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学校,“潜在课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本文仅就“潜在课程”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做些初步探讨。 本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学者杰克逊(Jack.son·P)首先提出“隐蔽课程”这个概念。从此,学校课程便有了明显课程与“隐蔽课程”之分。许多学者纷纷撰文对此进行研究和论证。与此同时,“内隐课程”、“隐含课程”、“无形课程”、“潜在课程”、“非正规课程”等与“隐蔽课程”相类似的术语便应运而生。我国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仅有几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对“潜在课程”这个概念尚无公认的定义,但对非学术性的“潜在课程”与学术性的正式课程构成了学校课程的整体却是学者们一致公认的。综合学者们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美国教育家P·W·杰克逊,在《教室的生活》中最先提出“隐蔽课程”这一术语。相对于隐蔽课程而言,学生在学校通过正式学习所获得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所指定的教学内容、知识和技能被称为“显著课程”。而隐蔽课程是学校通过非正式的教学传授给学生的全部信息和价值准则,学生通过无意识的潜移默化方式而获得。隐蔽课程具有隐蔽性和多样性。如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学校的环境、心理气氛、校风班风、奖惩方式等,它虽没有固定的课程设置和结构,但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隐蔽课程与显著课程构成统一的、完整的教育课程,在学校教学…  相似文献   

3.
<正> 何谓课程?美国学者针对美国课程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指出“课程”这个术语定义不清,含义不明。有人识别出“课程”这个术语有119种定义。然而,我国学者认为:“课程”一词为我国所固有。课程系指课业(教育内容)的进程。我们可以把课程理解为为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这是一种对课程的广义的理解。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目前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用以反映一门学科的教育目的、教学内容、范围、分量、教学顺序和时间的文件是该课程的教学大纲。用来反映一个  相似文献   

4.
一、幼儿园隐性课程的意义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又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隐课程或非正式课程,其概念是从课程范畴的角度,相对于显性课程、正式课程等而提出的。杰克逊(P.Jack-son)在他的《教室中的生活(Lifein Classroom)》(1968)中最先使用了这个概念。他在分析教室中的团体生活、报偿体系和权威结构等特征,认为这些不明显的学校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气氛,从而构成了潜在课程。潜在课程由规则、法规和常规构成,对学生的社会化发生着不可避免的影响,并揭示学校是如何潜在地传递和强化各种态度和行为的。该术语所提供的新的观点超…  相似文献   

5.
本文具体探讨《广雅疏证》所使用的“相对成文”这个训诂术语以及与之含义相同的其他训诂术语(相对为文、相对、对言)的具体意义和用法(探求词义、判定单音词与双音词、校勘文句),强调正确理解“相对成文”这个训诂术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幼儿园课程实质上包含着两个部分:有计划的课程和非计划的“看不见的课程”,前者或称正规课程,后者或称“隐蔽课程”。我们通常用的“幼儿园课程”概念,都局限于正规课程。这种传统的课程观必须改变。其实,“隐蔽课程”与正规课程同样重要,它是推进幼儿教育走向科学化的契机之一。幼儿园“隐蔽课程”是指在整个幼儿园范围内,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通过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的途径,对幼儿的情感、意志力、态度、动机、价值观、信仰等发生作用及影响的总和。它具有如下特点: 1.“隐蔽课程”不仅有机地渗入幼儿园正规课程,而且内在地附着于游戏、活动、操练、参观游览、用膳、休息等幼儿园全部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7.
英国现行国家课程标准的特征及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英国,没有“国家课程标准”这个称谓,为了借鉴的目的,笔者借用了当前我国广为使用的一个术语——课程标准,根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国家课程标准” 的权威性界定,英国国家课程标准主要指国家课程各学科的成绩目标(at-tainment targets,缩写为AT)和学习计划(program  相似文献   

8.
校本课程开发:观点和理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试图暂时悬置“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个课程术语的种种概念分析 ,把它视为一种教育的口号。以此为前提 ,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了这一口号所包含的种种新的课程观点和主张 ,所隐含的种种课程信念和理论假设 ,以期从基本观点和理念上更深入地认识校本课程开发。  相似文献   

9.
被评论的文献是孙绵涛教授用英文撰写的著作“The Concept ofTizhiin Chinese Education”(《中国教育体制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从题目上看,该著作讨论的是“教育领域的理论及政策”问题,这无疑会使那些想了解中国教育体制理论及政策的人们产生强烈的兴趣。该书作者致力于对“体制”这个概念给出一个具体的、理论上的详细解释,坚持这个术语的民族特点,认为该术语同英文“system”不完全对等,因为“system”译成汉语有“系统”、“体系”等意思。西方的学者们把上述两个术语运用于教育方面时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组成部分,而构成这个…  相似文献   

10.
语素分析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定义问题语素(morpheme)这一术语是五十多年前美国结构主义学者布龙菲尔德提出来的。他给语素下的定义是:“每一个音素序列,如集本身具有意义,而其中又不包含更小的有意义的音素序列,便叫语素。”这个定义包含三层意思:(1)语素必定是音素序列;(2)这个音素序列必须是有意义的;(3)语素不包含更小的有意义的音素序列。  相似文献   

11.
隐蔽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学校特有的现象,它与显露课程(manifest curticulum)一齐构成学校课程体系。用隐蔽课程规范起学校教育中显露课程所不能涉及的种种因素、条件、情境无疑成为课程研究领域中新的课题,综观国内外隐蔽课程研究者的论述,不难发现校园文化在隐蔽课程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正是试图通过讨论作为隐蔽课程的校园文化的内容、样式和功能等问题,以期对隐蔽课程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对图书馆建筑与人文关怀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什么是人文关怀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文”一词里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种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人性”的观念,一种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在西方,人文主要强调的是一种自由的思想理念。而在中国,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引自《辞海》)。  相似文献   

13.
现代的博雅教育或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概念源自对古希腊术语“Eleutherion epistemon”和古罗马术语“Artes liberales”、“Liberaliter educatione”的翻译,但这个术语本身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型或变迁.当英国人在16、17世纪通过翻译创造出“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这个概念时,自由人/奴隶之间的两分法被绅士阶层/非绅士阶层之间的两分法所取代,liberal的语义也从“适合于自由人的”转向“适合于绅士的”;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个概念又增加了一层新的语义,意指“非专业的教育”,博雅教育概念逐渐与新出现的通识教育概念合流;从19世纪末开始,博雅教育从针对绅士阶层的教育变成了对所有公民的通识性教育,并日益和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勾连在一起,liberal的语义也从博雅转向了自由,博雅教育变成了自由教育.  相似文献   

14.
浅谈隐蔽课程与素质教育●安徽省蚌埠卫校张承林“隐蔽课程”亦称“潜在课程”,是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1968年首先提出的。与正规课程相对,指正规课程以外,学生在学校中受到的一切影响。隐蔽课程有如下特点:第一是它的无意识性。一个教师在教课的时候必须有意...  相似文献   

15.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其中“阅读期待”为新术语 ,为以往语文教学未曾涉及的新概念。笔者在学习课程标准时也为之困惑。通过请教专家 ,查阅资料 ,总算有些认识。随着学习的深入 ,越发感受到这个术语所蕴涵的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之深刻。斗胆阐释之 ,讨教于方家。阐释的目的不在于规范认识 ,统一思想 ,而在于丰富理解 ,拓展视野 ,提升认识。“期待”原为美学的概念 ,常…  相似文献   

16.
自理论上拨乱反正以来,国内发表了不少关于研究不断革命论的文章。但是,在《马恩全集》中关于“不断革命”这一术语出现了多少次,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超过10处,其中只有4处是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不断革命”理论(见1980年6月19日《人民日报》、《文史哲》1981年第3期第98页),有的说,《马恩全集》中属于马克思个人使用“不断革命”这个术语的仅一段话(见《新华文摘》1981年第8期第25  相似文献   

17.
顾名思义是指由词语的名称联想到其所包含的意义。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有时“顾名”却不可“思义”,本文通过某些生物学术语的分析,对此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8.
西方国家早期职业教育课程的演变杭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朱晓斌“课程”这个术语自广泛使用以来,人们就对它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解。钟启泉教授认为:“正式课程的形成,大体是在十九世纪以后。在此之前,严格意义上的课程是不存在的。”①这里所指的“正式课程“、“严格...  相似文献   

19.
课程设置是学校实施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课程实施过程就是对受教育者定向塑造的过程。任何一所学校欲培养出特定规格的人才,都必须以一定的课程给予最基本的保证。因此国家教委在《关于制定职业高级中学(三年制)教学计划的意见》中指出:“职业高级中学的课程设置,必须保证合乎本专业、工种培养目标的要求。”那么,以培养“具有中级技术水平的农民”为己任的农职中学,就应该紧紧围绕这个目标,设计出一  相似文献   

20.
关于“教育”我们可以作若干个命题,因为“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事件)。作为“文化-心理”过程,作为个体心理遭遇人类文化的过程,教育是一个“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教育究竟有哪些最基本的存在形态呢?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获得对“教育”的更为完整的理解和更为自觉的筹划。教育的第一种重要的存在形态是熏陶。在一定的情境和氛围中,通过富于感召力、感染力的、充满真诚的叙说、展示或待人接物中自然流露出的态度与情怀,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隐蔽课程(Hiddencurr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