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面临种种不可预期的现象,这些现象于我们而言,无一例外,都是一种真实。本栏目的初衷绝不是想批评什么,否定什么,而恰恰是力求客观地反映真实,关注现象和群体心理。但当我们力求表达这种真实的时候,也许难免要遭遇这种尴尬:真实并不尽在我的笔下,而在我的文字之外。所以我们选择一个客观探究的立场,欢迎广大教师、家长、学生来信来稿参与讨论,对已发文章提出不同看法,并提出新的值得关注的校园现象。  相似文献   

2.
韩愈在到币说》里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如果把“受业”解释为“接受学业,跟随老师学习”,或者把“受业”理解成“学生对老师的自称”,显然是讲不通的。因此,“受”应该为通假字,其本字应为“授”,“受业”的意思为“教授学业”。  相似文献   

3.
一、“受”与“授” 人教版《语文》对韩愈《师说》一文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的注解是: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者,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受,通“授”。  相似文献   

4.
好像大家把这个话题都谈得很烂了,“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解一生之需。现在在教育界,好像这句话已经深入人心,好课、差课的区别就在“鱼”和“渔”上,你到底有没有把“方法”授给你的学生呢?于是,老师们都开始在备课中研究怎么向学生灌输方法,这就是“授渔”的过程。很多老师开始注意到,一定要讲授知识以外的东西:这些单词怎么才能学得快,怎么才能记得牢;这个实验怎么做才能获得成功,怎么做才有最好的效果;怎么读这篇散文才会美,才会动人……如此这般,教师们在努力着,传授着自己的和他人的经验和智慧,而…  相似文献   

5.
南朝礼学的等级观念是钟嵘《诗品》“品第”批评法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钟嵘师从礼学大师王俭的学历背景及其兼通礼学与诗学的文化素养,决定了他在对汉魏六朝的诗人们进行品第高下时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礼学的等差理念与序次思维,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形态。在《诗品》这部“思深而意远”的诗学批评著作中,礼学与诗学理论在审美价值理念、思想方法等层面彰显出高度的一致性,反映了南朝文学批评论有着深厚的礼学渊源与礼义内蕴。  相似文献   

6.
盛会莲 《家教指南》2005,(2):101-105
本文以敦煌文书中<礼阿弥陀佛文>的不同版本和<大藏经>No.1980善导<往生礼赞偈一卷>之第三篇偈文为依据,对敦煌文书中的<礼阿弥陀佛文>进行了校勘,并对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大正藏本"愿往生礼赞偈"和敦煌本"礼阿弥陀佛文"有共同的底本.龙树菩萨撰有"礼阿弥陀佛文"或"愿往生礼赞偈"这样的文章应是可以信从的.文章同时对几件文书的定名提出了质疑和重命名.  相似文献   

7.
扬州中学语文组这篇文章,讲到政论文教学“文”与“道”的关系,介绍了他们的做法,提出了他们的见解。据我们了解,目前许多学校的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中“文”与“道”的关系,正在进行讨论,并有着各种不同的意见。为了改进语文教学,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们希望语文老师对这方面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并将自己的意见写成文章寄给我们,参加讨论,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8.
高中教材的《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以下文献皆出自《左传》),记叙的事件是秦晋联盟围郑,郑国大夫烛之武不计前嫌临危受命,夜缒出城密见秦伯,以亡郑陪邻的利害关系说服秦伯,秦伯退兵而去,并留下三名大臣帮助郑国戍守,晋侯后来也相继撤军。一般教学参考书,通常只把分析烛之武的说辞安排为教学内容的重点,而对晋文公因何退兵却未予重视,这样教,恰恰舍弃了《左传》文本的精魂——作者宣扬的儒家之“礼”。  相似文献   

9.
一、接受理论与语文教学的关联和结合点接受理论主张文学研究不能只研究文学作品本身,应当把读者也列入研究对象,即要研究接受者的接受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学生也是读者,是一个特殊的读者群,由此可以看到接受理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构成与中学语文教学有着诸多关联之处。1、认知过程的同一性。接受理论要求把认真研究接受者的接受过程放在第一位。这个接受过程既是一  相似文献   

10.
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据说,那里风景如画,人们到了那里,会产生一种飘飘如仙的感觉。许多年后,两人相遇了,他们都发现那座大山太遥远太遥远,他们就是走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学史上,刘勰最早对三礼的文学价值和文学意义进行了开掘和甄别。刘勰认为三礼树立了文学创作的体势和法则,并以自身的实践为文体、语言、修辞的运用提供了具体范例,昭示了具体的文章创作方法。立体和剬范,是《文心雕龙》三礼批评的基本意义旨归。  相似文献   

12.
肖紫薇 《新教师》2023,(9):86-87
<正>提起《论语》,我总会想起中学时代语文课本上学到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样朗朗上口却又富含哲理的语句。我也常常将“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挂在嘴边,但我对《论语》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语文课本中的那些内容。于是,在学校举办“阅读马拉松”活动时,我选择了《论语》,找了一些相关资料,想借此深入了解一下这部经典。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小学数学授"鱼"式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模仿轻创造。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很大程度上窒息了学生  相似文献   

14.
盼望了整整一年的雪终于下了。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在星期一的早上开始下起来。从小雪花跳跃开始,我和学生的心里就都充满欢乐。雪越下越大,孩子们的眼睛都被窗外那飞扬的雪花吸引住了。于是,我们共同决定开始赏雪。学生跟几个好朋友聚到一起,不时地互相说上几句。“雪花真的很美!”“数不清的雪花从天空中飘荡下来。”“雪姑娘是在跳舞。”“真的是鹅毛大雪。”“雪花也许比鹅毛轻吧!”“我们花坛里的小草盖棉被了。”“我爱你,大雪!”……听着大家发自内心的感情,我真为孩子们自由咏雪感到高兴。“雪花雪花漫天飞,你有几个小花辩,我用双手接住你,让我们来数数看。一、二、三、四、五、六,哈哈,哈哈,雪花有六个辩……”不知是谁领唱起《雪花,你有几个小花瓣》。大自然赐予我们的雪有那样神奇的力量,让每个孩子都神气十足。“我们爱你,雪!”我和孩子们一起呼喊。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三年秋季至一九八五年夏季,我在特级教师晏瑞云的指导下,进行了“读文——识字——读文”的第二轮实验。七月间,学校出题对我所教的班级验收,通过口试、笔试,全班54人全部及格,人平96.4分。这一轮实验,使我对“读文——识字——读文”获得了新认识。  相似文献   

16.
在《论语》中“仁”和“礼”是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仁”是修身的终极目标.而“礼”则概括了孔子一生的政治理想。基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礼”的形式化问题的反思.孔子提出了“援仁入礼.以礼立仁”,既从仁的高度来奠定礼的基础,又从礼的方面保证了仁的落实。在孔子认为,仁和礼,一属价值理性,一属实践理性,二者的关系是互证互释、同...  相似文献   

17.
再论《说文》中的“教”字●王静我的《试论〈说文解字〉中的教育二字》一文(以下简称王文)在1995年《教育研究》第3期发表之后,该刊第12期登载了湖北秭归县何启贤先生的《也说教育二字》的文章。(以下简称《何说》)对于拙作,给予了过高的评价,说《王文》对...  相似文献   

18.
如何搞好职业学校的作文教学呢?十多年来,我坚持通过写“下水”文章来指导学生写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文课上,在揭示作文题目之后,我从不作过多的解题和提示,而是与学生一起用同一作文题目写“下水”文章,例如,在散文单元学过之后,我趁热打铁地让学生进行了散文写作练习,作文课上,我只提了三个原则要求:一是自己命题,二是写出的散文要符合“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三是在材料的组织上要采用“红线穿珍珠”的方法。学生写的结果,大多数是顾此失彼,后两个要求不能兼及。从面上看,这次作  相似文献   

19.
20.
正【案例再现】为了适时练笔,结合学校举办的"献爱心跳蚤市场"活动,笔者及时布置了一次习作练笔:《记一次"跳蚤市场"活动》。在学生动笔前,笔者着重介绍了写一次活动应注意的要点,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自己想写些什么,以及如何来一步步写好这篇作文。在全班交流中,张洁同学的表述最为清楚,提纲层次也最为分明。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笔者有意选张洁作为"竞赛"对象,搞一次"师生同题同材料作文赛"。很快,笔者与同学们的习作草稿都完成了,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