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正确历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加强正确历史观教育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的重要前提、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根本所在、增强“四个自信”的客观要求、涵养奋斗精神的现实需要。要以大历史观为方法,引导青少年拓宽历史视野,培养历史思维;以“四史”教育为主要内容,引导青少年厘清历史脉络,深化历史认知;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为基本原则,引导青少年增强历史认同,坚定历史自信。  相似文献   

2.
黄仁宇以"大历史观"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了审视,主要表现是:对中国近现史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了重新评判;对中国近现代史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如蒋介石、毛泽东作了历史定位.在"大历史观"视角下,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主线是"中国的长期革命",它与唐德刚的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论"有相通这处,具有积极意义.黄仁宇还主张以财政税收作切入点,重修中国近代史,并提出四项重要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认识理路和历史论证的视域分析,五四精神包含三个层面,即作为五四精神核心的爱国,作为五四精神目标的进步,以及作为五四精神灵魂的民主和科学。今天,我们回顾历史,发扬五四精神,是为了观照现实。历史蕴藏着关于当下、未来的智慧,从而形成"效果的历史"、"作用的历史"的价值取向。这也是"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的张力表现。  相似文献   

4.
历史哲学的发展,从逻辑上可以分为三种形态,即历史观、史学观和哲学观.历史观以历史本体为研究对象,史学观以史学为研究对象,哲学观以历史哲学自身为研究对象.沃尔什所谓"思辩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实际上就是一种逻辑划分,分别相当于历史观和史学观,只不过他本人没有意识到而已.本文则阐述了三种形态的历史哲学的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5.
论文以"五四"文学的历史叙述为例,旨在说明: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应该打破既有的叙述逻辑,在全球化、殖民化的大背景下叙述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演变;通过引入"大历史观"增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纵深,丰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肌理;要有"后视"的历史自觉,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史史实及其深刻影响,还原文学史的纵深维度。  相似文献   

6.
《春秋穀梁传》与文学相关的史学成就包括其解史特点、历史观、文体和结构方式四个方面,解史特点包括"信以传信,疑以传疑"、"为亲者讳,为尊者讳"、惩恶扬善、崇尚简洁四个方面;《春秋穀梁传》历史观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更大程度上关注于历史进程中的主体——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春秋穀梁传》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而且发展了编年体;《春秋穀梁传》的结构方式是二级结构方式。《春秋穀梁传》不仅在史学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而且在文学上也有一定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与大历史观分属不同的逻辑域。以马克思主义劳动概念为主线,可以揭示出一种大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劳动概念主要有13个,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理论整体,在逻辑上构成一个三级结构,这便是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的概念结构。马克思主义劳动概念内在地具有时间性,因而也内在地蕴含着一种大历史观。与劳动概念的三级结构相对应,该大历史观显现为一个三级时间结构。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具有大时间、大逻辑、大价值三大本质特征,理应成为大历史研究的指导范式。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有一套完整的概念结构,这是其优于黄仁宇和大卫·克里斯蒂安等为代表的同类理论之处。  相似文献   

8.
鲜活的历史与有趣的学问--读《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平原的近作<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运用"于文本中见历史、于细节处显精神"的研究策略,抓住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几个突出的文化现象"小题大做",借助若干意味深长的细节、片断和个案钩稽并重建历史.在行文和结构上,也体现出作者对"有情怀的专业研究"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国家玮 《天中学刊》2008,23(3):79-82
<给郑伯奇的一封信>是有相当研究价值的一篇文献,穆木天认为个人精神的贵族性追求必须有坚实的基础,诗人价值的自我确认、体验的自我找寻、精神的真正意义,都源于国民的历史.这在"五四"文化生态下无疑是特异而发人深省的,同时,这种特异性又与被斥为"复古派"代表的林纾构成了有趣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0.
《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一书 ,是南京大学历史系李良玉教授关于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论文的一个结集 ,共收录大小文章 3 9篇 ,新近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些文章以“解读思想”、“近代和当代文化走向”、“‘五四’的意义与价值”、“学术随笔”、“历史观与史料学”、“综述与书评”为子目 ,分为六个版块。大致说来 ,“近代和当代文化走向”、“‘五四’的意义与价值”、“综述与书评”子目下的大部分文章 ,可以归类为专题实证研究性学术论文。“解读思想”和“历史观与史料学”子目下的文章 ,可以归类为历史理论研究的论文。“学术随笔…  相似文献   

11.
民主和科学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个口号,并不是五四精神的全部内涵。五四精神绝不是"普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并不意味着要取代五四运动中的民主和科学精神,反而是要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任何关于吹捧资本主义制度、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质疑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观点,都是极其错误的。新时代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全身心投入到"四个伟大"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把青年学生铸成时代新人,而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是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要从把握两个历史必然性,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构筑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增进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爱国情怀;确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文化自信,夯实"四个自信"根基。  相似文献   

13.
以大历史观引领高校思政课建设,要加强师资保障,通过理论小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实践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网络新课堂创新思政课的基本路径,重点把握运用大历史观分析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从全局的高度全面、客观地认识与把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增强大学生思想认同;运用大历史观认识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位置,将具有国际视野和人类情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念融入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激发青年大学生对国家担当和世界担当的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历史观强调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连续性,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教学中的基本原理地位,并进一步强化了历史的资鉴作用。将习近平历史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中,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教学中贯彻和融入党的十九大精神,解决实践教学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探索习近平历史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尊重教材、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引导原则,同时积极探索习近平历史观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的有效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要讲清楚三个道理:一是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讲清楚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的道理,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教育;二是讲清楚两大历史任务与"四个选择"之间关系的道理,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教育;三是讲清楚中国近现代史主题与主线、主要矛盾以及使命关系的道理,强化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教育。只有讲清楚这三个道理,才能使学生懂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样态集中指向历史和人民的"四个选择",全面解构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这些关涉中国发展的重大命题,蕴含着从"认知—解释"到"价值—信仰"再到"目标—策略"的意识形态解释逻辑。为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要在学理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主义本质,并在学好历史、观照现实的基础上做好治理匡正工作,坚定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大教材观与新课程资源观下的中学历史教育面临的历史资源的利用、历史学术争议与分歧、创新与历史观三个方面的挑战,并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受"五四"思潮的浸染和熏陶,冯至早期诗歌创作中的抒情主体"我"——以个性解放、自由为诉求,以"个我"为本质特征,浓缩着鲜明的"五四"精神。这种人称话语呈现是诗人与自我、与时代相遇对话的结果,是其诗思独特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后,我国思想界各派学说竞起,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和胡适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进行了四次关于"问题与主义"的争论.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评价.  相似文献   

20.
李蓉蓉 《历史教学问题》2020,(1):F0002-F0002
2019年11月26日下午,第四届"青史杯"高中生历史剧本大赛闭幕式在上海市松江二中顺利举行。"史"承文化,"剧"写青春。"青史杯"鼓励师生厚积史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本届大赛主题为"大历史与小历史的交汇",引导参赛者将浓墨的大历史与细渺的小历史融汇交织,以小历史建构大历史,以大历史启迪小历史。在各有关方面关注与支持下,"青史杯"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逐年扩大。本届"青史杯"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24个省市的563个剧本,最终评出个人奖50个,优秀组织奖88个、优秀指导奖64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