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罗萍 《华章》2011,(17)
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讲述了一对恋人跨越半个世界的爱情,本文着眼于时间跨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霍乱时期的爱情>的不同时间轨道上,展示了不同的爱情与死亡.文中人物的生命形式或以死亡来结束,或以爱情来结束.马尔克斯笔下的不幸爱情与死亡均源于生存意识的社会孤独感.马尔克斯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社会孤独感所透露的并非是对社会绝望,对人生悲观,将人生看做是奔向死亡的过程,而是体现了对生命浓烈的爱.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顺应论的核心观点——选择观为切入点,分析马尔克斯的名作《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英西译本,从不同角度阐释翻译的动态选择过程,为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高国华 《海外英语》2022,(8):184-186
话轮转换是人类会话中特有的语言机制,是话语分析的重要问题。分析人物对话,可以探视人物内心变化和性格特征。《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著作。该文通过分析作品人物的话题提出和控制、话轮分布和长度、话轮控制及话轮打断,使读者深入了解该作品及其人物性格塑造特征。  相似文献   

5.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诺贝尔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部爱情小说,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大多学者以男主人公的爱情观为出发点研究分析这部小说。本文从聂珍钊教授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出发,对小说女主人公费尔明娜做出的伦理选择及其原因进行解读,重点剖析费尔明娜对阿里萨从爱慕、放弃,到最后重新相爱的三次伦理选择,分析其原因为伦理道德的束缚。同时,该书也揭示了作者马尔克斯对待爱情的态度,即真正的爱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相似文献   

6.
电影是具有特定价值观载体功能的文化产品,影片《疯狂原始人》讲的是原始人Croods一家在世界末日来临之际寻找新世界的故事。片中残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个性迥异的家庭成员,肌肉发达的爸爸Grug、温柔贤惠的妈妈Ugga、勇敢强健的大女儿Eep、她的男朋友Guy等。Eep和Guy在共同奔赴新世界的过程中产生了美好的爱情。本文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这两种爱情模式,并鼓励建立现代女性婚姻观:做独立自主的个体,培养相互欣赏的情感,在共同成长的基础上,双方共同发力,缔造美好的爱情。双方的共同成长和协作是婚姻稳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通过《霍乱时期的爱情》作品中三个不同人生阶段的三个爱情样本(梦幻之爱、现实之爱和理想之爱)的分析,揭示了不同情感模式对现实情感问题的解答,作品中爱情的多样化版本为现实生活提供了情感问题的多重思考和启示,如初恋成功率较低的凝视点中“爱情伪装”是一个重要概念和不可忽视的原因,现实婚姻里爱是在漫长的时间里替换和转化成了宽容和恩情,而实现爱情就是对生命的执着等等;同时,从爱情标准的多样化、疫情对爱情的影响、生活与诗意的关系三个方面探讨了爱情多样化对当下生活产生的现实意义。以此,探寻了爱情、婚姻和生命三者之间相互关联、转化和超越的内在关系,并为当下疫情时代的爱情提供了比对和参考价值,说明了生活与诗意皆为人生意义的构建,并非矛盾对立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无名的裘德》是托马斯·哈代所著最后一篇长篇小说,可与《德伯家的苔丝》并称姊妹篇。该书也是哈代最具争议性的小说,因其批判社会传统,导致出版后受到批评界强烈非议。也正因此,迫使哈代放弃了小说创作,转而写诗。在《无名的裘德》中,哈代以悲怆的笔调描写女性,正是这种对女性的深切感悟,使他受到女性主义批评者长期的争议。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去解读《无名的裘德》中苏这个人物形象,及其对父权制的反抗与妥协。  相似文献   

9.
玛格丽特的生态预警小说《使女的故事》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世界观。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出发,展现了阿特伍德对人与自然、男性和女性冲突的反思,为全世界的人类敲响了攸关生存的警钟。  相似文献   

10.
关欣 《英语广场》2020,(11):19-21
《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经典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这部作品在艺术创作形式上具有极大创新,在当时也颇具争议。《洛丽塔》首次出版就对美国文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方向也因此发生了改变。学者从每一个角度分析这部作品都会受到不同的启发。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主观视角来分析《洛丽塔》。  相似文献   

11.
比较张爱玲《倾城之恋》与黄碧云《盛世恋》,会发现惊人的相似:同样述说女子对于情爱的追求,同样是城市女子物质性生存本质的认同与揭示,兵慌马乱与太平盛世的背后又同样是苍凉与坚定。  相似文献   

12.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恋爱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较为突出的问题。身处异地的孤独感与自由感,导致大学生过早涉入爱情;网络中的信息垃圾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形成巨大冲击;对爱情的错误理解与认识,导致大学生在恋爱中迷失了方向。从思想认识、法律规范上,提高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当前教育中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主流学中,男性以理性、秩序和明晰剥夺了女性的话语权力。而民间女子却在私情歌谣中直新获得了这种权力。始们以混乱、破碎和非理性的语言形式消解了男性建构的神话,以此表速了女性的情思和精神,改变了其在以男性为本位的传统作品中被书写的命运,使女性从被言说的他向自我言说的主体转变。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由于各种家庭问题与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婚姻问题也逐渐进入人们改革的视野。婚姻中的爱情要素被国人赋予了神圣而崇高的意义,人们猛烈批判旧式无爱的婚制,呼吁恋爱革命的到来。但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处于新旧过渡的时期,一般知识青年的思想一方面接受了新学说的启蒙,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旧观念的影响。通过对民国时期关于“爱情定则”大争论的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一般知识青年是如何糅合新旧观念,构造出怪异的具有双重爱情选择标准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国家,许多学者对爱情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他们对爱情都持有各自不同的观点。Davis(1985)认为爱情等于友谊加上两个集束:激情与关心;Rubin(1970,1973)认为爱情与喜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并通过研究爱情与喜欢的区别,建立了爱情量表和喜欢量表;斯腾伯格(1986,1988)在研究爱情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爱情三角形理论等。本文从爱情起源理论、爱情分类理论和爱情观理论这三大方面,对国外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做一简要介绍。通过对相关理论的介绍增加我们对爱情的理解,同时也为我国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程春亚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5):69-70,73
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用赠送定情信物的方式向自己的心上人表达爱意、盟定终身。中国自古以来存有大量与定情信物有关的传说、故事、诗歌、小说、戏曲,其中明传奇在反映这类题材方面最具代表性。本文着重探讨中晚明爱情剧中男女定情信物的分类、作用及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侗族"情人歌"所描述的大都是婚恋悲剧,悲剧的深层原因是侗族传统婚俗在接受封建统治者的"异化"时,亦发生了负面裂变.  相似文献   

18.
徐志摩在抒情诗中流露的爱情观是"爱情在别处"的爱情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爱的意象的神秘遥远;爱的过程的流动不居;对死亡的美化。徐志摩的爱情观是导致徐的爱情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伤逝》中子君、涓生“内化”的封建意识是碾碎他们爱情梦想的沉重思想包袱,涓生追求爱情的过程充满了挣脱与追寻的悖反,它们和二人间爱情心理距离矛盾性张力的缺失一起成了二人爱情悲剧的内在症结。  相似文献   

20.
梦窗情词本事考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英早年在临安曾经与一位歌伎有过一段将近十年的恋情,时间是1222-1232年间。这就是他一再提到的西湖十年。随着吴英进入苏幕和这位歌伎的去世,这段情事很快就结束了。梦窗情词基本上就是对这一段情事的追忆,因而濡染上了中年时期的沉郁悲凉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