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努力建立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教学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实验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学习和探索物理的实验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实验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上海市“二期课改”物理新教材中不少实验采用了数字化信息系统(简称DIS)技术进行物理量的测量,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领域反映了发达地区现代科技发展领先的优势。如何把经典物理实验和数字化数据采集系统整合起来,达到优势互补,已经成为物理教师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文章再介绍五个“中学DIS物理创新实验”,说明DIS物理创新实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各项能力、STS意识和科学素养,探究教师中开展中学DIS物理实验设计、研究和培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对2012年上海市高考物理试卷第29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实验题内容和考查意义开展探讨,DIS物理实验是一把"双刃剑",其优越性凸现,但教师要大力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必须一如既往地重视实验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和分析部分的工作,不能完全被DIS系统所替代。  相似文献   

4.
入选理由:DIS实验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逐渐为物理教师所应用。本案例中,教师使用DIS进行实验,为学生创设了模拟实验情景。  相似文献   

5.
2004年—2005年,作为对上海二期课改推出"DIS(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的呼应,本刊连续刊登了上海市中小学数字化实验系统研发中心冯容士特级教师撰写的以《DIS的研究与开发》为总标题的12篇论文,此举在国内物理教学界引起了认识、研究和应用DIS的热潮。光阴荏苒,DIS的全国用户已从当年的几十所发展到超过三千所学校,而本刊编辑部收到的稿件中有关DIS的比例逐年递增;来稿者中不乏以DIS实验获得各级各类物理教学奖项的精英级教师,可见DIS作为上海二期课改的一项重要举措,已在全国各地引起了教材、教法甚至教育思想等领域的巨大反响。2010年12月,喜讯传来:以冯容士特级教师领军的团队凭借DIS项目一举荣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研成果一等奖,本刊在祝贺冯老师和山东远大公司的同时.约请至今仍在DIS研究与开发一线的冯容士老师拨冗赐教,总结一下近年来上海市中小学数字化实验系统研发中心DIS研发的新成果,并为DIS在物理教学领域的深度应用做出展望。经过一年的准备,冯容士老师欣然命笔,新一轮12篇论文即将面世。本期新辟"DIS实验新探"栏目,其中"DIS二维运动实验系统及实验(Ⅰ)"乃是其开篇之作,特敬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6.
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新课程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数字化信息系统(DIS)与虚拟实验平台进入物理实验教学是其具体表现。本文以现代教学技术的理论为指导,从现代教学理念的角度,通过对DIS和虚拟实验平台的构成要素、技术特征和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的深入分析,探讨了DIS和虚拟实验平台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特点和整合应用,并总结了虚拟实验教学与DIS实验教学整合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7.
简略描述了中学物理教师对传统物理实验和DIS实验的看法,然后对传统物理实验和DIS实验进行了研究现状对比以及各自的优势对比,最后论述了传统实验和DIS实验的关系,旨在使中学物理教师正确对待传统物理实验和DIS实验。  相似文献   

8.
在全国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评比中,上海市的"中学物理数字化实验系统(DIS)的研发与应用"荣获一等奖。该项目组建了研、学、产一体的上海市中小学数字化实验系统研发中心,为物理教学量身定做的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组成的数字化实验系统(DIS),进行了新课程中的物理实验改革。  相似文献   

9.
乔宝义 《天津教育》2023,(10):51-52
<正>利用手机借助Phyphox(手机物理工作坊)软件,探究电容器充放电过程和自感对电路中电流的影响,开展两个创新实验设计。该创新实验设计取材方便,实验效果明显,为没有DIS实验系统的中学提供了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一、探究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的创新实验(一)教材实验方案呈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电容器的电容》一节中,在“做一做”栏目中提供了“用DIS实验系统观察电容器的放电过程”的实验方案:电流传感器可以像电流表一样测量电流,不同的是,它的反应非常快,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信息系统(DIS)在物理实验中的广泛运用,将物理教学改革推上一个新的平台。以“探究气体压强与体积关系”DIS实验为例,论述将DIS实验运用到物理实验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中学DIS物理实验研究”的目的,如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各项能力、STS意识和科学素养(诸如客观求实不断求知的精神、善于自学钻研和活跃的思维、注重动手操作、与人合作共事等);指出教师中开展中学DIS物理实验设计、研究和培训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王华 《物理教师》2004,25(10):45-46
上海市第二轮课程教材改革中学物理教材(试验本)指定配套的一种新型仪器设备——“朗威牌”DIS实验室,简称“朗威DISLab”,颇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该产品顺应“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大趋势,综合运用基于传感器的数据采集、记录和分析技术,构建了依托计算机平台的实时实验系统,DISLab提供了电流、电压、微电流、温度、压强、力、声波、光电门、磁、位移等多种传感器,很好地支持了中学阶段不同类型的实验.借助于磁传感器,笔者对传统实验难以解决的“螺线管中的磁场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电脑进入中小学课堂已不是稀罕事。如何让电脑成为学生真正掌握的工具,而不是一个摆设,则是教师们面临的新课题。记者近日在上海市实验小学观摩了一堂网络综合课,对小学生“玩”电脑的能力,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是一堂小学四年级的电脑课,要求学生写一篇有关濒临灭绝动物的研究报告。老师刚布置完毕,学生们便熟练地在网上查找到相关资料,然后“选中”、“复制”、“粘贴”,再加上一些自己的想法,署上大名,然后鼠标一点,往老师的电脑来个“发送到”,便完事了,爽动作快的同学只用了十几分钟。再看看学生…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虚拟技术和DIS实验技术为现代教学技术注入了新的内涵。为更好地整合两者的技术资源,我们研发了集计算机虚拟技术与DIS实验技术为一体的、具有虚实一体化特征的仿真教学课件,本文对计算机虚拟技术与DIS实验技术的主要教学特征进行了简述,并对如何实现两种技术的有机整合以及新型仿真教学课件的教育功能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王非 《上海教育》2023,(S1):76-78
本文以初中物理力学、热学的实验教学为案例,从实验结果的表达形式、实验操作的控制手段、实验方案的设计优化三个方面介绍了DIS传感器在中学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展示其在“相互作用力”“摩擦力”“二力平衡”“内能”“阿基米德原理”等课堂实验中的运用过程,着重凸显DIS传感器在物理实验中的可视性、可控性、简洁性等优点,以及它对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现阶段上海市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从师生对实验的态度、实验仪器的配备、DIS实验的使用及学生动手实验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当前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使物理实验更好地与新课程融合,发挥它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拟提出相应的建议,期望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价值得到切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中学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新课程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数字化信息系统(DIS)进入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是其具体的表现。本文在研究DIS的特点基础上,以现代教学技术的理论为指导,从现代教学理念的角度,通过对数字信息化系统(DIS)的构成要素、技术特征和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入分析,设计了DSI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的案例,以期对DIS这门新兴技术的研究有些裨益,也希望能对中学物理教师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最近,作者在进行湖南省“十五”教育规划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研究”的过程中,接触了不少中学物理教师和学生家长,他们对新课程改革极为关注,也存在不少困惑:新课程新在哪里?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提高?新课程的物理实验教学与以前有何不同?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实验有何关系?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有何区别等等。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以“探究平抛运动”为例,运用传统实验和DIS实验两种实验方法来设计实施该实验,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传统实验和DIS实验的特点和优劣势,寻找到两种实验方式优势互补的平衡点,以期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上海教育》2013,(4):20-21
学校在建设物理创新实验平台的过程中,建成了“物理探索之旅”“物理智慧实验廊”DIS创新实验室、科学探究实验室等,在系列有趣的自主实验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延安人”品格教育的基本要求。延安中学物理创新实验平台建设的定位是面向每个学生,体现“低切入、浓兴趣、重思维”的宗旨,指导思想是“搭好平台、培育能力、增强实践意识、抓好做人品格”。学校在建设物理创新实验平台的过程中,建成了“物理探索之旅”“物理智慧实验廊”DIS创新实验室、科学探究实验室等,特别是“DIY学生四小实验”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技实验基础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系列有趣的自主实验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延安人”品格教育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