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库的兴建不仅仅只是调节洪水和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它对整个河流的水情及河床演变都带来直接影响。本文通过对丹江口水库以下的汉江沙洋河段观测资料整理分析 ,说明了水库兴建后引起的下游河流的水量、沙量、流水作用方式及强度、河床深泓点及主河槽、河床横断面的变化情况 ,对变化的机制作了分析 ,对水库下游的汉江河道演变趋势及对未来将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示  相似文献   

2.
水库的兴建不仅仅只是调节洪水和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它对整个河流的水情及河床演变都带来直接影响。本通过对丹江口水库以下的汉江沙洋河段观测资料整理分析,说明了水库兴建后引起的下游河流的水量、沙量、流水作用方式及强度、河床深泓点及主河槽、河床横断面的变化情况,对变化的机制作了分析,对水库下游的汉江河道演变趋势及对未来将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示。  相似文献   

3.
黄河涨上天怎么办?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时,每年携带约16亿吨的泥沙进入下游。如果将这些泥沙堆成宽高各1米的沙堆,其长可以绕地球27圈由于下游地势平缓且沙多水少,泥沙难以全部排入海洋,其中约有4亿吨留在下游河床上,使黄河河床以每年平均10厘米的速度抬升。目前下游近800千米的河床高出地面4至米,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在新乡市、开封市、济南市等地,黄河河床分别高出地面5至20米。河床上抬,大堤越筑越高,水位也随之增高,水压随之增大,防洪风险也越来越大。历史上黄河两岸的深重灾难,几乎皆源于此。史料记…  相似文献   

4.
通过水力学模型试验,研究了春堂坝水电站引水枢纽的两个布置方案对过流能力、建筑物下游流速、河床冲刷及右岸边坡的影响。结果显示建筑物下游存在局部掏刷问题,右岸边坡坡脚也有一定冲刷,建议在进行建筑物设计时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每年约有160亿立方米的泥沙被河流冲入海中。这些泥沙随着水流从上游移到下游,由于下游河床逐渐变宽,水流速度逐渐减慢,水流对泥沙的搬运能力减小,就不断  相似文献   

6.
陆水水库运行以来坝下冲刷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库运行后,由于水库对上游来沙及排沙成份的调节机制,必然对下游河床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刷,使下游局部河段水沙特性产生变化从而影响水库调度、下游防洪、水资源利用及水电机组的正常运行等.本文通过对陆水枢纽运行以来下游河道的冲刷分析,阐述水库蓄水运行以来上述因素的变化及一系列影响.  相似文献   

7.
元代赛典赤·赡思丁主滇时期确定治理滇池的主要方法:上游筑坝分流;中游多开干流,挖深河床,加固河堤;下游疏通海口,尤重重视上游和下游;这一方法也为明清两代所继承,主要是通过降低滇池水面,防范、减少周边水灾。此法沿用了几百年,具有很大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黄河下游,每逢雨季,都是水沙齐下,抬升河床,堤坝溢决,给百姓造成灾难.从西门豹治漳河起,古人就采用了分流放淤方法治河,并提出当今的治河设想.  相似文献   

9.
由于玉龙喀什河与喀拉喀什河出山口以下处在第四系松散堆积的冲积洪积倾斜平原上,河床由卵石、砾石以及细沙组成,河槽不稳定,主流摆动大,尤其是下游河道平均纵坡变缓,水流速度减少,大量泥沙沉积在河床中,所以泥沙问题对于防洪抗旱意义重大。但由于缺少沿程纵、横断面冲淤变化资料,给分析工作带来困难。河床变化是极为复杂的问题,特别是平原区河段的河床演变必须专门组织力量专题研究。由于缺少和田河两大支流平原区河道纵横断面长期观测资料,现在用四处参证水文站不同时期实测横断面资料及河道纵断面资料进行对比,以判断河床的冲淤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0.
据文献记载 ,有史以来黄河下游决口 15 90次 ,较大的改道有 2 6次 ,在西起郑州、北至天津、南抵淮河的黄淮海大平原上留下了其变迁的历史痕迹 (如题头图 )。笔者借鉴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 ① ,史海钩沉 ,勾勒出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大体情形 ,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方法 ,了解相关史实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1.先秦西汉时期先秦时期 ,古黄河的下游河道在冀中平原上游徙漫流 ,形成多股河道 ,故有“九河”之称。这一时期下游河道的河床是比较稳定的 ,据谭其骧先生考证 ,在筑堤以…  相似文献   

11.
闽江下游是指安仁溪口到闽江口的河段.其长约113.7公里.根据河谷地貌、水文特征与水利条件,闽江下游又可分三段:安仁溪口到竹岐为上段,竹岐到罗星塔为中段,罗星塔以下为下段.中上段所处的位置同河谷性格和若干水文特征,基本相应外,下段的位置跟河谷性格却出现了颠倒现象.这种矛盾,说明了闽江下游河谷河床发育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反映在水运、防洪、灌溉等水利建设中,地形因素和水文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以河谷地  相似文献   

12.
四丙子六月初度,一场豪雨如注,泉城街巷,水深过膝。我的心海也随之澎湃。带着对大河奔流的渴望和对稼禾芊芊的寻找,我驱车来到距济南十里开外的齐河境内的黄河大堤上。这里有大河馈赠我的珍贵的记忆收藏。放目河床,大河里仍不见一朵浪花,这时我方感悟到自己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常识:黄河下游河段乃空中悬河,没任何支流注入,若无上游浩浩来水,哪有大河下游那煌煌烈烈的风姿。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中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投影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就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像演示,深化地理概念,并形成空间观念。如讲“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概念时,可先打出绘有黄河未形成“地上河”时的河道横剖面图,接着讲述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年复一年的沉积,不断抽动绘有向上凹的泥沙沉积带投影片,说明河床不断抬高,  相似文献   

14.
一、调水调沙方案的设计思路及 预期目标 1.设计思路 利用水库蓄水,充分而巧妙地借助自然的力量,通过精确调度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工程,辅以人工扰动措施,在小浪底库区塑人工异重流,调整其库尾段淤积形态,并加大小浪底水库排沙量;同时,利用进入下游河道水流富余的挟沙能力,在黄河下游"二级悬河"及主槽淤积最为严重的卡口河段实施河床泥沙扰动,扩大主槽过洪能力。  相似文献   

15.
黄河从形成的150万年前至3000年前的古黄河.系地下河(河床低于地面).循太行山东麓北行.在今天的天津附近入海.史称禹河。黄河流经黄土堆积区的特殊地质和暴雨集中的气候特点.黄河沙多早在大河形成期已开始大面积侵蚀产沙。由于水浊的空间分布、时间分配和河道形态特征.下游泥沙逐渐淤积转化为地面河(河床露于地表),至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首次出现宿胥口决口北流,于今河北黄骅县境内入海,史称宿胥口改道。从此进入多事之秋。  相似文献   

16.
1 基本情况 范县地处河南黄河下游左岸,隶属濮阳市管辖。黄河范县河段总体上呈西南东北流势,河道总长约46km,属游荡性河道向弯曲型河道渐变的过渡性河段。二级悬河发育典型,其中以大王庄断面最为典型,河床较堤根高出2~3m,堤根较堤外高3~4m。  相似文献   

17.
丹江口枢纽泄洪坝段下游基岩冲刷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20年来丹江口枢纽泄洪坝段下游冲刷坑监测资料,表明岩石破碎断裂带控制最大冲坑部位与范围,裂隙密度、胶结强度、充填质、缓倾角裂隙决定最大冲刷深度。初步统计分析说明坚硬岩质河床冲刷坑的深度、形态、发展速度均受地质条件的制约。其中断层破碎带的性质及形状,节理裂隙充填胶结程度以及相互组合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1进行黄河护岸、根石加固的意义 自2002年黄河首次调水调沙以来,下泄的清水,使下游河道在短期内受到了严重的冲刷和下切。由于河床下切,护岸工程特别是控导工程坦坡明显变长,致使根石严重走失,防洪工程出险几率大大增加,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针对此情,对黄河护岸、根石进行加固,有效地增强现有工程的抗洪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治黄科技信息》2005,(2):15-16
黄河网报道淤积在黄河下游河道里,水流冲不走、搬不动的粗颗粒泥沙主要来自哪里?经过黄委多个部门的协同攻关,3月29日,黄委成功破解出了对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淤积抬高影响最大,粒径大于0.1mm,且粗泥沙输沙模数为每平方公里1400t以上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该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窟野河、皇甫川等9条黄河重点支流流域内,面积为1.88万km^2。此举将实现水土保持与黄河河道减淤的有机结合,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20.
黄河以其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为主要特点,是历史上难以治理的河流之一。泥沙的不断淤积,使黄河下游河床逐年抬高,平摊流量相应减小。实行水量统一调度以来,黄河基本上保持了维持其健康生命的需水量,经过多次调水调沙及生产运行,平摊流量有所增加,黄河的生命力得以恢复。但黄河作为多泥沙河流的基本特性没有改变,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仍是黄河治理中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