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仙镇是闻名全国的历史名镇,《晋地道记》、《太平寰宇记》记载的春秋郑国庄公年间(公元前743—公元前701年)的开封县城邑启封,其遗址就在朱仙镇境内古城村。北宋时,东京(今开封市)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会,这与北宋注重加强漕运有很大关系。据  相似文献   

2.
<正>一、问题的提出战国时期天子失权,王纲解纽,诸侯漫无统纪,起而互相兼并,以至战争频仍、民不聊生。《史记·周本纪》概括当时的情形说:"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可以说,政治动荡、社会失序、正义荡然正是那场"整体性危机"的真实写照。世事的混乱激发了思想家们的思考,置身乱局的他们"渴望秩序与和谐,由此而形成了一种秩序情结的文化心理现象"。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于这一点看得清楚,说得明白:  相似文献   

3.
朱仙镇是闻名全国的历史名镇,《晋地道记》、《太平寰宇记》记载的春秋郑国庄公年间(公元前743-公元前701年)的开封县城邑启封,其遗址就在朱仙镇境内古城村。北宋时,东京(今开封市)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会,这与北宋注重加强漕运有很大关系。据《宋史》载,北宋“置汴纲二百”,每纲有船30只,合计6000只,分别在汴河、蔡河、五丈河承担漕运任务,其中蔡河年漕运量就在60万石以上。  相似文献   

4.
春秋世族述略何怀宏本文略远舂秋时代的世族──即那些在社会、经济方面具有支配势力、盘根错节、代代相传;在政治、文化方面也极为活跃、占据主导地位的家族。春秋列国天子诸侯的世系自然不包括在我们所说的“世族”之内,而士及庶人的家族(如果有)一般也称不上是这种...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有文字可考的外交活动,至迟可以追溯到商代。但由于文献不足征,故其时的外交礼仪,今天我们已无法究其详。现在所知的最早的外交礼仪当数西周人制定的聘礼。聘礼于五礼中属宾礼,主要实行于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因此,它多少又具有外交的性质。除了“归时事”①“修旧好”②之外,诸侯有事需向别国通报或与他国商讨,往往通过聘礼的形式来实现。如新君即位,则派大臣出聘各国,以“通嗣君”③。而别国得知消息,“小国朝之,大国聘之”④,此即所谓“聘立君”⑤。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吴王即位,派公子季扎出聘诸俟…  相似文献   

6.
正宋国在春秋五霸时代最有特色的是,宋国并非一流强国,而能号称大国,称霸于春秋时代。从公元前1022年微子启建国到公元前286年齐、楚灭宋,历32代,享国736年,几乎与周朝相始终,是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周初分封的诸侯当中,宋国在国力上仅能算是个二流国家,但其政治影响力却非同一般,春秋时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宋国都有参与并发挥作用,在政治上俨然具有大国风范。古人是如此评价宋国的:"中国唯宋爵尊国大"(《东周列国志》),"宋虽灭,本大国"(《汉书·地理志》)。  相似文献   

7.
高培华 《寻根》2012,(5):26-29
孔子据鲁国史记编纂《春秋》,不仅是编修了中国第一部编年史,简略记述了春秋时期242年的历史,还常常以一字寓褒贬,借以表达其王道政治观点,以谨严的措词惩恶扬善,所谓“微言大义”。故《孟子·滕文公下》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有文献明确记载,“《春秋》三传”之《公羊传》《谷梁传》都传自子夏;至于《左传》,近现代学界有谓“子夏作”,有谓成书于“子夏门下一再传弟子”,可见子夏是《春秋》最主要的传人。  相似文献   

8.
刘丽 《华夏文化》2003,(3):32-33
史家极力礼赞与推崇的“汉唐雄风” ,文人无限顶膜向往的“汉魏风骨”和“盛唐之音” ,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方面都是雄视古人 ,彪炳青史。中国士人从先秦时代起开始构想一统天下的王道政治。管仲提出“尊王攘夷” ,孔子提出“恢复周礼” ,先秦诸子从不同的途径寻找建立王道一统天下的途径。整整经历了六百多年的时间 ,西汉帝国建立 ,几代士人苦苦追求的理想终于实现。汉代文人心中激荡着一股英雄之气 ,他们充满了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豪情 ,激情万丈地歌颂盛世的繁华与鼎盛。梁朝杰出文学理论家刘勰曾称汉代为“炎汉”。“炎”有火热…  相似文献   

9.
民主思想是孙中山社会政治学说的理论基础,就其内容来说;主要属于“民权主义”阐释的范围,在三民主义理论体系中占居核心地位。它赋予辛亥革命以突破性的历史意义,使之成为中国近代从“维新”、改良性质的政治改革向民主政治过渡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尚书·皋陶谟》载:“(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史记·夏本纪》载:“禹日:‘予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左传》哀公七年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竹书纪年》载:“禹五年巡狩,会诸侯于涂山。”  相似文献   

11.
裴登峰 《寻根》2002,(2):102-104
我国历史演进到春秋后期,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周王朝已名存实亡。政权下移,诸侯力政,礼崩乐坏。各诸侯之间争霸与兼并战争持续不断,而战国更成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社会大动荡,导致化和教育被贵族阶级所垄断、“学在王官”的局面被打破,“私学”盛行。一大批掌握了知识的“士”,不仅作为一个独立的阶层登上我国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2.
张人元 《寻根》2004,(5):135-141
棠溪剑史据《资治通鉴》记载:“棠溪之金天下之利。”《史记》记载:“天下之剑韩为众,一曰棠溪,二曰墨阳,三曰合伯,四曰邓师,五曰宛冯,六曰龙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将。”《吴越春秋》记载:“棠溪在西平,水淬刀剑,特锋利,为干将莫邪所从出,亦名川也。”据范文澜《中国通史  相似文献   

13.
许姓祖地考     
李立新  王道生 《寻根》2006,(5):100-105
炎帝、许由与文叔《左传·隐公十一年》云:“夫许,大岳之胤也。”晋代杜预《春秋世族谱》云:“许国,姜姓,与齐同祖,尧四岳伯夷之后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许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伯夷之后,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后以为太岳之嗣,至元公结为楚所灭,迁于容城,子孙分散,以国为氏。”《元和姓纂》、《急就篇·注》中均有相同记述。在上述文献中,出现了五个人物:炎帝、太岳(四岳)、伯夷、许由、文叔。他们似乎均为许姓始祖,让我们逐一予以分析。(一)炎帝。炎帝神农氏是上古时代活动于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炎帝部族早期以渭水流域为根…  相似文献   

14.
“女祸”指女子凭借美色以言行给国与家招致祸患。以“女祸”为警诫从周代始,《尚书·牧誓》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周以后女子亡国祸家的论调充斥于历代经史子集,作为一种权威观念成为从统治者到老百姓治家理国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汉武帝时期统治政策的缺陷厦其引起的社会矛盾与危机。认为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将董仲舒“春秋公羊学”大一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国家统治意识形态,在经济上实行垄断政策,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以法饰儒”,对外穷兵黩武,使封建国家由盛至衰,它体现了董仲舒“春秋公羊学”大一统儒家思想在凸显君主专制与儒家“德治”思想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引起了儒家士人的批评与反思。这种批评与反思,为其后盐铁会议的召开、“春秋谷梁学”的复出以厦儒家学说的全面复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清代經學家曾發出“《大易》、《春秋》,迷山霧海”的嘆息。對於《周禮》這部經典,我們也不免有“迷山霧海”的感覺。但《易》和《春秋》之為“迷山霧海”又和《周官》略有不同,前者的迷霧主要是瀰漫在意義的解釋方面,如《易》有“一名三義”,又有象數和義理兩大流派,《春秋》有“微言大義”,董仲舒已謂“其指數千”。《周禮》一書在內容上是比較確定的,即所謂“體國經野,設官  相似文献   

17.
引言 封建时代,礼治的建立,目的是确保君主的最高统治,维护社会秩序,并作为个人自处及人与人之间相处之道,而且有相应的规制仪式。周初实行的分封制度与周礼的制定是相辅相成的,目的就在于确保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至春秋战国之世,孔子鉴于“礼坏乐崩”,乱世无序,因此提出“克已复礼”,其所欲复之礼即为“周礼”,并作为自己终身践履的目标。如齐景公问政,孔子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治之说应之。“君君、臣臣”是国家的关系,“父父、子子”则是家庭的关系,“齐家”与“治国”,正是儒家学说的两大要旨。针对春秋战国之际诸侯不尊周  相似文献   

18.
“质子”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纳质为押”,到两汉时期基本形成一种制度,其实质是中央王朝向与之建立藩属关系的少数民族索取人质,双方是一种宗主国与附属的关系。“质子”又称为“侍子”,大多以民族首领或部落酋长的儿子或兄弟、王室成员或权贵充当。两汉时期,“入侍为质”和“纳质为臣”的现象十分普遍,质子制度就成为两汉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中国传统羁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处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的西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土地私有制,而是天下土地尽归王室所有,诸侯、贵族及平民按其不同等级分配而获得私人占有的份额。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理解东方天国的一把钥匙”。周王朝由其部族的发源发煌到兴兵灭纣,一统天下,多少带有氏族公社的性质、实行土地王室所有的分封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并起到稳定社会、促进生产向前发展的杠杆作用,因此有它存在的历史正当性。  相似文献   

20.
渠怀勤 《寻根》2021,(1):135-137
一 成书干战国晚期的《世本》,王梓才辑本载:东周诸臣之有氏可记者……渠氏;东周同姓国诸臣之有氏可纪者……渠氏.《春秋》及“春秋三传”记载的“渠伯纠来聘”“渠孔御戎”“齐氏之宰渠子”,证明了东周时期已有渠氏. 渠氏来源主要有以下说法: 1.渠伯之后.唐林宝《元和姓纂》、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均载:渠,周大夫渠伯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