家长会,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呢?我做了个尝试:从内容上打破常规,淡化成绩,注重学生  相似文献   

18.
网络家校互动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家访、面谈、电话联系等传统家校互动模式,为家长和教师搭建了一个信息互动、深入沟通的新平台.当初我利用这一平台,家长们总能第一时间收到学生成绩和各类通知,省时又省力.记得有家长给我留言:"谢谢老师,早上考完中午知晓,真是高效啊!"我也洋洋得意,感受着网络技术所带来的快捷便利互动.但时间长了,家长的留言少了、氛围也淡了.  相似文献   

19.
"望子成龙、盼女成风"不仅是家长的心愿,也是老师和学校教书育人的目的。目前,学校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方式,一般通过家长会、电话、家访这几种方式。但是一位老师管理数十名学生,毕竟有些力不从心,难以照顾到全部。孩子是家长"手心里的宝",自然对孩子的学习非常关心。山东威海市塔山小学在家校合作方面就有很多举措:成立家长委员会,设定家长开放月、开放周、开放日,常规性活动、特色活动邀请家长参加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一些家长认为老师"管过界",孩子带手机去学校,竟然让家长写检讨,这让许多家长颇有微词。老师动辄"找家长"一些家长认为,夫妻双方上班较远,没办法接送孩子,带手机是为了及时掌握孩子放学后的动向。而孩子在学校有什么问题,老师可以直接问孩子,让孩子表达他们的思想,家长并不是老师检查的对象!他们感叹,学校的很多条条框框一点也不人性化,没有考虑到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