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吏治的好坏,与“民情之休戚,世道之惨舒”总是有着密切的关系。明初的吏治与元朝末年和明中叶以后比较起来算是好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同时,由于明初吏治的澄清,致使社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也相应地有所改善,这同样是历史的真实。可是,过去我们对此却重视不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所以,本文拟就明初在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条件下整顿吏治所具有的特点、澄清吏治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明初吏治澄清的局面为何不能持久等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缺  相似文献   

2.
隋唐时期 ,是我国封建社会官吏考课制度进一步发展和成熟的时期 ,本文从其考课的体制、办法及效能等方面对此作一述论。隋唐官吏考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对于整饬吏治 ,促进官僚队伍的廉政建设 ,巩固隋唐王朝的统治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并为后世的官吏管理制度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吏治不清,贪赃枉法之风盛行,是影响封建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重要原因,甚至是给专制君主带来统治危机的灾祸。历代王朝倡导为官清廉,严申惩贪之令,用意都在造成人人奉公守法的风气,稳定统治秩序。但是,它们要求官吏奉的是专制主义之“公”,守的是专制君主之“法”,这样的政治环境,只会使吏治清明成为可望不可及的理想,而不能有效地遏制封建官僚的贪污受贿行径。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值得我们作认真的分析,它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朱元璋的“重典治吏”政策是。刑乱世用重典”思想的具体体现,对稳定明初的社会环境,整顿吏治,巩固明朝的统治有着重要意义,并对明清硬代的法律制度有着深远影响。本文考察了朱元璋“重典治吏”政策的具体措施,分析了朱元璋“重典治吏”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启示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明朝初期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朱氏王朝的统治,非常重视整饬吏治,采取多种举措,打击官邪。在严刑酷法面前,官吏重足而立,明初的吏治逐渐清明。  相似文献   

6.
任敬 《文教资料》2011,(2):101-102
恩荫又称门荫、任子、恩补、荫补等,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僚选举体系的一种,起源于秦汉,延绵至清末。它作为选举制度的一种补充,被看作是中国封建官僚享有的一项制度化的特权。但是恩荫制度在宋代时期呈现出了数额冗滥、范围甚广等诸多特点,伴随着诸多特点产生了多层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吏治既有积极的一面,亦有其消极的一面.古代吏治的消极因素主要表现为卖官鬻爵、贪污腐败与收受贿赂、巧取豪夺.造成中国古代吏治腐败的祸源在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金字塔式的封建官僚等级乃古代吏治腐败践行的途径;封建法律制度的存在是古代吏治腐败的庇护伞;裁判员与运动员同为一人乃吏治腐败产生之温床.从古代吏治腐败所引发哲学反思即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实现古代吏治的现实超越与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8.
最近全国唐史研究会理事、敦煌吐鲁番学会副秘书长、兰大历史系齐陈骏教授应我院政史系的邀请,于五月中旬为该系毕业生开设了关于《中国古代选举、用人制度》的专题讲座,分别就古代中国(先秦至明清)如何选拔官僚人才,如何组合官僚队伍以及由此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何种影响等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资料辨析和理论阐述。在开设讲座前,齐  相似文献   

9.
宋代选举用人制度虽沿袭唐制,但由于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和朝廷选官的需要,致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备,科举考试科目、内容和方法有了诸多变化,考试规定更为严密.宋代科举取士数量远大于唐,举士身份也日益向中小地主阶层倾斜,反映了宋代封建统治基础的扩大和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同时,宋代的"恩荫之滥",也促使"冗官"大量产生,造成吏治败坏,影响王朝统治和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10.
元朔五年,汉武帝为培养和选拔统治人才创立了太学。从史料记载看,太学至少在汉宣帝时就有了自己独立的校舍。太学的教授全由今文经博士担任,所授内容也全是居统治地位的今文经。大学面向全社会招收有志青年,许多出身贫寒的年青人经过几年的寒窗苦读,跻身于朝廷的高官显宦之列。太学不仅为朝廷培养、选拔了大批人才,充实了官僚队伍,对两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史乃至学术史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选官制度是国家用人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明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展,其选拔官吏制度也更加完备。《明史·选举志》载:“选举之法,大略有四:曰学校、日科目、曰荐举、曰铨选。”并用“三途并用”来概括明代选官途径。关于三途,人们说法不尽一致。明世宗说祖宗朝用人三这为“科举、岁贡、荐举”[1]。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  相似文献   

12.
朱明王朝建立,恢复了汉族统治,理学重新占据了国家统治思想的核心地位。明初处于政治中心的馆阁重臣们身兼文人身份,同时也都是有极高造诣的理学家。理学大昌,对明初台阁体诗学建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理学促成了台阁体诗学颂世鸣盛观念的形成;理学对台阁体诗学性情之正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理学促进了明初台阁体诗歌平易冲淡诗风的形成。文章从明初理学对台阁体诗学建构的影响这一角度入手,力图揭示出台阁体诗学的概貌。  相似文献   

13.
唐王朝在200余年的统治中,建立并发展起一整套完备的封建官吏考课制度,即定期考核官吏治绩的制度。其组织周密、程序严谨的考保办法、才行并重的考绩标准及相应的奖惩措施、考满停替与迁除的规定、_对地方治民官考课的高度重视,为加强唐代史治、加强中共集权、巩固唐王朝的统治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后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理性化是贯穿马克斯·韦伯思想的主线,西方法制现代化是日益形式理性化的过程,理性化的官僚制度也是当代世界最普遍的管理和统治方式。本文拟从法律的含义、统治的合法性原则及统治的类型、形式理性法与理想官僚制度的构建这几个方面对韦伯的法社会学思想进行阐释,并论述其思想对我国当代法治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理性化是贯穿马克斯·韦伯思想的主线,西方法制现代化是日益形式理性化的过程,理性化的官僚制度也是当代世界最普遍的管理和统治方式。本文拟从法律的含义、统治的合法性原则及统治的类型、形式理性法与理想官僚制度的构建这几个方面对韦伯的法社会学思想进行阐释,并论述其思想对我国当代法治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官吏考核制度是伴随官僚制度的产生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官吏的选任制一样,它也是一项重要的人事制度。官吏考核制度实行的好坏,关系着吏治的成败,百官职能的发挥乃至国家政权的巩固。明朝初年,统治者为迅速澄清故元吏治之弊,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官吏考核制度。本文拟对此作一粗浅探索。  相似文献   

17.
吏治是古代官吏特别是地方官吏管理和统治民众的方式和治绩。从某种意义上说,吏治又指治吏,或吏政。汉代在地方官吏的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章试图从官吏的教育、选拔和任用、考核与监察以及考核后的奖惩等几个方面,探讨汉代地方吏治的合理性因素,力图为当今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整饬吏治,而其中尤以明初表现突出,文章主要介绍了明初重典治吏思想的形成及其表现,以此为现代反腐败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北魏建国近百年间百官无禄,成为贪官污吏产生的主因。地方官直接治民,方便聚敛财富,贪赃枉法尤为普遍。吏治腐败加剧了民众负担,而政府的税收也难以完成。统治者虽曾屡次下诏强调肃明吏治,但总的来看仍较宽纵。文成帝以后开始重视制定制度法规来改善吏治,文成帝定制对卸任地方官进行审计并予以奖惩,太上皇(献文帝)执政时正式颁布考绩制度,对地方官的监督迈上新的台阶。孝文帝颁行俸禄制,对贪赃枉法者严惩不贷,同时对官吏渎职进行处罚,吏治有了极大改善。北魏晚期政治日趋黑暗,法律弛废,贪官污吏多因遇赦得以逃避严惩,贪奢之风弥漫官场,整个官僚阶层腐朽不堪,终致政权崩溃。  相似文献   

20.
制度之有无以及好坏,是影响古代中国吏治状况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制度之外的许多方面与制度本身构成密切的互动关系。传统社会的吏治方案,是在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努力强化社会的等级结构,并从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等方面入手,寻求保障官吏群体恪尽本分的办法。这些外在的东西,就成为制度能否得到遵守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