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徐晓萍书友的隶书作品,取法汉《曹全碑》,用笔熟练,字形端庄平稳,结构舒展自然,能够较好地表现出《曹全碑》秀美端庄的书法特点。但从全作分析,仍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曹全碑》笔画丰腴饱满,此作用笔上略显单薄,笔画纤细。第二,个别点画笔势不够准确,比如:"悲"字心部笔势翻转僵硬,影响整个字的流畅。第三,用笔质量需  相似文献   

2.
正临帖靠帖突破现状李昭泰书友的隶书,行笔沉涩,笔画厚重。结体方正,立字稳健。字疏行紧,疏密关系处理得当。此作,尚缺少帖意,两年来水平基本徘徊不前,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升华格调。猛攻《曹全碑》,提高眼界和书写能力,破低俗笔法,立高雅书风。二、提高笔画质量。(1)笔画要盈中,克服"尽(尽)"字波画、"远(远)"字捺画等此类长笔画中段力弱势怯之不足。(2)波脚、捺画要伸展,摒弃其蜷缩窝憋之不足。(3)笔画要流畅,力戒气血凝滞之不足。三、落款字再大些,以求与正文相协调。临靠汉碑焕发新姿郭国俊书友的隶书,用笔沉凝,笔画沉实。结体凝重硬朗。布  相似文献   

3.
第四章《史晨碑》的笔画写法与常见笔病 字是由各种笔画组成的,每一种笔画写得如何直接关乎到字的质量高低。隶书的基本笔画,有点画、平画、波画、捺画、钩画、撇画、竖画、折画、提画九种。兹将《史晨碑》各种笔画的写法介绍如下,并配以图示,力求表述得更加清楚明白。  相似文献   

4.
书法     
正刘皓燕书友的隶书对联安雅端庄,从作品风格判断当取法东汉《曹全碑》。此作点画舒展,用笔沉稳,结字收放明确,主笔突出,能够较好地表现《曹全碑》秀逸流美而不失厚重浑朴的艺术特点。不足之处为个别笔画略显生拙,若能真正达到"熟而后生",当渐入佳境。此外,落款过于下沉,建议上提一些为好。  相似文献   

5.
三、圆笔和方笔圆笔和方笔是隶书用笔的重要内容,《曹全碑》在运用圆笔上堪称典范。1.圆笔和方笔的含义篆书用圆笔,隶书则在此基础上增添了方笔。这里所谓圆笔和方笔,都是指其笔画的外部形态。书法上的圆笔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笔画的立体感。当中锋行笔时,笔画中路注墨最多,两侧注墨较少,这样就有了厚薄之分,于是  相似文献   

6.
临汉碑求启佑再上新台阶戴凤洲先生的隶书功底较深,出自《曹全碑》而能自运。中锋运笔,线条凝练,富有立体感,笔实墨沉,笔画力沉气健。结字重心平稳,端凝稳重,从容守正,安如磐石。  相似文献   

7.
线条清秀 结体欠佳 李庆年先生的隶书,中锋运笔,行笔流畅,线条圆匀,笔画舒展清秀."得"、"温"、"盈"等字的波画,"今"、"家"、"成"等字的捺画,写得相当有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曹全碑>.结字体势分张,字体清丽.章法空疏,整体清新清雅.  相似文献   

8.
靠汉碑 求突破 秦清华的隶书,行笔沉稳,藏锋逆入,回锋收笔,无圭角虚尖,笔画平和.横平竖直,结体平正.字疏行密,布白整齐. 此作问题较多,这里只提四条. 一、笔画拘谨,不舒展,不奔放,缺少帖意.应通过临写(或只读不临)《曹全碑》加以领略. 二、笔力绵软,撑挺乏力.  相似文献   

9.
第一章《曹全碑》概述东汉是隶书艺术大发光彩的黄金时代。《曹全碑》以秀雅多姿著称于世,是汉碑隶书中的珍品。《曹全碑》,全称《汉故郃阳令曹全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碑阳19行,每行45字(末行39字),共849字。  相似文献   

10.
清雅有余刚健不足李月忠所书王安石《游杭州圣果寺》诗,一派清秀雅致,深中《曹全碑》之肯綮。用笔规范,以圆笔为主,笔墨和畅,笔画舒缓圆润,线条秀雅,干净利落。结体端庄典雅,中宫紧收,波磔舒展,主笔突出,主次分明。正文排列纵有行横成列,字距大于行距,横看犹如一排排轻浪向前涌进,静中寓活。  相似文献   

11.
深入靠帖破壳求进 何昌有先生的隶书,运笔沉稳,藏头护尾,线条圆匀,无圭角,得益于《曹全碑》.结体方正,立字端庄,章法疏朗明净. 以下三点建议,还望留意. 一、继续临帖靠帖,防止浅尝辄止,克服程式化,突破自己营造的模式,要字中有帖. 二、强化横势,收敛竖势,使立字左分右展,形成横向张力. 三、"春、天、人"等字的捺画蜷缩,不伸展,与《曹全碑》一对照,其意自明.  相似文献   

12.
化解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难"的问题,应对笔画重新分类。按笔画笔向折转与否,可将笔画"三分"为横、竖、撇、捺、点、提六个基本笔画,折、钩、弯三个特殊笔画和多个复合笔画;基本笔画可再"三分"为点画、线画和半线画;特殊笔画"折"使线画、半线画折转成直角,"钩"转成钝角,"弯"转成圆弧。占笔画多数的复合笔画都是基本笔画折、钩、弯而成的。  相似文献   

13.
正一、概况《曹全碑》,全称《汉阳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宗碑》,无额,明万历初年出土于陕西阳莘里村,后移存阳县孔庙东门内,1965年移置陕西省博物馆碑林第三室。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隶书,20行,行45字。碑阴五列,上列一行,二列26行,三列五行,四列17行,五列四行。《曹全碑》作为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自出土以来,特别是清代以来备受关注和好评。  相似文献   

14.
灿然一新 有雷同感 蔺光扬先生的隶书,肆情奋笔,燥润相济,具有情趣.结体欹侧错落,正侧相倚,毫无板滞之累.拉大字距,行距则挨肩擦背,疏密相间,通篇格调充实丰满. 此作在用笔和结体上有雷同现象. 一、“树”、“径”、“古”等字的波画,收笔处一模一样,缺少变化. 二、“长”、“麦”、“度”等字的捺画,形态单一,如出一辙. 三、“田”、“古”、“石”等字中的“口”字,左宽右窄,一个模式. 墨酣力足 筑基深厚 陈怡芳先生写出了一幅令人期盼的隶书佳作,用笔规范,笔画舒展,刚柔相济,墨酣力足,出自《曹全碑》又自具机格.结体左右分展,张力十足,气势奔放,安若磐石.章法完备得体.  相似文献   

15.
接着,老师让我们给诗配画,心里想着一首诗,闭着眼睛用笔画出来。我想起了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画  相似文献   

16.
拓宽书路 再上台阶 郑云章先生写了一幅值得称颂的隶书佳作,它钟情于《曹全碑》,线条优雅,笔画遒秀.结体分背取势,极得隶书结体之要领;正文排列字疏行密,大开大合,文字虽多绝无花哨之病. 纵观全篇,用笔显得单薄和雷同.可接临《礼器碑》,丰富笔道,增加内涵.如能加练篆书,效果会相当不错.另外,“满”字中写两个“入”字比写“四点”规范.  相似文献   

17.
一、辨析正误,在正确的后面打√,错误的后面打×。 1.“豢”字按笔画查“13”画,按拼音查“h”,按部首查“(?)”部;“恭”字按笔画查“10”画,按拼音查“g”,按部首应查“艹”部。( ) 2.《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  相似文献   

18.
从我国文字发展史上来看,东汉隶书的形成与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其历史意义不可估量。东汉隶书笔画构形一直影响着自汉代以后各个时代文字的发展与简化。曹魏时汉隶逐渐被正书所代替,成为主流字体,但隶书的影响仍然十分深远。文章以东汉著名《曹全碑》为例,摘取部分隶书字体,分析两种字体的构形,并研究其构形对当时汉字所产生的构形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郑簠的隶书,主要得力于《史晨碑》和《曹全碑》,对后者吸收得更多一些。他所书隶书大小相近,粗细、疏密富有变化,形态多姿而不失规整,既保持了《曹全碑》的特点,又具有飘逸奇宕、活脱洒丽的新意。他自称:"作字最不可轻易,笔管到手,如控于钧弩,少弛则败矣。"包世臣在《艺  相似文献   

20.
《曹全碑》是隶书发展过程中技法最为成熟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流畅华美、秀逸多姿而著称于世。加之刻工精良,保存完好,又存有较多字例,历来是进入隶书学习的优选范本之一将《曹全碑》与风格接近的碑刻进行分析对比,既可以更加明了其笔法、结构的特殊属性,又能为临习、研究带来便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