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科学育人观的推动下,教师开始积极反思语文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力求获得一种集创新性、趣味性、主体性和实效性的语文教学模式.在多方面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逐渐发现"十二字"模式的可行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因而开始将"十二字"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与完善,从而为学生创设了一条有设计、有过程、有效果的语文认知之路.  相似文献   

2.
要从根本上提高高职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大语文教育""大德育"之路,开拓语文教学和德育教学的范畴,充实语文教学和德育教学的内涵,语文教学和德育教学才有源头活水,我们培养高素质的高职生的教育目标才会实现。  相似文献   

3.
真正的阅读并不神秘,它的本质是快乐.快乐的阅读会让我们的生命产生奇妙的光合作用,将使我们的人生之路充满盎然春意. --题记 语文是思维的艺术,它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所以语文教师要张扬语文魅力,善待语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升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所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对于走进语文、融入语文、嗜好语文显得异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现在的语文教学之路越来越窄,怎么办?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走大语文之路。 一、语文教学要走“大语文”教学之路 只要稍加考察就会发现,语言文字表达出色的学生,他们除了在课堂上对语文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外,课外也定然是酷爱读书的。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要搞好语文教学就要处理好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关系,走课内外相结合的“大语文”教学之路。  相似文献   

5.
搞"活”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是要为学生创设课内课外广阔而多彩的语文环境,开辟乐教乐学之路,从而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多种能力,激发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6.
“大语文”教育观是小语整改的理论基础,它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要求我们摒弃语文教学完全寄托于语文课堂和语文课本上的做法,而要把课内外、校内外、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大胆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强化语文实践活动,优化语文环境.改革作文教学.提高学生德、智、体.美诸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7.
语文新课程改革和实施阵地重点在课堂教学,语文教师只有积极投入进去,才有可能寻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使课堂教学更具艺术性。  相似文献   

8.
语文中的汉字识读书写、文章的阅读理解和有固定格式的文章的写作等视为"小语文",而把文章中的文学思想、文化内核、道德熏染、美学辐射以及情感渐染视为"大语文"."小语文"只能算做工具语文.应试语文;"大语文"才是真正的语文.因此,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大力倡导和推行"大语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赵迎凤 《华章》2008,(16):33-34
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走出了一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昆山之路".昆山经济为什么会发展的这么快,这么好?创新才是"昆山之路"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根本法宝.  相似文献   

10.
王俊鸣先生主张语文教学应走科学之路。所谓科学,首先是课程定性准确,“语文课”就是教“读书作文”的课。科学的语文教材应有建立在对语文能力分解基础上的训练体系。走科学之路,要靠教师的角色自觉与修养,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主导教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都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就“作”言“作”,就“文”谈“文”.教师“教”之,心生倦怠,望而生畏;学生“作”之,兴味尽失,疲于应付.作文教学的出口究竟在哪里?苏轼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警示我们:“语文”不仅仅指课本,它还应包括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小语文”只会使作文之路越走越窄,“大语文”才能将作文之路引向更广阔的星空.  相似文献   

12.
我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了,写作水平低了,其实,根源主要不在学生,而在于我们教师。常有的情景是,或是为语文而教语文,见书不见人;或是为对付考试而教语文,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整天带着学生围着几篇课文转圈子。这种教学只会使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窄。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大语文教育”之路,开拓语文教学的范畴,充实语文教学的内涵,语文教学才有源头活水,我们的教学目标也才可能实现。一、生活化的语文观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介入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层面,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中注入式的教学,累坏了教师,苦了学生,学生的学习成绩总是徘徊不前.因此,早有语文专家呼吁:要走出语文教学的低谷,必须大胆改革固有僵化的观念,实行大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语文教学的目的看,归根结底是要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就必须充分调动其动手动脑的能力,不能囿于一本语文教科书的狭小圈子以内.那么,如何实行大语文教学呢?下面我就个人摸索出的一些经验,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14.
如何让"口语交际"教学落到实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综合素质教育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日趋重要.建立一套便于操作的科学的评价方案,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广大语文工作者付出艰辛的劳动.惟其如此,口语交际教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信息时代的急切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语文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该文结合新大纲新教材的学习体会,主要从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强化主体意识、探求有效途径以及实施操作策略四个层面作了粗浅剖析,旨为抛砖引玉,共探教改之路.  相似文献   

16.
及先生之所以能够在语文教学领域取得一系列显著成就,与他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是分不开的.在教学改革中,他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传统教育思想的科学成分,突破陈腐落后的教育思想的束缚,从实际出发进行语文教学改革."语文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详细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所说的"工具性",主要指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特点;"人文性"则主要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熏陶的文化功能.在"人文性"与"工具性"关系的把握上,及先生始终坚持文道统一,坚持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大语文"应该着重于扩大语文的使用范围.<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课本都十分强调用语文来学语文;许多语文界的有识之士也十分重视用语文来学语文.但是语文教育要从训练为主的教学转向使用为主的教学还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8.
张仲芬 《考试周刊》2008,(25):26-28
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对提高职校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日后的求职发展、立足社会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对职业学校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及解决办法进行了阐述,旨在为职业学校的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能更科学、更有效提供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19.
所谓"大语文教育",一言以蔽之就是融进了陶行之、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刘国正、于漪、魏书生、洪镇涛等著名语文教育家的思想,旨在全面提高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教育.那么,新课标下的高中"大语文教育"究竟大在何处呢?  相似文献   

20.
收视课,是语文教改"课内外衔接"实验中的一种特色课型.为了打破山区学生信息闭塞、孤陋寡闻的落后状况,我们把电视机搬进了语文课堂,让学生通过收看相关内容,开阔视野,沟通山里山外世界,生动、形象、便捷地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