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楹联     
华文 《神州学人》2006,(1):35-35
楹联,俗称对联,对子,是汉字文化的独特产物。它是一种文字对仗工整,语音平仄协调,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的独特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  相似文献   

2.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句式整齐,韵律和谐,语言凝练,因而被称为"诗中之诗".对联种类繁多,风格迥异.下面说说节气联,它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3.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与骈文、格律诗词一样,也是我国文学所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被誉为“诗中之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4.
佘国武 《教师》2020,(4):15-16
高中语文教材有对联的内容,但目前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有一种小巧对联名叫诗钟,如果适当补充诗钟知识,练习诗钟,就能较快提高学生的对联水平。文章结合了高中生的实际情况,探究了诗钟教学的教学内容,通俗地讲解了诗钟的概念、诗钟的格目、如何创作诗钟以及教学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被誉为"诗中之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6.
黄济 《中国教师》2008,(13):30-32
一、楹联选介 楹联:也称对联,俗称对子。它是由诗、词演化二来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块瑰宝。楹联(下面称为对联)的基本要求是:两联相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平仄相应。  相似文献   

7.
活动目的1.初步了解对联的特点,感受对联的含义,尝试练习对简单的对联。2.丰富学生的积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了解悠久的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活动过程一、温馨点击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是我国独有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由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内容相关、平仄相对的两部分文字组成,具有对仗工整、用字简洁贴切、含意隽永、音韵优美的特点,故享有“诗中之诗”的美誉,外国人对之称赞为“汉语言文学中最美的文字”。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对联乐园”。二、艺海拾贝这组对联对得可真妙啊!你知道它们分…  相似文献   

8.
朱波 《林区教学》2012,(9):30-31
《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思想是:"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并强调课程资源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资源还包括课外学习资源,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对联,作为一种浓缩的艺术,它被称为文学小品,艺苑奇葩,"诗中之诗",将对联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吴开文 《教师》2008,(3):60-61
“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这是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圣人对知识与生活实践两者关系的形象生动的阐述。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源于生活,又丰富着生活。对联,俗称‘对子”,被誉为“诗中之诗”。  相似文献   

10.
<正>一、楹联选介楹联:也称对联,俗称对子。它是由诗、词演化二来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块瑰宝。楹联(下面称为对联)的基本要求是:两联相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平仄相应。  相似文献   

11.
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形式短小,文字精悍,是一种特殊生动的艺术形式,同时又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对联的艺术性,可以用当代学者的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只要教师们重视,一定能够重新拾起对联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对联是我国文苑中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它形式短小精悍,对仗严整,工巧的对联常给人“浑然天成”的奇趣。关于对联,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相传有一相国小姐,才貌双全,她渴望能寻得一才华横溢的佳婿。为此,她一不要彩礼,二不论穷富,只要男子能对出她出的上联即可: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此上联相当深奥,“寸土为寺”、“寺旁言诗”为拆字法,“寺”和“寺”、“诗”和“诗”是顶针格,“月”又是“明”的一部分,也是拆字法,而“明月送僧归古寺”又是唐诗,属用典。末一“寺”字,与首句末字重出,是照应上联。此联真可谓玄机重重,…  相似文献   

13.
对联是中国文学的一大创造,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独特标志。它用词精炼,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格律严谨。不仅形式优美,而且意境独特,因此被称为"诗中之诗"。对联中的许多精彩作品,或诗情浓郁、画意盎然;或风趣幽默、含蓄隽永,读之如观赏奇珍异宝,回味无穷。对于中学生来说,要了解生活,深入生活、感悟生活,学好语文知识,对联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春联、喜联、  相似文献   

14.
[教学片断](大屏幕上以对联的形式一个词一个词一一对应呈现《绝句》这首诗,直到诗歌完整呈现为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此诗由两副对联构成,进而回忆曾经学过的对联。)  相似文献   

15.
<正>对联也称楹联,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而又有情趣的一种文学形式。它被称为"诗中之诗",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之一。它汲取了诗歌之曼妙,散文之抒情,词曲之灵巧,音乐之节奏,自成一格。正是因为具有的这些独特魅力,使其不仅在民间广泛使用,而且在语文教学中也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一、对联激趣,能激起师生强烈的感情共鸣第一,运用对联从不同角度来感受生活理解课文,让学生对语文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相似文献   

16.
在诗、词、文中嵌入中药药名,是古往今来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我国从南北朝起涌现嵌药名诗,发展到现当代,嵌药名这种形式在多种文体中运用,除嵌药名诗外,嵌药名小说和传奇、嵌药名书信、嵌药名对联等均有相当的运用.其中尤以嵌药名对联用得较多,这种形式所以绵延不绝,是和它具有独特的美学功用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奇妙的对联     
<正>同学们,还记得王安石的《元日》吗?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中有这样一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新桃""旧符"说的就是对联。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又称楹联或对子,最大的特点就是讲究对仗,言简意深,语言优美,是汉语独有的一字一音的艺术形式,是世界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明朝有个大学士叫解缙,据说他四岁的时候就能对对联。相传他家的对门住着个特大的官,是尚书。有一天,他把解缙叫到自己家里,准备好好地与他对一场。那年,解缙的妈妈刚给他做  相似文献   

18.
[教学片断](大屏幕上以对联的形式一个词一个词一一对应呈现《绝句》这首诗,直到诗歌完整呈现为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此诗由两副对联构成,进而回忆曾经学过的对联。)  相似文献   

19.
妙趣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对联不仅在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艺术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驭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名联佳对,浩如烟海。这里给大家展现的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可谓是沧海一粟。希望能有助于读者欣赏我国这份独特的、珍贵的文学遗产。  相似文献   

20.
李盛仙 《语文天地》2008,(10):20-21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文有文眼,对联也有"联眼"。什么是"联眼"呢?"联眼"是对联中最为关键的字眼,一个字用好了,可以起千军万马之力,画龙点睛,龙飞九天。如:"一水风光招客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