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渴望好稿     
好稿太少了,这几乎是所有编辑同事共有的感受。一些通讯员朋友可能不理解:我不是投了许多稿件,也没见编用,你怎么说“没粮没米”呢?确实,每天案头都有一大摞稿件等待处理,但有时候一天也难选出一篇象样的稿子。你说,能不让人心焦吗? 从大量被淘汰的稿件来看,不能用的原因大致有这样几类: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新闻宣传的业余爱好者。去年中学毕业以后,曾写了不少稿件投给报社、电台,但这些稿件都如泥牛入海,一去不回。对此,我非常苦恼,不知该怎么办。我请教编辑同志:为什么我总是不得其门而入呢?究竟如何才能把稿件写好呢?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常常想一个问题:编辑部经常叫我们少写一般化的稿件,多写有影响的报道。这个道理我也是明白的,为什么还是写了许多一般化的稿件呢?这与我的认识能力有关。凭心而论,我采写的稿件,一般掌握两条:一是有重大意义的,二是趣味性的。不少稿件我明明是瞄准显著位置写的,但用出来时却是简讯。这表明我的认识水平与报纸的要求差距还较大,只有缩短这个“差距”,才能减少许多无效劳动。如何缩短  相似文献   

4.
读者,是我写稿评仪稿件的良师益友.稿子写得怎么样?成不成功?读者最有资格,最有发言权.因此,我在写稿过程中,常常把写好的初槁念给身边知情的人听,或给他们看,聘请他们当我稿件的评议员,征求他们意见:“你觉得这篇稿子写得怎么样?”他们一听一看一惊,说“写得好”!说明我槁子写得成功,上新闻单位有希望把握.如果他们吞吞吐吐,不大满意,说明我稿子不行,还需要加工补火,并征求他们意见加进那些素材内容适合?然后再修改.实践证明,这样效果很好,发出去的稿件,大部分达到见报上台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省报工作的时候,记得有位读者给报社写信批评报纸说:“我每日打开报纸,看见报纸上各大版的稿子,几乎都成了本报记者写的,群众写的稿件登不上,希望报纸改变这一现象。”对这位读者的意见,怎么看?我们当时的报社总编让群工部的同志统计了几天的《人民日报》,最后他得出结论说:“记者的稿件登得多?是好现象,《人民日报》发本报记者稿件达到94%左右(包括新华社电稿),我们还不及哩!”那位读者的意见给否定了。可这件事儿,一直在我的脑子里逗留着。近  相似文献   

6.
1985年,我被调到广东省江门市城建局搞宣传工作,采写新闻稿件的劲头也很高。据统计从1986年至1989年,我采写的稿件被市级报刊、电台、电视台和国家建设部、省建委办的报刊采用,每年达180篇以上。怎样才能多写一些有用的新闻稿件呢?通过近几年新闻采写的实践,我体会到首先要弄清楚新闻的源泉在哪里?找到了源泉,取得了新鲜生动的第一手材料,才能着手写新闻稿子。  相似文献   

7.
“我原先写长稿多,用得少;近年来写短稿多,也用得少。”有的通讯员问我:“这是什么原因呢?”联系看稿情况,我认为,稿件刊用与否,关键是质量,不论长稿短稿都是一样。我翻了一些不用的稿件,粗略分析这些稿件不用的原因,归纳为10个字: 一曰“偏”。偏离方向,问题抓不准,缺乏针对性、指导性。二曰“旧”。稿件所反映的内容陈旧,老套。三曰“空”。内容空泛,言之无物,华而不实。四曰“平”。写得平淡,可读性差。  相似文献   

8.
百炼钢化绕指柔,文章需经反复改。修改是撰写稿件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凡稿件写得好的通讯员,无不都在精心修改上下过工夫。世界文豪阿·托尔斯泰说得好:“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不好的地方的本领。”那么,怎样修改已经写好的稿件?“五个一”的方法对我们通讯员不无借鉴作用。“想一想”。写稿件要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时刻想到“假如我是读者”,这样写会引起读者的一些什么反应?读者对哪些问题最感兴趣?改动自己的稿件往往下不了手,这是写好稿件的一大忌。“放一放”。在稿件写好后不要急于寄出,最好学习果戈理的方法,将它先放上几天,等头脑冷…  相似文献   

9.
记得我初学写稿时,心想:自己写的稿件,只要能被本地的县广播站,地区报刊用就不错了。后来,看到全国性报纸刊登的报道也有不少平凡的小事,便陆续写了十几篇投去,可是篇篇石沉大海。为什么自己写的稿不能见报呢?我把自己写的稿件,  相似文献   

10.
刘波 《传媒》2000,(8):15-15
《人民日报》今年6月18日头版刊出一篇不长的采访记,题目是《杜寿鹏——要堵贺兰山缺》,作者是本报记者梁衡。此时的梁衡,乃是该报的副总编辑。 看到这篇稿件,我不由得心生感慨,随即想到了两个问题:一是大报的老总要不要亲自采写稿件?二是老总应该写什么样的稿件?  相似文献   

11.
我一直坚信:新闻无处不在.我一直在努力:随时随地抓新闻.2011年12月初,我应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之约,到海南省海口市讲课.除去讲课只有一天自由活动时间,就是这一天,我还采写了两篇稿件.2009年,我路过甘肃省甘谷县,到火车站时被告知:火车将晚到一个小时.在车站干等一个多小时?我不甘心,就到车站周边转转.就是这一转,让我回去写了两篇稿件:《甘肃省甘谷县一处珍贵的古民居亟需保护》《民居简朴吉风存》.这两次经历,对我来说,不过是“故伎重演”“小菜一碟”!  相似文献   

12.
当了几年记者,悟出了一点道理:消息也好,通讯也罢,千万不要写长了,越短越好。如何短?就是写最“提神”的那一点。我近日翻看发表的数百篇稿件,发现在社会上引起点反响的,都是几篇“小不点”。洋洋洒洒数千言的稿件,真是下力不讨好,没人理茬。“小不点”为啥惹人爱?思忖再三,原因找到了——“小不点”只写最“提神”的那一点,一多就长了,长了读者就倒胃口。怎样才能写好最“提神”的那一点?思来想去,似乎应抓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个业余通讯员,从事新闻写作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在地区级以上新闻单位发表稿件千余篇,稿件命中率在70%以上。我采写的稿件为何有这么高的命中率?归纳起来有四个“不写”: 一是不紧跟形势的稿件不写。作为通讯员要经常读书、看报学习,洞察社会的发展,紧扣时代的脉搏,结合身边发生的人和事,写出紧扣形势主题的稿件,并把稿件写精、写活。 二是没有社会意义的稿件不写。在你采写每一篇稿件之前,要认真分析这篇稿发表后的价值有多大,是否能引起读者或听众的兴趣和共鸣,并使群众从中得到启迪。 三是“马后炮”的稿件不写。要经常看报纸、听广播,凡发表过的稿件只能作为参考,吸取它的精髓,主要精力放在结合本地  相似文献   

14.
在某报举办的记者、通讯员培训班结业考试中,有一道题是给一条消息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评介文章.参加考试的同志,大多数人不知道怎样写.考试结果,在近50份考卷中,只有几份得了优,其余大多数是良好和及格.考试之后,有些同志问:什么是评介性稿件?为什么要写评介性稿件?如何才能写好评介性稿件?我就这些同志提出的问题,结合考卷中存在的缺点,联系自己撰写评介性稿件的体会,谈如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我刚开始搞新闻报道那会儿,一天到晚忙碌不停地打听“信息”,发现一件事情就匆匆采访,赶紧写稿,结果发出的稿子都象“泥牛入海”杳无音讯。我很苦恼!一来责怪自己报社无“关系户”,二来感到大概是写的太少了吧?此后,我每天都要保持给报社发一两份稿件,心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一定会感动编辑的。谁知两个月过去了,报纸上仍旧连个“火柴盒”都没见到。这时,我们政治处主任王万里提醒我说:“部队难道每天都有新闻可写吗?写稿子要抓准问题,看这个问题有没有报道价值”。他的话对我触动很大,我理解到写稿不能用数量去感动编辑,也不能单纯依赖编辑去修改。这以后,每遇到一条好的报道线索,我不再草草地采写,而是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的一天,当看到我的第一篇稿被刊登在驻地《奎屯晨报》上时,高兴的泪水顿时模糊了我的双眼,这可是我当新闻报道员4个多月以来取得的第一个成绩呀!高兴之余的我,看着这篇消息,同时不得不深思:为什么大体相同的稿子一个月前投去一点回音也没有,而这次却得到编辑的青睐?一天上午,《奎屯晨报》编辑部刘主任来我部为函授学员授课,他在收集我们学员写的新闻稿件时,给我们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有一天,一个小伙子一次给我送了21篇稿件。我抱着对他负责的态度看了每一篇,虽说其中有几篇稿件的新闻价值不错,但都没有写精。我觉得这小伙子对新…  相似文献   

17.
要让新闻“实”起来,深入现场最重要。而现在的“现场报道”也的确越来越多了。但我在想:写了现场,写了具体事, 稿件就实吗?恐怕还不是。怎样认识现场报道的“实”,我还是从几篇稿件的采写说起……大实若虚,扎实的“稿  相似文献   

18.
少写应景稿     
有位初搞新闻报道的农村青年向我诉苦说:“去年写了九十多篇稿件,篇篇都有时效性,分别发往八家报刊,可就是没一篇刊登的,你说这邪门不?”我随手  相似文献   

19.
我和其他通讯员一样,每次向报社投稿后都希望报纸能尽快采用。几年的实践使我体会到,一篇稿件的成功,各方面的因素都不可忽视,但是,抓问题至为重要。为什么要抓问题开始,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不够,总以为,只要勤写多发,还怕报纸不登。我给自己硬性规定,每两天至少写一篇,为了凑这个数,对自己要报道所抓的问题很少分析和考虑,有闻必录,见啥写啥,信手拈来,仓促成篇,写好即发。结果,一个月下来所发出的10多篇稿件,都放了空炮。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请教了老新闻干事,他翻阅了我写的部分底稿以后说,你功夫花了不少,可惜没有花到点子上,稿件大都没有抓准问题。我明白了,新闻稿件是紧跟形势,配合中心任务,指导现实工作的,抓不住问题,就失去了  相似文献   

20.
我经常写批评稿,每当稿件一脱手,总有朋友这样劝我:“其它可写的东西多着哩,你何必担这个风险?”可我总认为:写批评性稿件,只要是事实,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批评得有理,就别怕担风险(其实,也不会有什么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