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们班学生数学作业完成情况的记载表中也有我的名字,那是我自己主动把自己“降格”为班里的一个普通学生。我认为这样做没有什么不妥,老师本来就应该是班里能为大家做样子的最好“学生”;孩子们更觉得应该如此,用他们的话来说:你本来就是班级中的一员么.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在课堂上待我们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呢?"甚至有的学生感觉到"老师一讲就懂,自己一做就错".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同学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  相似文献   

3.
童艳英 《职教论坛》2003,(12):40-40
一、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数学成绩差的同学并不是头脑笨,而是自己在中小学多年形成的惰性痼疾所造成的行为习惯差,针对这种现状,教师首先要做到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经常鼓励表扬差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重新激发起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语言要亲切真诚,常用“好”、“OK”、“就这样”“非常正确”等语言,使学生觉得自己行;对作业做得正确,书写又工整的可给予“好”、“漂亮”等批语。其次,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受学生敬佩的好老师,学生如果喜欢数学老师,自然就会喜欢数学。我曾接触…  相似文献   

4.
只要是做过学生的人,对“家访”都不陌生,我们的学生时代,校园里就流行“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去我家”的顺口溜。做学生的普遍害怕、反感老师家访,因为在学生的眼中,老师的家访就意味着告状。也正是由于这个,当我自己也成了老师的时候,对“家访”工作一直讳莫如深,没做过一次“家访”。尽管学校领导多次强调要做好家访工作,不少学生家长也欢迎我去他们家里看看。  相似文献   

5.
家庭作业之所以成为学生的“负担”,原由之一就是家庭作业的机械、重复、乏味,使得学生望而生畏。要想让家庭作业独具魅力,我们不妨给作业“变变脸”:(1)时不时把“绣球”抛给学生。今天做什么家庭作业呢?老师不布置,大家自己回去想一想,做一回“小当家”。你“放手不管”,学生却格外重视。第二天,每个学生都做了自己的作业,再来一番交流展示,表扬鼓励某些突出的学生,效果的确好!这是把“绣球”抛给了大家。有时我们可以把“绣球”抛给某个学生“:今天我们就请某某做小老师,来给大家布置家庭作业,明天还请他来帮助检查批改。”这样一来,“小…  相似文献   

6.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教学最终总要落实在全体学生的学习行为上。事实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才能真正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领悟,才能体会到“该怎样想”和“为什么这样想”,进而内化为自己所有,逐步形成自己的新数学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逐步“淡化”其主导意识,给学生以发现、表现的机会。蒋金庸老师说:“优秀的老师从不把知识当作米粒喂给学生,让学生吃粒算一粒,而是把知识当作良种献给学生,让学生种一粒,绿一片。”因此,教学不但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指那些不会学习的人。  相似文献   

7.
“你学习是给谁学的?给爸爸、妈妈学的,还是给老师学的?”我们常常这样反问学生,由此可以看出每个老师都知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可是为什么在教学中我们常常让学生产生错觉:我学习是给老师学的。老师说一点我做一点,老师不说我就不做。其实这本不该怨学生学习自主性差,因为长期以来老师们把该学生做的事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不肯放、不愿放或许是不敢放。  相似文献   

8.
神彩霞 《广西教育》2014,(1):109-110
每到期末复习,总有许多低年级的老师发出这样的感叹:“真累。”“学生根本听不进去。”……其实不只是老师累,学生也很烦。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生觉得自己已经学过了,什么都懂了,所以不想听课;二是许多老师没有注意复习的方法,常炒旧饭,机械地做练习。尤其是数学课,往往是不停地讲、练、考,反反复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期末复习课产生厌恶感。同时,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在他们心目中几乎没有“复习”这个概念,不懂得复习的重要性。种种原因,决定了在低年级开展数学复习的难度,上复习课也就成了低年级数学教师最头疼的事情。如何上好低年级数学期末复习课?通过多种复习方法来提高其有效性应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笔者就自己的教学探索与同行们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在课堂上待我们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呢?”事实上,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教育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这就是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障碍。  相似文献   

10.
1 学生解题“通病”的症状一是心理恐惧———一看到大题或稍难一点的题就害怕 ,心发慌 ;二是思路盲目———面对大题或稍难一点的题不知从何下手 ,半天找不到突破口 ;三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听老师讲课听得懂 ,看书上的解答也能理解 ,但要自己动手解题却感到无从下手 ,说不出个所以然 .2 学生解题“通病”的症结主要在于我们平时的解题教学中“四多四少”现象严重 :教师讲得多 ,让学生自己动手练得少 ;解题技巧强调得多 ,常规方法重视不够 ;解题方法和技能技巧总结得多 ,分析题意 ,由题找方法 ,举一反三做得少 ;机械训练做得多 ,解题…  相似文献   

11.
黎沛泉 《师道》2005,(6):58-58
在一堂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上,老师讲授了30分钟新课后,留10分钟给学生做练习。老师看到一个学生还在看书,没做练习,就上前催他动笔。学生说:“刚才没听懂,想把书看懂了再做。”老师却撂下一句:“听都听不懂,还想看懂?”  相似文献   

12.
“班主任做得好,学生一生难忘,做得不好,学生终生遗憾。”我们常常用这句话来鞭策自己。两年前,有位老师和我们说过一件事,他受远方朋友的委托给一位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按她父母的意向,叫她填报师范专业比较理想,但总是动员不了她,她说:“只要不当老师,什么我都可以报。”问她为何不想当老师,她笑着说:“看到我们班主任做工作那么辛苦,背后许多学生还恨他,想到这我们就不想当老师了。”这件事对我们触动很大,深感做班主任工作责任重大,班主任的言行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如何在做班主任工作中减少学生的“恨”,如何使学生对老师的“恨”转变为“钦敬”,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认为可以从改变我们工作的方式方法,从“以人为本”找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班主任》2012,(3):46-53
一项调查显示,95%的教师都说自己爱学生,但90%的学生却认为教师不爱他们。的确有些老师不是真心爱学生,甚至不尊重学生,然而多数老师认为自己是爱学生的,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学生好,但就是想不通为什么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反而常常把这一切看成老师“为难”甚至“刁难”自己,是在和自己过不去。那么,作为班主任,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呢?  相似文献   

14.
去年,薛老师接手新分的六(5)班。这个班比他原来带的班“实力”强多了。不少学生上进心强,对自己的要求特别高。一开学,学生雨婷就上交了一本厚厚的“语文暑假作业总动员”。不无自豪地说:“一个暑假,做了语文、数学、英语,厚厚的三本。爸爸说,要考高分就要多做题目。”薛老师爱怜地看着这个乖巧的女孩子,不知是应该表扬还是安慰。  相似文献   

15.
孔子闩:“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 不解。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学生都只知道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 知识,机械模仿优秀学生做题方法,所以他们很多都是“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往往不是自己 主动地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借助和依赖于老师和同学 的帮助,逐步造成了学生的思维懒惰。如何让小学生从小就爱 上“数学思考”,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记得小学有一门课,叫手工劳动,即,老师布置作业后,大家必须自己动手自己完成,如叠个纸飞机,做个小泥人等等,有时,老师还会要求学生把作业带回家做,到第二天再将“作品”带来,而每当这时,也就会有学生亮出由父母代做的种种玩艺儿,老师对此浑然不察或者知而不问,就这么睁一眼闭一眼,“认”了。自然,此类由父母代劳的学生也就因此失去了一个“实践”“锻炼”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班主任》2012年第3期刊登了一个讨论专题:“学生总是感受不到老师的爱,怎么办?”陕西的何建老师提出:一项调查显示,95%的教师都说自己爱学生,但90%的学生却认为教师不爱他们。的确有一些老师不是真心爱学生,甚至不尊重学生,然而,大多数老师认为自己是爱学生的,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学生好,但就是想不通为什么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反而常常把这一切看成是老师在“为难”甚至“刁难”自己,是在和自己过不去。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本在于:究竟什么是“爱”?我们如何理解“爱”?  相似文献   

18.
在“可能性”一节课上,吴正宪老师先让学生摸了几次球以后,让学生预测下一个球可能是什么球,这时学生纷纷发言,情绪高涨。吴老师则把握好时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是什么现象,而不是直接把这一现象可能性告诉学生,使学生明白了什么叫“可能性”。再如,让学生分组做“摸球”游戏,通过游戏,使学生再次明白了“可能性”还有大有小,而且也明白了什么时候“可能性”大,什么时候“可能性”小,突破了难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参与指导,这样的学习给学生增添了情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吴老师执教的课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在东滩初中视导时,我们发现学生的作文上错别字比较少。他们究竟是怎样帮助学生减少错别字的呢?听老师们说:“要想学生少写错别字,教师自己必须先注意,要把正确的字教给学生,教师写错了,学生也会跟着写错。”这话很对。我们在别的学校就看到过这种现象:语文老师在黑板上把“欺骗”错写成“期骗”,学生在笔记里也就写成了“期骗”;物理老师把“电量”写成“电(?)”,学生的作业里也写了“电(?)”。东滩初中的校长告诉我们:“过去我们总是强调语文老师要注意消灭错别字,语文老师也的确做了不少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教师们尝试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初见成效,受此启发我班有了“我和数学”。“我和数学”是学生自己精心制作的小本子,主要记录他们和数学之间的故事。一、记录数学的感受老师的苦口婆心,不及学生自身的一次深刻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最大胜利就是他能战胜自己,一个人从童年起就要学会支配自己、命令自己、管束自己、逼迫自己做应当做的事。在学习中,我指导学生写出学数学的真切感受,如《数学,我喜欢(恨)你》、《数学,我要打败你》、《这次考试》、《记今天早上的口算》、《我进(退)步了》……学数学的日子,大部分学生能坚持写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