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底,有媒体公布了“北京中关村知识分子平均死亡年龄为70.27岁”的调查报告(以下简称“70岁调查”),该报告一经发布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就在几年前.一篇相同主题的调查报告说,北京中关村知识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龄是53134岁(以下简称“53岁调查”),当时该报告刚出炉就被多家媒体竞相转载。这两份调查报告的结果相去甚远,一个“70岁”,一个“53岁”,难道仅仅几年间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得到了“延年益寿”的秘方?这样的解释显然难以让人信服。那么到底哪一份调查报告的结果可信呢?  相似文献   

2.
朱民 《军事记者》2013,(5):50-51
一组军队报纸刊发的冬日沙场练兵的照片上.官兵驾驶的自行火炮在行进过程中炮口帽没有摘下(为保护炮管,符合战术要领),就被网民转发到微博上“拍砖”.质疑“解放军训练耍花枪”:一组部队战士在业余时间制作十字绣的照片.也被一些网民争相转发.调侃“解放军不务正业”……  相似文献   

3.
陈波  徐辉 《四川档案》2007,(1):43-43
随着《四川省电子档管理系统(单机版)》(以下简称“川档系统”)的逐步推广,省内许多单位都用上了这一软件。然而在进行老系统与“川档系统”的数据转换过程中.就会发现被转换的数据在“川档系统”里出现了实体分类混乱的现象:由于分类代码与分类名称不一致造成“川档系统”无法正常检索。究其原因.笔认为这是档案实体分类(主要指二级类目)有变化造成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在充分地享受了全球IT十几年来带来的革命成果之后.国家重提科技创新工作重要性了.这是个好兆头.它给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似乎我们变得更聪明起来了.我们的老口号“落后就要挨打”恐怕就要被刷新了.因为经济发展不光是量和速度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质量.一个手握重金而向专利的拥有者乞讨知识产权的国家并不能扬起高贵的头颅。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应该说.“没有创新.就要被欺压”。  相似文献   

5.
“窜改”和“篡改”“窜改”和“篡改”共同的意思是改动原来的东西。但它们也有区别。只有了解了它们的区别,才不至用错。请看例句:“除保留了原作的第一、二句和最末一句之外,其余歌词全被篡改。”(《羊城晚报》1995.99第四版扩东省版权局版权法规处确证:“佛宝”侵权那)“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性质不容篡改。(《羊城晚报》1995.8.10第7版标题)“它在沟通的同时也在‘遮蔽’和审改西方的精神与气质。”(《杂文报》199595第3版《学贯中西和以中贯西》)“请容许我大胆地窜改~下鲁迅先生那副知名的短联:‘舒眉傲对贪夫指/俯首…  相似文献   

6.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5,(30):13-13
“我带来了好几件衬衫。”;“美国同世界的关系就是锤子与钉子的关系.美国爱敲打谁就敲打谁”。;“别动我们的《马赛曲》。”;“现在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动不动拿着成箱的方便面、矿泉水去灾区,要知道。一瓶矿泉水的钱.老百姓可以买两斤粮!救灾工作要务求实效.把宝贵的资金用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第一次看到我的照片是在(英国)电视4台.我吓坏了……我不希望人们盯着我说,‘嘿,你不是已经死了吗?’或被人说.‘伦敦袭击者来了’”。;“节油汽车的春天就要到来了。”……  相似文献   

7.
清明杂感     
再过月余,便是清明了,竟联想到几桩关于清明的旧事.生出一些半新半旧的杂感。 在“文革”年代.民间的悼亡扫墓,曾被列为“四旧”、任“造反派”们肆意“破除”。倘若谁去父母墓上祭了一遭.或去至爱亲朋的墓上祭了一遭.再加上被祭的人历史并非一红到底.那么,祸事就要临头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地市报中一批专栏专版受到读者关注。如内蒙古《鄂尔多斯日报》的“大漠小议”、湖南《常德日报》的“3·15接待室”、“江苏《江南晚报》的“太湖人家”等.在当地可谓有口皆碑.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一个名牌专栏(专版)可以成为一张报纸的品牌,它往往是这张报纸的重要“卖点”。名牌专栏(专版)不仅是一个版面的亮点,也是一张报纸的支点。要让“亮点”亮起来.“支点”立起来.就要增强品牌意识.精』已培育品牌。首先,要给一个专栏(专版)定位,要考虑它的个性,它的读者群和作者群,以及专栏追求的品位与档次。其次.突…  相似文献   

9.
病毒预报     
《信息系统工程》2009,(11):144-144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通过对互联网的监测发现,近期出现“U盘杀手”新变种(Worm——Autorun.LSK)。该变种是一个被感染的可执行文件(扩展名:exe)。  相似文献   

10.
叶勇 《出版视野》2005,(6):42-43
一.磁盘稿时代原稿形式的新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俗称“电脑”)冲击着我国出版行业,电脑照排代替了铅字排版,胶印取代了铅印。于校对行业而言,则带来了原稿形式的新变化:传统意义上与“校样”相对应的“原稿”被模糊化了、被合二为一了。一时间,出版界“原稿缺失论”流行.校对工作已无原稿可依的“无原稿校对”也成了校对行业的主流现点(此观点甚至被写进了中国版协发布的、校对工作委员会起草的《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事实果真如此?  相似文献   

11.
在同一语言系统中,传播过程是一个“编码——解码”的过程,即从意义到符号,再从符号到意义的二度转换。如果身处不同的语言系统,传、受双方的“编码——解码”过程就无法实现。身处不同语言系统的传、受双方必须通过“翻译者”这一中介才能完成传播过程.但由于中介的存在,传播过程被延长为两个“编码——解码”过程,即“(传播者)编码——解码(翻译者)编码——(受传者)解码”。在第一个“编码——解码”过程中,意义先被传播者编码,再被翻译者解码:在第二个“编码——解码”过程中,翻译者将解码来的意义重新编码,传播给受传者,这就是翻译中的“二度编码”理论。翻译者扮演双重角色.既是第一个传播过程的受传者,又是第二个传播过程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12.
全国出版社校对科长岗位培训班(第二期)结业考试题解答(选登)一、选字填空每题两个答案,2分1.(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理由:覆,作“翻倒”解。2.猜不透她这话的含(意)。理由:意,思想和意味。3.鄙薄世俗,不(骛)虚名。理由:骛,作“追求”解。4.波上...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环境下记者角色地位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媒介环境下“公民记者”大量涌现 “公民记者”这个概念.在今天已不算陌生。韩国记者吴延浩(Oh Yeon Ho)早在2000年就创办了全球第一家公民新闻网(ohmynews.com),成功地将“每个人都是一名记者”的口号变成现实.至今已有四万名“公民记者”:2005年10月,当美国新奥尔良市遭受“卡特里娜”飓风袭击,造成罕见灾害之际,  相似文献   

14.
时下,打开很多网站甚至门户网站的首页,一股被网民戏称作“黄气”(涉黄)、“杀气”(凶杀)、“毒气”(制贩毒)、“赌气”(赌博)、“腥气”(名人绯闻)种种“不明”之气扑面而来,占据了“头条”和大部分位置,唯独“正气”看不见、很少见,或者干脆被挤到了“中条”乃至“末条”!看到这些,不免让网民疑窦丛生: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社会是这样“阴暗潮湿”吗?  相似文献   

15.
在不同的观点中,对“硬”和“软”信息(通常分别被以这两类信息为核心的“新闻”节目和“肥皂剧”节目代表)的特征有不同的总结。i.在专业传媒看来,“硬”和“软”是由所反映的内容是“重要的”还是“非主流的”决定的。n.学者和批评家历来用“严肃的”(并且健康的)和“贫乏的”(而且有害的)界限来区分这两个概念。iii.然而,在老年人看来,像Mallho夫妇说的,那些被批评家们称为只限于个人家庭(而不涉及更“有意义的”、“社会的”话题)的闲言碎语,在非常务实的意义上,和外部世界的政治事件一样重要。这种建立在平稳、和谐…  相似文献   

16.
(一)临危不惧,舍己救人之类的先进典型,通常被人们誉之为“瞬间的辉煌”。瞬间的辉煌,惊心动魄,一鸣惊人。然而,瞬间的壮举,稍纵即逝,难以“定格”,无从再现。抓不住瞬间,就挽不住辉煌。恰如莎士比亚所说:“好花盛开,就该尽先采摘,慎莫待美景难再,否则一瞬间,它就要凋零萎谢,落在尘埃。”(二)、瞬间的辉煌,向来不贴“安民告示”。耳不聪,目不明,再好的“瞬间”,最终也会是过眼烟云。宋代陆游《文章》诗云:“文章本天然,妙手偶得之。”而“仍得”之妙,不仅贵在慧眼独具,匠心独运。而且,“机遇垂青于准备的头脑”…  相似文献   

17.
公元976年,刚刚50岁的宋太祖赵匡胤突然死亡。虽说官修《宋史》对宋太祖神秘猝死的原因做了遮掩,但形形色色的破绽证明:赵匡胤是被亲弟弟赵光义(庙号宋太宗)谋杀的。  相似文献   

18.
在drupa2008上,施乐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AnneMulcahy在会场发布该公司最新的喷墨数码印刷技术时,说了一句语重心长的话,她说:”有人说drupa2008是喷墨德鲁巴(Fnkjetdrupa),是不够好的.大家都知道喷墨有其限制.到今天为止还不够好。“大家都了解施乐向来只销售碳粉技术的打印设备.媒体给了施乐这一场发布会一个耸动的标题”施乐揭开了喷墨的矛与盾(Xerox unveals the inkjet paradox)”.于是喷墨德鲁巴就如此被Anne Mulcahy女士定了调。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世界》2005,(1):26-27
我们的干部人事制度是需要改革.但要改就要改到点子上.而不能蜻蜒点水。对于这种将一些无足轻重的岗位拿出来“竞聘”.而将最终有决策权的职位牢牢把在手中的做法.我们质疑的应当不仅仅是这种所谓改革的效果.更应该怀疑这种热热闹闹“创新”背后的动机:公开竞聘到底是被用来选干部还是做幌子?  相似文献   

20.
现在说起“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下称“上海外资委”)——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机构。估计已被人淡忘。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的外商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外资委,只要一提起,人们总会说:“噢,‘一个图章’机构.在外滩33号,是朱镕基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