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一、文史传统及其现代转变李世鹏(以下简称“李”):王老师您好,我们知道您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国语运动和声音文化研究,近年来也常与文学界互动,可以说一直都在和“文”打交道。您曾提到,中国有一个“文字国”传统~((1)),请问在现代史学或者说20世纪“新史学”之前,中国“史”与“文”的关系是什么样的?王东杰(以下简称“王”):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史”首先被看作“文”的一种。 相似文献
2.
<正>一、“文史对话”的历史来源范玲(以下简称“范”):李老师您好,八年前您曾以“文史对话”替换“文化研究”这一概念,并用以指涉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逐渐兴起的某种研究趋向~((1))。我注意到,您在当时的讨论中倾向于将“历史”“文化”视为一个词组而并未对二者作出明确的区分。请问这样一种处理是否有特别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西南地区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领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纳入南方丝绸之路研究的视野之中,不仅具有学术整合的价值,还有促进各民族文化自觉和构建西南地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记者:"中国精神",素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紧密相联,作为优秀的中国画家,您如何理解"中国精神"这个概念的?裴开元:作为中国画家,当从中国画的范畴谈"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我理解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表现于中国画的领域,便是文人画的精神。当然,先有文人而后有文 相似文献
5.
<正> 重视文献资料考订,这是学术研究和文化普及的基础。更加可贵的是,前辈学人除强调实事求是,斟酌取舍,重视无征不信外,还主张学与术的结合,既重视文献资料的整理爬梳,又重视文化意义与学术精神的彰显弘扬。这就是学术史著作有关于明道之要(《校雠通义·原道》、《校雠通义·补校汉艺文志》)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一个流行着颠覆与解构历史的时代,阿来的重述神话《格萨尔王》让我们回归到遥远而浪漫的神话空间.在史诗般恢宏中,阿来以神话阐释历史的方式恢复本民族原初的记忆,以民间宗教的激活找回渐失的信仰,以远逝的英雄时代为现代人作精神的修剪,以神话原型的重构超越原型品质,为我们再现了现代视野下的《格萨尔王》.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世纪以来欧美地区久负盛名的一部中国文学通史,《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在新历史主义、解构主义的新文学史观影响下,充分体现了欧美汉学界中国文学研究的理论视角、学术传统和研究模式。尽管受他者视域的影响,这部文学史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认知局限,但其西方语境下独特的文学思路,以及立足文化视角的文学史编撰理念、探求文学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撰述模式、跨学科与跨文化的学术传统和研究方法等书写特点,体现了域外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接受态度和评价标准,也为当下中国文学史研究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正李友广、王晓洁合著的《传道与出仕——共同体理论视野下的先秦儒家》一书(以下简称《传道与出仕》),由人民出版社于2018年11月正式出版。作者运用德国社会学家裴迪南·滕尼斯"共同体"理论为研究视角,以"知识社会学"为理论方法,以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互参照,对先秦儒家的身份认同、价值选择及政治实践做了具体的抽绎与归纳,充分彰显了儒者置身于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张力,并对儒生在汉代所产生的分化进行了历史学意义上的深层揭示。《汉书·艺文志》称:" 相似文献
9.
10.
记者:中国传统文化经过5000年的深厚积淀,终于凝聚成为独一无二的"中国精神"。作为著名的山水画家,您如何理解"中国精神"并于艺术创作中努力体现这种"中国精神"的?常朝晖:我理解的"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以"中国精神"作为核心形成的中国文化脉络在5000年的文明传承中相对稳定,从夏、商、周的古代文明开始,至唐、宋、元、明、清,"中国精神"的本质几乎始终如一,但其内容却在历史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在民族旅游和旅游线路设计两个方面研究评述的基础上,以武汉首届民族文化周推出的民族旅游线路为例,分析了这些民族旅游设计存在的五方面不足。由此总结了民族旅游设计应该遵循的民族性、跨文化性、体验性、主题性和特色性五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14.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邓少琴先生在考古与文物研究上的学术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名学邓少琴教授是巴蜀地区博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考古与物研究、巴蜀史研究、西南史地研究、四川河道研究、少数民族史和金石考证等方面均名扬四海,留下了大量极富价值的学术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邓先生的论中,浸润着他严谨的学术风范和实践观,在治学方法和研究思路等方面也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后来学汲取。本仅从考古与物研究方面,谈谈自己学习邓先生有关论的一些肤浅体会,不妥之处,请博学通人是正: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具有现实性和长远性的系统工程,"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发展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翻山铰子是从我国古代巴文化区域内传承发展而来的一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于2008年6月7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以生态美学为研究视角,从原始舞蹈翻山铰子的传承与发展说开去,试图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寻求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论坛》2021,(5)
"黄河"作为集体记忆与民族文化符号,在参与影像叙事与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河东流去》以河流符号与地理空间进行历史事件的灾难叙事,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家国集体记忆的升华。《黄土地》中"黄河"成为积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文明的内在价值符号。《黄河绝恋》通过不同民族之间的情感故事,建构了历史语境中民族情感和文化心理空间。《百鸟朝凤》将故事设置在黄河岸边传统农耕文明的地理范畴,凸显了故事中的艺术性、民族性与现代性。"以家喻国、家国同构"的创作理念是《黄河喜事》的最大特点,影像实现了对中华民族文化观念、文化记忆和价值理念的总结与提炼。这五部影视剧在叙事话语层面实现了民族文化符号与集体记忆的融合;在叙事主题层面实现黄河故事与家国书写的融合;在叙事结构层面实现了叙事话语与时代需求的融合,完成了民族文化符号视野下黄河记忆与影像话语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2000年4月29日至30日,北京师范大学中系和北京师范大学艺学研究中心在北京联合举办了“艺学与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来自首都及外地高校、科研机构和杂志社的专家学共100多人出席了这次会议。代表们就中国学理论的现状和西方化研究在中国是否可能等学术前沿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这次会议体现了世纪之交的中国学理论在新形势下对自身学科形式的反省和自我调整。 相似文献
18.
<正>洛丽塔时尚风格于1970年代末在日本流行起来,而后于21世纪初通过二次元文化传入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得洛丽塔文化成为网络新兴的青年亚文化,并不断由中国青年进行着再生产与意义的改写。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中不断发展壮大的青年亚文化成为Z世代青年群体文化消费与创造实践中的重要部分。在全球化语境下,不少青年亚文化源自西方,如二次元文化、 相似文献
19.
回顾近百年的中国哲学研究史,就其研究的内容来看是中国本土的,而研究方法则深受西方的影响。虽然胡适、冯友兰以西学方法打破传统的学案式著作,写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但同时也带来了究竟是“哲学在中国”还是“中国底哲学”的两难问题。近百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以致引发了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所以,中国哲学的研究一直在寻找新的方法,然仍未摆脱西方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殷商明暨纪念三星堆遗址发现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7月26日至28日在四川省广汉市举行。这次研讨会,是由中国殷商化学会和四川省广汉市政府主办,由三星堆博物馆和中国殷商化学会承办的。来自全国各地和台湾,以及美国、法国、加拿大、瑞士、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80余名专家学出席了这次世纪之交的学术盛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