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校的办学理念是:人文办学,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和谐兴校,学校努力让这一理念贯穿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营造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形成了学校自己的办学模式,即"挖掘课程建设的内涵,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因为课程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课程里蕴藏着学校文化基因,它的特色决定了学校文化的特色。所以我们特别重视课程的建设。一、校园环境做成了隐形课程,形成环境育人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建设以学生为根本的创意校园,提升文化品位,强化育人功能,展示学校的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学校把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做成了隐性的课程,使每一面墙壁都起到育人的效果,让校园每一个角落  相似文献   

2.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上位目标,是学校育人途径的重要载体。基于核心素养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是学校课程文化建构的重要依据,是学校课程观的重要内容,决定学校课程的设置,是课程文化及建设的关键。在新时期核心素养指导下,学校课程观的主要变化遵循渐进策略、系统策略、传承策略和创新策略,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学校课程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3.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教育思想影响下,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创造并积淀下来的能够反映学校整体风貌和形象气质的一种稳定、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学校文化建设也包含有课程文化建设,而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建设的要素,是校本课程的物化形式。因此,校本教材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能够凸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传承和促进学校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孙鸿俊 《现代教学》2014,(7):129-129
为进一步推进学校课程改革,把“尚美育人、多元发展、幸福人生”办学理念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中,建设学校特色课程,我校积极构建基于“幸福体验”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校本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为铸就师生幸福的校园生活,我校以乒乓特色文化为辐射,通过乒乓文化建设、乒乓校本课程建设、乒乓活动文化建设、乒乓制度文化建设等,全方位打造学校乒乓特色品牌,真正实现"以乒乓特色兴校,用国球精神育人"的办学理念,建设师生共同的文化家园,创  相似文献   

6.
红色文化集中体现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象征着执政党的政治特色和文化风貌。推动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课堂,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优化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课堂的路径,是实现红色文化理念育人、实践化人双效结合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孙翠英 《教育》2024,(5):38-40
<正>“五育”融合是落实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课程融合是学校深度推进“五育”融合的根本路径。作为上海市金山区融合育人种子校,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近年来致力建构内容丰富、系统和谐的“七彩”课程,并以此探索“五育”融合育人的校本化路径。一、价值理念融合,形成“七彩”课程融合育人的课程目标“五育”融合首先是一种价值理念的融合,这是贯穿学校整个育人过程的灵魂和主线,能为师生的共同发展提供目标导向、价值引领和行动准则。通过价值理念的融合方式把党和国家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机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制度建设中,形成上下一体、内外协同的学校文化价值系统。我校在建构“七彩”课程的过程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  相似文献   

8.
<正>课程是学校育人的主要载体,也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课改理念和学校实际打造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体系,并推动全校师生主动创设、积极实施校本课程,已成为评价新时代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深化课程改革和打造学校特色的内在要求。2001年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就提出要加强课程的选择性:“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综合性作用,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使生态文明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教育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要加快大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建设,打造生态文明教育特色课程集群,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目标衔接和融入意识,开发和利用校园生态文明教育载体,发挥学校文化场域的育人功能,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彰显全过程育人实施成效。  相似文献   

10.
卢凤 《今日教育》2023,(10):40-41
<正>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随着《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劳动教育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独立出来,正式成为中小学课表中一门独立的课。如何着眼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好劳动教育课程,是众多学校面临的难题。重庆市璧山区剑山实验小学基于青雅文化特色,构建了雅行修养课程,在课程育人、活动育人、体验育人、协同育人理念下,构建了“劳动最美”校本特色课程。  相似文献   

11.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为铸就师生幸福的校园生活,我校以乒乓特色文化为依托,通过乒乓文化物化建设、乒乓校本课程建设、乒乓活动文化建设、乒乓制度文化建设等,全方位打造学校乒乓特色品牌.真正实现“以乒乓特色兴校,用国球精神育人”的办学理念,建设师生共同的文化家园.营造和谐的学校文化氛围.突出学校文化的个性化、序列化、人文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12.
高校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内在要求.为了实现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福州英华职业学院立足实际,将其厚重的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与环境营造之中,实现了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三全"育人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3.
创新创业基础类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公共通识课程之一,已成为当前高职“双创”教育的必修课程,将学校特色文化融入课程也是课程改革的一种方式。“行知文化”的核心内涵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目标高度一致。基于此,分析了高职“双创”基础类课程建设现状,论述了将“行知文化”融入“双创”课程的改革与实践,阐述了“行知文化”融入“双创”课程的成效,旨在倡导将陶行知文化融入“双创”教育课程,对课程内容、授课模式等进行改革,以形成特色鲜明的以“行知文化”为引领的“双创”课程体系,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同步的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4.
当前,以文化人、文化育人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只有立足本校历史基础,明确院校发展理念,壮大特色专业和课程,开拓经典学生活动,做好学校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才能形成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达到文化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5.
大学英语教学应自觉承担起价值引领重任,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需体现医学教育的育人理念,其特色内涵可界定为“语言+思政+医学人文”。围绕这一特色内涵,提炼现行教材中可挖掘、可融入的思政元素,为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素材和参考。在教学设计方面,以“产出导向”为架构,以“叙事医学”为路径,融合语言学习、思政育人、专业素养三个目标,切实提高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学校文化是学校价值观和价值观在物质与精神上具体化的文化形态,是长期创造、不断积淀的产物。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文化,反映出学校的传统和特点、个性和特色、思想和精神。学校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核心,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归宿,要尊重学校传统,以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标识;要有故事和情感,能融入师生血液,滋养其精神和灵魂;要积淀深厚的底蕴,调动内在的积极因素,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提升育人品质。  相似文献   

17.
全娜 《英语广场》2021,(10):66-70
在旅游院校英语专业特色课程教学改革中,学校和教师应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培养方向,有意识地融入思政育人元素,注重将学生的英文导游知识技能转化成内在德行和素养,探索教学团队思政教学能力、混合式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实践特色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改革等的路径研究。以上研究和探索符合教育部“金课”建设要求,也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丁雯 《辽宁教育》2021,(4):31-34
教育要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学校课程是最重要的"养料"。沈阳市和平区望湖路小学在确定了"融教育"办学特色之后,始终把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变革和特色发展的核心要素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学校遵循"让孩子们经历100个世界"的课程理念,构建"融+"课程体系,以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思路,用课程建设引领学校的内涵发展,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蔡建中 《考试周刊》2013,(70):172-173
<正>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多年来,我校开展以"环境育人、制度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特色育人"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和谐、高效的育人环境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一、构建优美、高雅的环境文化,促进学校健康发展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隐性课程,是课堂教学的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命脉,也是我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要与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要求。文章立足卓越医学人才培养,从教师、课程体系、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五个维度,阐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课程体系的基础作用、教学资源的支撑作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以及实践教学的拓展作用,借此全力提高育人工作的效率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