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朝 《寻根》2020,(1):54-57
武乡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涅县,西晋武帝泰始年间始析涅县置武乡县,此后县名经历了去“武”、复“武”的两反复,治所、辖境和区划等第也历经三次变化,直至唐神龙元年之后趋于稳定。武乡县建置沿革“中国方志丛书”收录有乾隆去“武”与复“武”:武乡县得名寻源□杨朝五十五年白鹤所修《武乡县志》。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前后士大夫西学观念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西学观念最初是随明末耶稣会士传入的西方科技而俱来的。艾儒略撰有《西学凡》一卷,“所述皆其国建学育才之法”,①分六科:文科。理科、医科、法科、教科、道科。显然,艾儒略的所谓“西学”,是包括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内的西方学问,而为中学的对待之词。但其时耶稣会士仅传入天文、算学、水利等,并未介绍社会科学。时人因之通常称之为“西法”或“西术”。 明末以徐光启为首的一些科学家对西法极表欢迎,表现了吸收科学新知的强烈愿望和远见卓识。徐已初步理解到西法中蕴含著的西方自然科学体系的博大精深。他说,西方“…  相似文献   

3.
胡发贵 《寻根》2005,(6):105-107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发生了一件轰动朝野的事,朝廷一下贬逐了一群有名的大臣,这就是历史上“二王八司马”事件。八司马中有一位就是柳宗元。  相似文献   

4.
(一) 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孔子说:“士志于道”,文化、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始终是他们的一个主题。从历史上来考察,维护传统价值观念是中国士人们的主流取向,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也!当然,和“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一样的道理,士人们的精神风貌又随着历史阶  相似文献   

5.
谢华平 《寻根》2012,(5):68-74
朱轼,生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卒于乾隆元年(1736年)。字若瞻,号可亭,民间俗称“朱大人”,江西高安村前艮溪里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中进士。历任潜江知县、陕西学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抚、左都御史。雍正时,充圣祖实录总裁,拜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兵部尚书。乾隆时,充世宗实录总裁,命协同总理事务,卒赠太傅。  相似文献   

6.
两宋地方社会中祭祀先代帝王的风习既与朝廷礼制不同,也明显区别于其他民间神祠信仰。祭祀对象与祠庙地点都不受国家礼典限制,特定地域内的信仰风习以先代帝王的生平事迹为依托。只有国家礼典之外的先代帝王祠庙才会得到赐额、封号,这是因为朝廷祭祀先代帝王的动机与封赐不同,两者关注的“功德”也有实质区别。基层民众祭祀先代帝王祠庙的活动富有功利性,地方官在到任告祭与祈祭禳灾时则会将先代帝王的生平事迹与现实需求相关联,用理性逻辑包装功利的祭祀动机。  相似文献   

7.
“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尚书·尧典》)马融注:“照临四方谓之明,经纬天地谓之文,道德纯备谓之思。”所以先民早就重视文明交往,而文明交往论包括交往主体和交往理论等内容。本文认为先秦文明交往经历人神交通向人人沟通的转变,文明交往主体“士”也相应变化,最终与儒家文明交往论相合。人神交通向人人沟通的转变:契合孔子文明交往论“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谷梁传》成公元年)“学以居位曰士。”(《汉书·食货志》)士在先秦大致有两大变故:其一,“绝地天通”后,懂得人神交通的“士”地位…  相似文献   

8.
寺庙辨异考     
人们常把“寺”和“庙”混为一谈,其实古时“寺”与“庙”是有区别的。最早的“寺”是指官吏办公的地方,如大理寺、鸿胪寺,是“官署”的意思。寺,古文作“侍”解。《经典释文》说:“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故“寺”的本义是从“侍”这一字义而来的,所以侍人办公的地方也就叫做“寺”。  相似文献   

9.
阮元(1764~1849)是我国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与教育家,他“博学淹通”,于经、史、词章、天文、历算均有很高造诣,所编著《经籍纂诂》、《十三经注疏》、《研经室集》在很长时期内被学界奉为“科律”,他本人也被学人尊为“泰斗”。阮元十分重视培养人才的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诗人和词人大都与酒有缘,男性自不必说,如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等,都是酒中豪客。女性文人,也颇有一些既会诗词,又能豪饮的巾帼英雄,生活在北宋到南宋这一段动乱时期的著名词人李清照便是这样一位酒中女客。她一生创作了许多精美的词作,其中有些词中留下了酒的痕迹。许多专家认为,李清照的词作可以按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根据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分为少女、少妇、寡居三期似乎更加贴切。词人在这三期内生活经历不同,思想活动不同,词作风格也有所不同,相同的是三期内的词中都有“酒”的出现。可以说,“酒”是贯穿于她词作中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包括了广泛的内容:从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人际称谓到朝廷的典章制度、祭祀鬼神、宫殿陵墓的建造等等,都可以概括于“礼”的名下。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它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与文化传统、历史因由相联系 ,从而向读者传递了许多的信息。古老的汉字 ,自然也传递了华夏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丰富内容 ,尤其是传递出了中国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诸多奥秘。一、“儒”、“士”与尊儒传统自先秦孔子之后 ,儒学便闻名华夏宇内 ,成为诸子中的显学 ,到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 ,更成为“国学” ,大盛于天下。大哲学家罗素在《中国之问题》一书中就称中国“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意思是说 ,儒学在中国充当了准宗教的地位。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 ,儒学事实…  相似文献   

13.
祁小春 《中国文化》2006,(1):195-218
一、緒言《太平御覽》三六二引何法盛《晉中興書》: 咸和元年,當征蘇峻。司徒導欲出王舒為外援,及更拜為撫軍將軍會稽内史,秩中三千石。舒上疏以父名會,不得作會稽。朝議以字同音異,於禮無嫌。舒陳音雖異而字同,乞换他郡。於是改會為郃[原注:古會切]。舒不得已就職。《晉書》卷七十六王舒傳也有相似記載。這條 數據告訴我們:王羲之的堂叔伯父王舒被朝廷任命 為會稽內史時,曾拒絕赴任,要求改授,理由是“會稽”地名犯其父“王會”名諱。朝廷認為二“會”字同音異,并無大妨。王舒則認為字音雖異  相似文献   

14.
儒家孝道政治的最高原则是“孝治”即以孝治国安民。在中国古代“孝治”施政实践中,作为社会施政群体的朝廷官员及地方各级政府官吏,其自身的臣孝素养及行孝方式,对朝廷孝治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人臣之孝既包括一般孝道伦理所共性的“事亲”道德内容,同时也包括一系列“事君”的仕宦政治行为。在古代官场政治生活中,每当“事亲”的人伦道德与“事君”的政治行为发生抵牾冲突之时,封建国家孝道政治的原则,总是以牺牲“事亲”的个体道德完善,去满足“事君”的国家政治利益需要。  相似文献   

15.
自从楹联成为一种习俗以来,历代学者和民间常常用它作为传播道德思想的载体,其中包括一定的荣辱观。在江苏省江宁县钟山书院,清道光举人、经学家陈澧题写了一副楹联:“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博学于文”出自《论语·雍也》。“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相似文献   

16.
古代秘书的官职“贞人”这一称呼出现于甲骨文里,是指首领身边参谋议事、制作公文的人,与今天的文书人员有些相似。内史也称“右史”,西周设的秘书官,也称“作册内史”、“作命内史”,主要是记录大事,掌管著作简册。太史是春秋时的秘书人员,掌起草文书、记载史事、编写史书,也兼管图书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博士,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原指博学通达之士,用来称呼学者。战国后期齐、魏、秦等国先后设博士官,从此博士成了官职名。秦统一中国后,置博士掌古今史事,保管书籍,应对皇帝的咨询,相当于皇帝的顾问和秘书。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为秘书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晚唐五代时期藩镇派遣的入京奏事官(使)、藩镇设在长安的上都进奏院、进奏官的考察,揭示了二者在沟通地方藩镇与中央朝廷之间的关系上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晚唐时期藩镇与中央之间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滇中文化》2007,(4):55
明清两代是我国地方戏曲声腔剧种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清康熙、乾隆之际盛行“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戏曲声腔。所谓“南昆”,是指产生于元末的昆山腔。它经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等人改良加工以后,其流行地区逐渐扩展,对许多地方剧种影响深远。所谓“北弋”,是指产生于元末的弋阳腔,起源于西弋阳一带。在明嘉靖时就流行于南京、北京、湖南、广东、福建等地。  相似文献   

19.
一、对炎帝·姜炎文化诸问题的探讨此问题是本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有32篇论文分别对炎帝的发祥地、活动地域、功绩、精神等进行了重新梳理和审视。关于炎帝的发祥地和活动地域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宝鸡渭水流域 (即古“姜水”)是炎帝族的发祥地。有学者认为 :“《国语·晋语》提到的列山氏 ,后人认为是神农。烈山即厉山 ,今湖北随县有厉山 ,显然不能与炎帝联系起来。”湖南炎帝陵建于北宋初年 ,不过千余年 ,“此说纯系传说 ,当然难以置信”。而“黄帝以姬水成 ,炎帝以姜水成”的“姬水与姜水今固不能确指 ,但在陕西周原和宝鸡一带是可以肯定…  相似文献   

20.
闫长丽 《寻根》2009,(6):89-95
孔子的神化、圣化是历代统治者推崇的结果。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圣人形象在历代封建朝廷的不断加封中日益强化。晚清各帝虽因内忧外患未亲临圣庙,但仍派朝廷重员致祭孔子,且不断在孔庙中新增大量的儒学名宿配祀。至民国时期,尊孔之势丝毫未减。袁世凯于民国元年(1912年)即颁尊孔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