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书育人》2005,(1):16-16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于是.有人就认为“热闹的课就是好课”有的课堂特别热闹.学生上课非常愉快.可热闹、愉快之后.学生学到了什么?给学生留下了哪些值得回味的东西?仔细想一想.学生该学的知识.该发展的能力鲜有落实。  相似文献   

2.
新课改实验,听到的课大多很热闹,课堂上师生间的合作互动,气氛热烈,甚至常常看到“学生争着上台,教师欣然下台”的场面。给人的感受是:实验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学生比以前活跃了。这似乎是符合当前的新课改精神的。可是,是不是课堂上越“热闹”就越“活”呢?未必。如果课堂上只是表面热闹,学生对知识并未掌握,思维并未得到锻炼,能力并未得到增强,这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就语文科而言,笔者倒很推崇一种“静中求活”的课型。即是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但由于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全体学生的思维却总是处于活跃…  相似文献   

3.
常听教师发牢骚:“这节课学生死气沉沉”“这个班的学生一点不配合教师”,究其原因,关键是教师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让课堂活起来。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场所,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生思维活跃程度成正比。怎样才能让死气沉沉的课堂活跃起来呢?  相似文献   

4.
目前,“泡沫型”活课较常见,即课堂气氛热烈、热闹,教师能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但提出的问题比较直白、简单,学生能边看书边回答。这种活课能引导学生细致地阅读和分析教材,看似课堂比较活跃,但好像水面上的泡沫,学生并没有作深入思考,也没有时间作深入思考,思维深处依然是一潭死水,更谈不上创新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怎样营造活课、体现活课特征?笔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活”,堪称教学之精髓。广大教师必须放眼于“课堂”这个主战场,向45分钟要质量,把握整体,才能把课教活。下面就此问题,浅谈我的一点看法。一、“活”与课堂气氛活跃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活”的前提。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很难设想,压抑、沉闷、昏昏欲睡的课堂气氛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应注意课堂活跃是一种手段,不是最终目的。如果把课堂活跃当成课堂教学的目的,作为衡量课堂教学的惟一手段,一味追求场面的热闹,从“满堂灌”走向“满堂笑”,就大错特错了。结果呢,学生所学了了,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片面追求…  相似文献   

6.
许建福 《甘肃教育》2011,(11):64-64
课堂教学中,虽然很多教师的教学语言规范、组织调动得法、课件制作精美,但是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令人眼前一亮的课相对较少,很多教师的课堂不“活”。笔者认为,课堂的“活”应包含两个层面:外在的活跃与内在的活跃。外在的活跃是形式、是手段,内在的活跃是目的、是结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活”起来,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地处于兴奋状态,积极地思考,与文本的思想、情感产生碰撞、共鸣,这样的教学才算真正进入到了化境。  相似文献   

7.
误区一:重视课堂上的形动,而忽视了“神动”。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但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匀也开展了,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对学生的思维没有多大触动。有的课,教师创设情境,提问不断,学生异口同声,对答如流,互动可谓“完美”,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  相似文献   

8.
我感到 :语文课应是教师轻松有序的导 ,学生应在活跃、愉快的气氛中练 ,要把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 ,不能让学生“玩深沉”。所谓“玩深沉” ,也就是学生没有展开积极的思维 ,没有投入到课堂教学内容的情景之中。怎样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呢 ?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感召力。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 ,它应当是一种科学化、艺术化的专业用语。语文教师 ,除了准确的传授知识外 ,还必须注意语言简明 ,层次清楚 ,逻辑严密 ,酣畅淋漓 ,有文采、不俗套 ,具有艺术效果。要让学生活起来 ,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 ,让学生投入到…  相似文献   

9.
在与一线教师尤其是实验区教师的座谈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把课堂的民主和开放简单地等同于活跃和热闹,误认为课堂不再需要常规;而有的教师认为需要常规,但生怕被扣上“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甚至“扼杀创新意识”的帽子,在课堂上羞于强调常规要求。那么,原来的课堂常规是否过时?课堂还要不要强调常规?如果需要,那么需要怎样的常规?在一次观摩研讨会上,一位年轻教师执教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这节课让人深思。课前,教师把全班24名学生分成了6组,让他们4人一组围桌而坐,每组配备了一个无线话筒。并要求学生,上课要积极发言,声音要响亮…  相似文献   

10.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已是当下的共识,但真正做起来并非易事。笔者曾听过无数节观摩课、优质课、研究课,这些课课堂表面上一片热闹,讨论声不绝于耳,实际上教师们仍不自觉地陷入“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的魔圈,其实质是一言堂,教师一人包打天下。为此,笔者常常反思:如何才能在教学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大包大揽,剥夺学生的思考?经过实践,笔者认为,教师不如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出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讨论,教师只在关键处作适当导引,以免讨论偏离话题,这样,既加深了对学生的理解,又发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了…  相似文献   

11.
新课改要求课堂注重活动,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使课堂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学生就会精彩地发言,就会有思维的火花。但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让数学课充满活力,如何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呢?一、激发学生自信,丰富学生情感学生如果没有自信,就不会积极思维,不敢参与课堂讨论,只能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吸收,完全是一个灌输知识的容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只有使学生有了自信,课堂对他才有一种亲合力,他才能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一些数学课堂教学,用“热闹”二字来形容是不为过的。正如一位老师所说:“在一堂数学课中,什么理念都能体现,什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会使用,但这也容易造成肢体的活跃代替思维的活跃,形式的热闹掩盖了数学的本质。曾经听过一些老师的课,他们既重视了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又重视了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重视了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但是,热闹的课堂上我们只能看到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都如“蜻蜓点水”,一闪而过。这些形式化的东西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13.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已是当下的共识,但真正做起来并非易事。笔曾听过无数节观摩课、优质课、研究课,这些课课堂表面上一片热闹,讨论声不绝于耳,实际上教师们仍不自觉地陷入“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的魔圈,其实质是一言堂,教师一人包打天下。为此,笔常常反思:如何才能在教学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大包大揽,剥夺学生的思考?经过实践,笔认为,教师不如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出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讨论,教师只在关键处作适当导引,以免讨论偏离话题,这样,既加深了对学生的理解,又发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批判意识,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相似文献   

14.
郑梅枝 《江西教育》2009,(12):23-23
当前,“语文课堂不可忽视静思默想”“既要书声朗朗更要静思默想”等观点获得了不少语文教师的认同。堪称培养学生思维体操的数学教学需要静思默想吗?笔者以为,数学课堂也需要静思默想。热闹的课堂并不一定是真正的思维活跃,静静的课堂中也有活跃的思维。如何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数学教师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变“热闹”了,学生更“活跃”、“自主”了,但是,过分追求课堂气氛的形式热闹和学生情感的浅层愉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失去了“有效性”。怎样做能使我们迷失的课堂回归本真,从而真正达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6.
很多教师害怕课堂上没有声音,没有活动,静悄悄的,尤其是公开课。要是课堂上一片安静,其结果极有可能就是听课教师听得无聊,上课教师上得惶恐。所以,“静”也就成为许多教师课堂教学的大忌,“动”则顺理成章地成了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诚然,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死气沉沉的分析,也不应该是教师慷慨激昂、口若悬河的讲解,而应该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于是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课堂,总是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但是,“静”真的有那么可怕,“动”真的有那么神奇吗?这需要我们冷眼旁观。我们需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动”,而绝不是那种貌似热闹活跃…  相似文献   

17.
一、课堂教学“要”在启发,“活”在讨论。   启发式、讨论式课型是激发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及创新精神的有效形式。而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考的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课堂提问就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设计提出的问题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启发性、针对性、求异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多角度思维,使其智力活动多样化、丰富化。   如,一位教师教学“年、月、日”时,板书课题后,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具体问题 ?”学生略加…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语文课堂一潭死水的状况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已有根本改观,现在的语文课堂响亮了、热闹了、好看了。对这些转变,我们在肯定的同时,不能不关注其带来的一些新问题,不能不重视课堂教学走向的新误区,不能不深思:热闹好看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吗?笔者以为:寂静在语文课堂中是必不可少的。这里所说的寂静不是死水一潭;不是教师在讲台上麻木冷漠地“灌”,学生在下面无精打采地“听”,听者无趣,讲者无味。这里的寂静是外静内动,是在寂静的环境下让学生集中精力独立思考,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第一,教师讲授时课堂上的寂静。课堂中教师充…  相似文献   

19.
1 问题的提出 成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特征是“低起点,小步伐,多活动,快反馈”,其中的多活动,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数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教学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放开思维,自主学习。随着教学教改的不断深入,建构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开放式教学、探索性学习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而当前的数学课堂上我们在借鉴建构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方面做得怎样?课堂教学形式的活跃是否带来了实质上的效果?张莫宙先生就谈到一例,他在美国听了一堂“建构”课,教师很少说话,让学生自主建构,而实际上是“放任自流”的低效教学……,  相似文献   

20.
用“热闹”二字来形容当前的一些数学课堂教学是不为过的。当“肢体”的活跃代替了思维的活跃,“形式”的热闹已掩盖了数学本质的时候;当数学课因为片面追求生活化、活动化而变得华而不实的时候,另一种声音更发人深省:如今的数学课,数学的“味儿”淡了,形式化的东西多了。如何既能活跃数学课堂,又能保持原汁原味的数学味儿?的确值得我们广泛关注。一、一贯始终的思考“味”“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的五味之首,当然非“思考”莫属。一节缺少思考量、缺乏挑战性的数学课,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也算不得是一节好课。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