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由概念是康德整个哲学大厦的拱顶石,而在康德哲学中,自由概念的基本规定性是以自身为原因,而相应地所否定的东西是:服从外部的必然性。本文以康德的自由概念为主线,试图揭示其认识论、伦理学和社会政治哲学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2.
在实践哲学领域中,特别是在康德的哲学思想中,其运用纯粹理性的方式对意志自由和至善做出了深刻的论述。而在近代以来,人们充分挖掘理性的同时,依然认识到追求至善是人的自身的目的所在。对道德至善与意志自由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得出意志自由是实现道德至善不可缺少的前提,并且实现道德至善又是意志自由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在面对生命有限性的问题时,经过反复的理性求索采取了“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态度。千百年后,对陶渊明颇有知己之感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通过在小说创作中打破阴司传统上对生死的绝对决定权,塑造一个完整美好的神仙社会,在感性的道路上淡化了世俗社会对于生死的恐惧。二人通过理性、感性两条道路,殊途同归,最终体现的是两者摒弃名利、返归自然的价值追求上的一致。  相似文献   

4.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始终的目标,至善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政治是通向至善的路径。然而社会的差异普遍存在,每个社会成员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不同。如果我们以社会资源的多寡来划分社会阶层,整个社会可分为强、中、弱三个阶层。那么强者应负扶危济困之责,中者应履热心公益之义,弱者应怀感恩社会之心。  相似文献   

5.
经由长期历史进化而成的基督教并没有完全抛弃希腊罗马的理性传统,其经典本身就为人的自由意志留下了伸张的余地;奥古斯丁神学体系虽因突出肉与灵、世福与永福之间的对立而受到教会的青睐,但它那种蔑视世俗成规和追求个人精神完善的风格,却为文艺复兴时代入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成依据。本文把侧重点放在中世纪神学传统与早期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历史联系上,通过分析基督教信仰的特质及奥古斯丁主义的两面性趋势,企图从正统的天主教神学中找到近代西方人学理论的某些要素。  相似文献   

6.
作为千年以来文学、哲学和神学的共同关切,自由意志从古希腊时期便引发了人们的深入思考和研究,并由此构成了西方文学的一大传统母题,在西方文化中呈现出一个由隐到显的发展历程。在命运抗争与意志选择的博弈中,岔路口的赫拉克勒斯和坠入深渊的麦克白不期而遇。赫拉克勒斯的选择关乎城邦的利益,是对城邦美德正义的自觉维护;而麦克白则每天都在恼人的疑惑和恐惧所包围拘束中被贪欲所无情吞噬。对自由意志问题的思考是人类对生活的探索,它意味着人不仅仅是个体的人,也是集体的人,人行使自由意志的同时应遵循理性和道德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观照伍尔芙意识流小说《达罗维夫人》女主人公克莱莉莎·达罗维的心理,探讨了她悲喜之间、生死之间的选择和人生,而她的人生就是千万个平凡生命的缩影,生死悲喜只在一念之间,活着的时候有无数想死的理由,想死的时候又选择继续平凡沉闷的人生。正是克莱莉莎苦闷中求快乐的天性让她站在死亡的边缘,却因平凡琐碎中的快乐继续着看似空虚的生活。即便此刻是生命的终结,也要让此刻成为最快乐的瞬间。  相似文献   

8.
对死生的探求与抉择——嵇康和阮籍生死意识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面对死亡枕藉的现实历史境遇,阮籍、嵇康对死生进行着痛苦的思考与探寻,突显出他们浓烈的生死意识。在死亡的观照下,阮籍以对现实的激烈批判、否定,甚而走向幻灭的人生,但最终难以摆脱现实生命的沉重:嵇康以对现实的抨击反抗却犹肯定人生,希图在自然的怀抱中寻求闲适自得的人生,却以生命的被戕杀为代价,两者无疑都是不幸的。但两者由于其家庭背景、思想和人格追求等互有同异,他们对死生的探求与抉择亦是互有异同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触目伤心的死生浩叹;二是对本体生命的眷恋和对现实人生的执著;三是对个体生命有限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意志自由表明人有自主性、自为性。伦理学领域的自由,不是摆脱任何必然性和外在约束性的随意性,而是对必然性、社会制约性的把握和升华,是道德人格的确认和提升。我们在强调德育实效的同时,必须确立和强化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  相似文献   

10.
预没与生成.着实是课堂教学中一对永恒的矛盾。预设的往往一相情愿,生成的则千变万化。在课堂这个实践的舞台上,它们演奏出一幕幕“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智慧交响乐。  相似文献   

11.
近日,搁笔七载的余华新作《第七天》问世。顿时,新作遭遇了毁誉参半、两极分化的批评。网络读者指责新作语言苍白、思想无力,缺乏文学性;但学院派学者却从新作的主题、语言、思想等角度肯定了作品。对此批评现状,笔者以冷静的态度、客观的立场细读作品,分别从多重主题的丰富表达、对人生苦难与生死的深层理解、对语言、细节的精心设置以及呈圆心辐射状的叙事方式和出神入化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等多方面来评价作品,认为新作的确不失为一部最能代表余华全部风格的小说。  相似文献   

12.
罗真 《中学生百科》2011,(36):24-25
10月3日是德国的国庆日。每年的这一天,德国人民便会涌向柏林的勃兰登堡门前来庆祝。勃兰登堡门被德国人称为国门,因为国门上曾经有一座保佑着德国人民的和平女神。但是在两百年前,也就是公元1806年的10月27日,欧洲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征服者——拿破仑,带领着他的军队征服了这座国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对以往抽象人性观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没有否定人性的存在。抽象人性论的错误不在于对人性同质性或普遍性的认可,而在于把这种类特性等同于人的本质,否定了人性的具体性和社会性。马克思主义政党崇高党性在党员个体上的体现,无疑是人性的升华,而崇高党性的群体性表现也必然会引领一个社会人性的方向。应该清醒认识人性与党性之间的张力导致目前党建中出现的人性困境:理论上把党性的崇高性与性善论等同、现实中对人性的悲观产生对党性失望的现象、革命年代大浪淘沙的“自然”筛选机制已经失去。党性越来越受到人性对利益追求的裹挟,人性也越来越成为影响党性的重要变量。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在本质上是把人性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利走近权力以充实党员主体地位的党性基础、依规治党与党性教育协同发力、推动依规治党走入党员的真实生活并从人性根源上正视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是当前依规治党思考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善良意志与良知是康德和王阳明道德哲学理论中两个至关重要的概念,虽然二者在理论形态和表达方式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但究其本源,二者都是对于“善”的知识的某种探讨,通过分析二者的概念来源以及实现途径,或可发现二者在道德建构上的相似性和某种理论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全面质量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德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中学德育应体现至善之美和理性之美,至善有利于培养学生理想的社会品格和良好的道德修养,理性则能让学生通过价值判断认清"我"这一主体,同时也能形成睿智的处世观.通过学科教育和其他教育形式的有机结合,将中学德育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陈嫣玲 《文教资料》2009,(30):35-36
《源氏物语》中,作者紫式部塑造了主人公光源氏和众多女性的美的艺术形象,同时又赋予他们以悲剧情调:但另一方面,作者在表现人物的哀伤之情时又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善美的追求。本文尝试通过光源氏、藤壶和紫姬三位代表人物的人性表现来分析善美与罪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曹禺和钱钟书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虽然两人分别致力于戏剧和小说创作的不同领域,却都能超越阶级、超越时代主潮,对人性之思进行深刻挖掘。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对人性善恶的独特理解,钱钟书倾向于表现人性之恶,曹禺则更执着于发掘罪恶人生中的人性之善。本文通过对人性善恶在二人作品中的表现进行阐释,进一步分析两位作家不同人性观形成之因,以此获得对人性的更深理解。  相似文献   

18.
康德的自由观构成了其实践哲学的基础,而先验自由与实践自由的区分是其自由观的一个核心性的区分。本文对康德哲学中的实践自由与先验自由两个概念的内涵、差异、共同点和内在联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说明康德在保持其哲思的严格性本色的同时,以作为先天的自律能力的实践自由(而非本体的先验自由)为实践哲学奠定自由意志的基石,从而超越传统的独断论的意志自由论和经验主义决定论,建立了先验主义自由观,为实践哲学提供了富有合理性与意义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从《十八岁出远门》、《现实一种》到《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再到《兄弟》,余华小说构筑的人性世界也由恶到善再到平淡而丰厚的生活的本真存在,这既是作家创作心态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侧面反映。  相似文献   

20.
学界及余光中本人都一再强调他历经了从追求现代到重返古典的诗路跋涉,却忽视了他于千变万化中恒在的对再现艺术观的决绝反抗,对欲爱纠结、生死焦虑、文化乡愁的创造性表现,以及对中华文化认同与身份界定的沉思,实践着从克罗齐到科林伍德的“直觉-表现“说,深得屈原、李白和李商隐的神髓,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表现主义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