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份认同是衡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种主观意识,身份认同中必然包含着客观社会结构信息。本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主要考察了城市内部社会分层及其对农业转移人口身份认同的影响,总体而言,农业转移人口在不同的分层标准下都处于弱势地位。logit检验发现,除文化资源外,经济资源、民权资源、社会关系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分配对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身份认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弥合社会分层,消解其对农业转移人口身份认同的不利影响,需要进行更加积极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他们在身份上获得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对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坚持解放思想,为农民工市民化营造社会氛围;他高度重视农民,为农民工市民化奠定思想基础;他消除制度阻隔,为农民工市民化寻找发展路径;他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3.
《嘉应学院学报》2017,(1):36-41
积分入户政策是具有社会和经济双重属性的发展型社会政策,是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创新。运用文献分析法,从公民身份理论视角对广东积分入户政策的内容、实施及其政策价值与意义进行分析。积分入户政策有利于促进农民工自我认同与社会适应能力,消解身份差异促进社会融合从而实现分配正义的价值诉求。积分入户政策具有普惠性及发展型政府特征;政策实施在不同城市存在差异;同时呈现出政治权利的双重缺失、社会权利的碎片化与区域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理论上,市民化的核心是“化”,包含空间、职业、社会身份和个人认同等维度的转换,最终在身份、地位、价值观念、社会权利、行为模式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融入城市。宏观影响因素是市民化的外在推动力量,主要涉及制度和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微观影响因素是内生性动力,与个人意愿和能力密切相关。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需要在户籍、住房和财税制度方面进行制度创新。未来研究需要更多关注流动人口的动态特征,将“需求方”(流动人口)和“供给方”(城市)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中研究其结构性错配问题,关注不同特征群体的流动人口的意愿和不同类型城市的匹配度,将有助于制定差异化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在此背景下,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城乡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切点,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当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仍会面临主观认知和客观认同“双重缺乏”、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不健全、城市生存成本压力大与职业技能匮乏等困境。因此,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要以社区为载体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融入度;以政策保障缓和市民化过程的个人成本为导向,优化政府出台的转移支付制度;以培育更高素质更高技能的转移人口为目标,实现培训内容同社会需求相匹配,技能难度同农业转移人口自身素质相平衡,全方位多渠道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是当前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真正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在城镇化背景下有序推进农民市民化,需要重新认识农民市民化的内涵特质。农民市民化不仅是指农民社会身份、居住空间、职业等外在性改变,更是指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社会认同、公民意识及权利义务关系重塑的内在性市民化。根据城镇化的目的及要求,针对农民市民化发展的现状,指出教育在农民市民化中的作用,找出农民市民化的困境,提出社会、社区、企业、个人四者联动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7.
教师身份认同困境成了当前教育改革最基本的处境,作为教育学界一个新型的议题,对教师身份认同困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征、机制与出路三个层面。就表征而言,教师身份认同的困境呈现在自我价值感和意义感的丧失、教师专业身份的泛化等多个维度。就生成机制而言,在教师身份认同的困境生成的过程中,从国家政策制度下的改革压力对本体性安全的破坏,复杂社会环境下“夹缝生存”的边缘地位等方面深度剖析了教师身份认同困境的成因。就突破出路而言,从社会、机构与个人在形成教师身份认同中的动态关系考虑,通过社会意向层面,建立教师教育者的标准、教师专业共同体与个人发展等为教师身份认同困境提供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8.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对“教学专业”的一种身份辨识与建构,身份认同与认同危机不仅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也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与动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身份认同危机既体现为教师身份社会规约的某种不合理,也体现为教师专业身份的泛化以及教师主动身份建构中的困惑与冲突。身份认同危机的有效化解内在地要求教师在互动与协商中,合理辨识、主动建构多重身份以及身份背后的权利、责任、义务与角色期待等。  相似文献   

9.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对"教学专业"的一种身份辨识与建构,身份认同与认同危机不仅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也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与动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身份认同危机既体现为教师身份社会规约的某种不合理,也体现为教师专业身份的泛化以及教师主动身份建构中的困惑与冲突。身份认同危机的有效化解内在地要求教师在互动与协商中,合理辨识、主动建构多重身份以及身份背后的权利、责任、义务与角色期待等。  相似文献   

10.
调查发现,免费师范生的身份认同过程经历了个体认知、社会比较和群体认同三个阶段。由于国家政策的不确定性、对于责任与义务构成因素的担忧以及人生规划的限制等三方面原因,免费师范生陷入了一定的身份认同困境。要帮助免费师范生走出身份认同的困境,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三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从市民化要求出发考量,新生代农民工在身份认同、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地位认同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乐观的情况。必须认清制度、社会、文化、地位等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认同的影响,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社会认同度。  相似文献   

12.
社会权利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理念,而公共消费是这种理念的实践。社会权利是公民身份的形式之一,是公共消费的前提与门槛。社会权利是通过公共消费得到体现、认同与强化的。农民工公共消费现状不容乐观,根源在于制度因素和经济收入两方面。运用公共消费与社会权利的辩证关系作分析框架,提出通过增进农民工公共消费,保障其社会权利,提升其社会地位,形成合理社会结构,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市民化是解决河南农村转移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推进河南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离不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方面它能够增强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它也能提高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能力。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给河南农村转移人口带来了诸多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项目少,社会保障门槛过高,社会保障水平低,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困难,社会保障地区差异显著,农村转移人口自身对社会保障认识不足,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歧视。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河南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也不利于河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当前,推进河南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就必须实现农村转移人口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构建适合河南情况的农村转移人口社会保障模式,发挥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农村转移人口的合力作用,营造农村转移人口社会保障的良好社会氛围,完善农村转移人口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4.
通过调查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及其与市民化的关系,了解目前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现状,以及社会融入过程中的心理特点。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在常州随机抽取239名流动人口进行调查。采用"流动人口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问卷,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结论:(1)流动人口对不同身份类型的认同存在着差异;(2)不同年龄、来城市时间、文化程度、收入水平、职业类别、户口所在地对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程度存在显著影响;(3)流动人口市民化状况与身份认同程度存在显著相关;(4)市民化关系网络、市民化体验对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程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农民身份转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数亿农民的身份转化已成为关系中国现代化成败的重大问题。中国特殊的国情和独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使中国农民身份转化面临诸多困境。表现在: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两难处境,造成了农民身份转化在方式选择上的困境;农民身份的被给予性和二元社会结构构成了农民身份难以转化的体制性障碍;农村流动人口难以实现对流入地的社会认同影响了农民身份的转化;农地流转的不畅也限制了农民身份的转换。因此,中国农民的身份转化,不仅有赖于经济发展的推动,更离不开农民自主性的发挥和国家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6.
农民身份转化的滞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严重障碍。农民身份转化面临困境的原因是 :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农村流动人口难以实现对流入地的社会认同、农地流转的不畅、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后、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加快农民身份的转化 ,不仅要加速经济的发展 ,还要从农地制度创新、户籍制度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创新、转化形式创新等四个方面来努力。  相似文献   

17.
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的社会焦点问题之一。进入转型期后,政府的种种扶贫开发对策效果不佳,农村贫困治理工作陷入困境,表现为:"输血式"扶贫造成消极依赖,"造血"工程事与愿违,脱贫人口返贫率高,贫困代际传递明显,政府干预效果下降。贫困治理的理念未能体现权利与义务的均衡、贫困主体素质偏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保障主体单一是贫困治理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要走出贫困治理困境,必须对症下药,实现贫困治理理念、贫困主体、投资主体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共同改善。  相似文献   

18.
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关系到乡村师资队伍建设和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而身份认同的构建需要真正触及人的精神文化层面,故有必要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教师的身份认同问题。文化学的视角下,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是自我认同、社会认同与价值认同三重属性的统一。而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基于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矛盾,乡村教师身份认同会遭遇城乡二元的文化区隔,相应体现在物质文化抵牾下自我认同空心、制度文化失序下职业认同模糊以及多元文化冲突下价值认同迷失。本文以为,突破此困境的路径有三个层面:在以文化自觉作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文化导引下,以物质文化的交融来实现自我认同的内洽,以制度文化的归正来解蔽教师职业认同,以精神文化的协调共生来激发价值认同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既是农民工身份再社会化过程,也是农民工人力资本形成与积累的过程。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在人力资本方面还存在存量低、结构失衡以及积累进度慢等障碍,严重阻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能力、进度以及意愿。基于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本困境,需要完善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培训的体系、机制、内容及配套制度,进而为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构建一个全方位的解决人力资本提升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必经之路,也是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突破户籍、土地、社会保障等制度引发的诸多困境;完善《宪法》《劳动法、《土地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规范并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引导和规制,以稳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我国城市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