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字在史传论赞中具有神圣意味,以"日"领起的言论往往预示着是权威话语。殷墟卜辞中"王日"、"王占日"、"王卜日",金文、《尚书》中"王若日"、"周公若日",《左传》"君子日",《论语》"子日"形成一脉相承的言说传统。这一传统中,"日"的各种言说形式都是具有足够话语权的权威话语。《史记》"太史公日"以"日"字作为论赞的提示语,实是对这一传统的自觉承继。受"君子日"启发,《史记》以"太史公"作为论赞主体,是司马迁在史官传统极其微弱的大一统时代条件下,对曾经拥有相当话语权力的史官传统的回归,希冀从传统中汲取话语力量和批判的信心。  相似文献   

2.
《左传》“君子曰”与《史记》“太史公曰”虽然都是史家对所录历史的感悟与看法,但二者在策略、主旨、风格等几个方面有明显的不同。“太史公曰”对“君子曰”评论模式的突破,对我国史论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探讨人文意蕴,必当以人为本。司马迁《史记》“太史公曰”将个体作为置于特定的历史时代、特殊的人物个性下,以特别磊落的史家胸怀作了辩证人文的观照。其可谓是认知和弘扬人文精神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本世纪初,《史记》"太史公曰"的研究已经有了20的历史了,它是《史记》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此问题,学人陆续发表了不少的文章,或宏观把握,或微观探析,综合论述了"太史公曰"的方方面面。但也有不足,如关于"太史公曰"的篇目、体例、文学性等问题,还有待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太史公曰”是《史记》文章之独创结构,是史家发言之特殊形式,是司马迁“一家之言”的重要内容,也是其著书见意之重要手段.向为治文史者所重.对“太史公日”之创构、称谓、特色、作用与影响的分析研究,关系到对《史记》文章之理解,关系着对司马迁“一家之言”的认识,也牵涉到如何看待“太史公曰”这种特殊发言形式对后世史传、文籍的影响.而以往对其分析研究、犹嫌不足.近年来,差不多所有《史记》研究者,均以为“太史公曰”由《左传》“君子曰”发展而来,甚至有区分“大史公曰”为“篇前论“、“篇中论”、“篇后论”者,总不离一个“论”字:正是在其创构、称谓、特色、作用与影响等方面,思之未慎,论之未详,故本文陈述浅见,祈识者指正.  相似文献   

6.
了解司马迁对我国史论发展的贡献,批判地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丰富和繁荣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字文化水平,都是有益的。本文就“太史公曰”的主要内容,“太史公曰”的艺术手法及“太史公日”的产生和发展三个方面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本世纪初,《史记》“太史公日”的研究已经有了二十年的历史了,它是《史记》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在广泛搜集有关献资料的基础上,就20年来“太史公日”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作了初步的分析与评估,并指出这个领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为学人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朱习翔 《考试周刊》2013,(34):26-27
《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是由先秦诸子、《左传》、《国语》、《战国策》中的"君子曰"发展而来的,然而又与其不同,其内容是极其丰富与全面的,已成为一种比较完善的史评形式,为后世正史评议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史记》“太史公曰”的文体分为序论、赞论和论传三种,对它们的界定与归类理应从文体的角度去追溯源流,而不是从“太史公曰”所处篇中位置的前后来予以划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史记》一书中纷纭复杂的“太史公曰”有更为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纵观《史记》论赞文本,诸"太史公曰"作为各篇点睛妙笔实非"千人一面",以其风格的差异可区分为多种样态,并且它们各自具有鲜明的创作特点及内蕴联结,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廷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名将李广之孙李陵率数千步兵,深入匈奴,先胜后败,而救兵不至。在走投元路的重围之中,这个家世悲惨、满怀光宗耀祖志向的年轻人,不甘心就此在失败中了断一生,他做出了最为耻辱的决定:投降匈奴。对他而言,他只是想“留得青山在”;在现代人  相似文献   

12.
《史记·太史公自序》,被历代学者当作《史记》的纲目,是读《史记》的门经。《自序》具备一部完整目录的三个必备条件,即:篇目、提要、小序。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学术上有辩章学术的价值,在读书治学中有导读职能。《自序》对我国目录学有深远影响,它是一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录学杰作。  相似文献   

13.
在先秦历史散文和哲理散文著作中,也偶然有一些引诗的现象。如《国语》中引《暇豫歌》:“暇豫之吾吾,不如鸟乌。人皆集于苑,已独集于枯”(《晋语》二);《左传》中引《筑者歌》:“泽门之晰,实兴我役。邑中之黔,实慰我心”(襄公十七年);《孟子》中引《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的发愤之作《史记》130篇,除《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和《陈涉世家财,都有“太史公日”,其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以下简称《自序》),是司马迁的自传,说的是《史记购写作心态及全书各篇的写作意图,可说是一篇大“太史公日”。另外,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其中心也是讲《史记》的写作,与《自序》合壁生辉。司马迁承父业修史,而父子同称“太史公”。这样,“太史公日”中的“太史公”,有的是司马迁自称,有的称其父司马谈。除了最明显的父教子之类的场合外,已无法确知何者为父,何者为子、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所有…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和《史记》,凡接触过中学语文教材的师生,谁不知道?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有八篇人物传记选录了"太史公曰"。在教学中,可从客观深邃的品评、见贤思齐的崇敬、悲切痛惜的哀叹这三个角度,探寻司马迁叠加在传记中的个人精神世界,为学生学习《史记》、更加深入地了解其思想内涵和论述风格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太史公曰”不等于史评论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王若虚《史记辨惑》说:“《汲郑·赞》无他褒贬,独叹其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至并载翟公署门事,此何足道而著之史评哉?”王氏直接以“赞”代替原来的“太史公曰”,目之为“史评”,据此批评司马迁没有以传统的说教结束《汲郑列传》,而感叹世态炎凉,并载翟公轶事。王氏不当的非议,基于他对“太史公曰”作用的曲解,错误的根源诚属不明“太史公曰”并不等于史评(或者后人所称的“论赞”)。“太史公曰”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一种体例,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今观《史记》130篇,明标“太史公曰”的有125篇(其中包括《孝武本纪》),只有《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惠景间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陈涉世家》等5篇没有“太史公曰”。  相似文献   

18.
纵观<史记>论赞文本,诸"太史公曰"作为各篇点睛妙笔实非"千人一面",以其风格的差异可区分为多种样态,并且它们各自具有鲜明的创作特点及内蕴联结,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不仅对什么是人才有着明确的标准,而且对怎样成才、怎样理解、使用和爱惜人才有着精辟的见解。认真研习这些见解,宏扬其中的有益部分,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顺应很势逆境成才在司马迁看来,人才不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而是形势的产物。如果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的难题没有对人才的需要,这人才是不可能出现的。《太史公自序》(以下简称《自序》)说,李斯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因时推秦”。司马迁借贾谊《过秦论》的话说,陈涉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从民欲,“是以陈涉不用场武之贤,不籍公侯之专,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  相似文献   

20.
《说文》“一曰”义例试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在对文字的说解中,常标“一曰”二字。本文拟对“一曰”的义例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