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是创新基层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然而,各基层如何根据《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规范(试行)》(2021)进一步细化培养方案,因地制宜,切实提升培训效果成为一道新难题。基于此,在我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研究档案与“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的内在联系,提出档案助力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的四条具体路径,最终创新档案赋能乡村法治建设新方式,为加快中国迈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2.
在河北省定州市(当年为定县),有一个极普通的村庄。这个离定州城还有30多公里的村子.在中国乡村社会发展中却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最有名的中国人”学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曾落户于此.并以此为发端领导了中国的乡村改造活动。以后.由“平教会”推动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曾声势颇大地走向全国.  相似文献   

3.
《中国博物馆》2023,(S1):109-110
<正>“智志双扶”夏令营——“志愿+文化帮扶”项目案例是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志愿服务队文化助力精准扶贫,文博促进乡村振兴的案例典范。项目紧扣“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围绕蓝色国土教育,依托丰富馆藏资源,认真贯彻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政策,积极面向偏远村落、驻点帮扶村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打破博物馆的边界,使博物馆文化服务功能时时处处得以发挥。一、项目情况  相似文献   

4.
李娉 《大观周刊》2013,(3):248-248
“城市化”,我国的通常提法是“城镇化”,与国际通用的城市化同义。 所谓城市化主要是指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和生产、 生活方式集约程度的提高 (包括了乡村向城市方向提高和城乡两方面自身品质的提高)。[1]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张竞生先生是民国第一批留洋(法)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先驱、中国第一位翻译卢梭《忏悔录》的译者、中国第一个提出逻辑学概念的学者、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有“南张北梁”之称,即南方的张竞生北方的梁漱溟)、中国性学第一人、中国计划生育第一人、中国发起爱情大讨论第一人等,  相似文献   

6.
《河南日报(农村版)》创刊伊始,就成立了新闻专刊部。作为党报一个非常重要的采编部门,新闻专刊部下设“乡村教育”、“人文地理”、“种植天地”、“养殖大观”、“健康养生”等专版,其中副刊也包括在内。《河南日报(农村版)》的一版二版为要闻版、综合新闻版,主要服务于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刊登有关农村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规定动作较多;  相似文献   

7.
张微  彭兰 《传媒观察》2023,(11):13-21
本文将历史分析视角与田野调查方法相结合,基于“网(技术)-人-村-业”之间的动态关系及变化,呈现政策主导的技术扩散、建构日常的技术赋能与回归本土的技术创新的三重乡村互联网技术实践模式。从互联网信息服务“站点模式”、互联网基础设施“下乡模式”到乡村治理的“数字化战略模式”,自上而下的技术扩散使得乡村能够在互联网浪潮中入网、上网、受惠于网,但也面临“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尴尬境地。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融入乡村日常生活,村民的技术实践体现出自下而上的影响力。农村网店、淘宝村和直播带货等成为乡村新的经济创收模式,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变革了乡村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乡民公共生活空间、家庭生活空间和劳作的方式与空间都在被技术重新建构。随着互联网扶贫将技术红利进行再分配,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与自下而上的群众实践汇聚在脱贫攻坚的行动目标下,形成了一种多方共建、生态思维和以人为本的乡村互联网技术创新实践模式,这一模式在智慧农业和智慧乡村的建设中彰显出了“本土化智慧与创新”的可持续生命力。中国乡村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互联网技术实践之路。但技术给乡村带来的影响是复杂的,在人与技术的“共谋”之下,乡村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林新 《网络传播》2006,(10):12-13
《平时是天使周末是魔鬼》是《南方周末》2006年2月23日的一篇深度报道。该报道的引题是:“乡村女教师含泪供弟上学”。报道讲述的是乡村女教师徐萍(化名)从2002年春节开始,为了让三个弟弟上学和偿还家庭债务,“瞒”着家人出去卖身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付秀莹的长篇小说《陌上》以华北平原的一个小村庄为背景,勾勒出一幅乡村生活的风俗画,琐碎的乡村生活、优美的乡村环境在付秀莹的笔下璀璨生花.文章通过分析《陌上》的乡村“回归”意识与“付秀莹文体”的创作形式,探讨该书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价值与出版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钢报”□王纪民“钢报”是冶金行业企业报的统称。目前我国冶金企业“钢报”已达200家。企业报命名无外乎两类,一、企业(行业)简答;二、企业(行业)产品商标。由于办企业报没有排名法“规矩”。所以同一类企业(行业)报便会出现两类报名,有的是企业(行业...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城市化给传统的农村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分析了目前乡村和乡村图书馆的现状,阐述了乡镇图书馆(综合文化站)和乡村图书馆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2.
曾晨  徐尚 《新闻前哨》2023,(23):42-44
在三农人物的形象建构过程中,“央视三农”通常会将三农人物在村庄的生产生活实践置于国家与全球语境下突显意义,由此激发读者的身份认同。除却作为叙事资源外,三农群体在地书写的乡村故事承携着勾连中西文化的中介价值,可通过发掘乡村器物的价值、展演真实可触的生活日常和以流行文化(短视频)为基底的沟通介质,推动乡村文化从“村庄”走向“全球”。  相似文献   

13.
试谈中国特色的新闻类主持人节目邹荫辛尽管专家们对节目主持人与主持人节目的起源众说纷坛,国内有80年代说、60年代说、30年代说,乃至宋代说等(注一),国外也有“裁判员(Moderator)”说、“主人(Host)”说、“最后一棒(Anchor)”说等...  相似文献   

14.
1自强图书宬的往事 杨光勋(1947-)创办的乡村民间图书馆“自强图书”,位于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下团村.  相似文献   

15.
刘倩 《新闻传播》2006,(1):58-58
音乐节目主题化就是为音乐节目的内容设定一个主题,所有歌曲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的。这个主题可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如劳动节、国庆、抗日纪念日)、一种演唱风格(如中国民歌、中国通俗歌曲中的“高音”、美国乡村歌曲)、一个特殊的职业或人群(如要人、知青、教师).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博物馆》2023,(S1):114-115
<正>一、项目策划“伴你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赏”志愿服务项目(以下简称“伴你游”)创办于2007年,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打造的第一个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为观众提供讲解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的服务,还走进社区、乡村、基层,深入重庆原18个深度贫困乡镇,让大山里的孩子也能和城市孩子一样感受到高品质的文化服务,从而以文博的力量助推乡村振兴。项目现志愿者队伍稳定在200余人,年均讲解服务3500余场,服务4万余小时,覆盖观众90余万人次。  相似文献   

17.
点击传媒     
《新闻天地》2007,(4):48-49
周强对“两会”宣传作出重要批示;蒋建国同志在《阅评简报(新闻)》上作出重要批示;郴州的发展需要媒体支持与监督;让“戏乐会”的锣鼓响彻乡村田野;追求感官刺激荧屏出现“裸幕”。  相似文献   

18.
宁波乡村、社区图书馆网络的健全及特色服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燕 《图书馆学刊》2009,31(4):46-48
宁波市积极打造“十五分钟文化圈”,并以此为载体织就了一张严密的图书馆网络,使老百姓可就近就便地读书,享受家门口的文化“美餐”。介绍了宁波乡村、社区图书馆(室)网络的构建及特色服务情况,并对其可持续发展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宋人韩元吉《虞美人·怀金华九日寄叶丞相》词云:“登临自古骚人事。”道出了中国古代文人大都喜欢登山临水。登高临远这样一种现象。阮籍“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晋书·阮籍传》);陶渊明归田后醉心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的生活;来之间被流放后写下过“越中山海高且深,兴来无处不登临”(《桂州三月三日》)的诗句;高适也曾自得于“始临泛而写烦,俄登陆以寄傲”(《陆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得雷字序》)的日子;白居易则说:“筋力不将诸处用,登山临水咏诗行。”(《龙门下作…  相似文献   

20.
2008年10月28日,记者在江苏省档案馆的征集处看到了一张78年前的股单。据征集处的陈志远先生介绍,这张78年前的股单,完整的记录了当年乡村农民用5年时间完成人股的过程,号称“中国乡村工业第一股”。而且,这张股单背后还与有“现代黄道婆”之称的费达生女士(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费孝通的姐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