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劳动价值论是经济学说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首先把劳动引入经济学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古典经济学家。然而,早期的古典经济学粗糙的劳动价值论在理论上并没科学地回答:其一,什么劳动创造价值;其二,劳动如何创造价值;其三,劳动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价值。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具有二重性的观点出发,发现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科学地回答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无法解决的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2.
张锰 《文教资料》2008,(21):75-76
马克思把劳动二重性理论看成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要意义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随处可见.本文在论述了劳动二重性的含义及其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后,提出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要意义在于:一、为劳动价值学说奠定坚实科学基础;二、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坚实科学基础;三、解决了政治经济学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哥达纲领批判》把按劳分配规定为“资产阶级权利”,这被认为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传统观点认为这是马克思用商品生产的尺度衡量按劳分配的结果。其实,破谜的关键在于生产劳动二重性。生产劳动既是劳动者作为主体的自觉创造过程,又是劳动者作为客体的体力耗费过程,这种二重性是造成资产阶级权利的根源。随着生产劳动转化为自由劳动,体力耗费不再成为生产财富的基础,劳动时间不再成为财富的尺度;逃避劳动和转嫁劳动不再是一部分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资产阶级权利也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4.
研究本论题,必须确定关于价值性质的有关科学规定,必须从劳动二重性的基本原理出发;充分认识同一部门生产率高的劳动,其有用劳动的质高于社会标准,所以其实际劳动时间能折合成更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能创造较多的社会价值;应当纠正忽视劳动二重性在本论题上产生认识误区;承认同一部门先进客观生产要素能够起增加吸收社会必要劳动程度的作用;并注意在劳动形成的价值量的数量分析中,数学逻辑应服从于科学经济学的逻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特别重视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这一学说是对事实的全部理解的基础,而这一学说能够产生,在思想史上有两个作为前提的关键的环节,一个是劳动产生价值的思想,一个是对劳动进行一般和特殊的区分。这两个关键环节也就是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的理论来源。这两个关键的思想基础分别由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提出的,但是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由于哲学上的根本局限性,都没有从这些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前进。马克思吸收了这两种思想作为基础,并且在哲学上产生了根本性的超越,从而产生劳动二重性学说,这一学说既使得经济学发生根本变革,也蕴含着一种新的哲学。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近期关于生产劳动论述的研究,提出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来认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关系的观点.认为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生产劳动是人类劳动中对人类社会起基础性作用的劳动,非生产劳动是人类劳动中反过来失去生产劳动继续发展的那部分劳动。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与价值创造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们要全面地把握劳动教育的战略地位,加深对大学生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唯物史观看业,劳动创造人,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社会的人的本质及其体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人化二重性问题,提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有异化的一面,对人的本质的展开和实现也有进步的一面,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习的是解放生产力,但也有不尽人意的一面等具有新意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人类劳动方式的变革。数字劳动改变了人类劳动的形态,但没有改变劳动的本质。数字劳动不同于数字化时代的劳动,它是用户消耗在数字平台上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具有数据商品化、产消一体化、算法优化的特征;数字劳动仍然符合劳动价值论,它同样具有劳动二重性,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并实现了劳动形态的创造性飞跃;数字劳动表现出一种自由自愿的劳动形式,使生产与消费趋于统一,劳动成为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具有了现实可能。在劳动价值论视域下对数字劳动的本质及价值进行探析,推动数字劳动为数字经济服务,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解放。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赖之以阐明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马克思在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唯物史观研究中系统形成了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之所以能够确立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其关键的一点就是他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上逐渐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劳动价值论也因为有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而具有不可战胜的生命力.在劳动价值理论研究中坚持唯物史观方向在现实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历史课程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唯物史观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课程。它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承载着历史学教育功能。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必然要求,这需要充分挖掘学科与教材中的育人因素,潜移默化地渗透劳动教育。本文分析了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全面考察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及资本家管理劳动的观点,才能理解按生产要素分 配的合理性.价值的创造与价值的分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活劳动创造价值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并不矛盾.资本家的管理劳动具有剥削性和劳动性二重性.  相似文献   

13.
异化劳动和作为前提的私有财产,即私有制,二者孰为本原之因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对揭示私有财产的原因具有意义,但其局限性乃在于确认异化劳动的私有财产的结果,而对异化劳动的前提则缺乏探究.作为前提的私有财产,即私有制,是马克思异化劳动在科学唯物史观视域内的异化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分解.在异化生产力中,异化的私有制关系是异化劳动的应有之义和不可或缺的条件.马克思在阐述共产主义时,就显示出了从异化劳动思想向着唯物史观的社会生产方式的过渡.《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述评》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全面考察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过程 ,指出现代科学劳动对经济发展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认为科学劳动具有二重性特征 ,应注意研究现代科学劳动的具体形式与特殊规律。文章并分析了科学劳动范畴研究自马克思以来长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原因 ,指出党中央的科技政策以及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都对科技劳动给予了充分肯定 ,必将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两部著作,文章本着真理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原则,以异化劳动和分工为线索力图建立起两者之间的联系。这对于准确定位传统唯物史观、再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生成机制和本真含义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两部著作,文章本着真理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原则,以异化劳动和分工为线索力图建立起两者之间的联系.这对于准确定位传统唯物史观、再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生成机制和本真含义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前科学时期的劳动观是建立在人本主义逻辑分析之上。科学时期的劳动观主要表现为:一是基于唯物史观,对一般社会形式下现实物质生产劳动人类学意义的考察;二是在剩余价值理论之上,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科学批判。两个时期的劳动观都贯穿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批判路径:人本主义批判路径、劳动解放路径、资本逻辑超越路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从属于资本的管理与监督劳动的二重性质.从理论上反驳了资本家的收入来自于管理与监督劳动的报酬的错误观点:同时与一些人提出的"私营企业主收入来自于经营管理劳动报酬"的观点进行了商榷:一方面,肯定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主经营管理劳动存在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指出了从属于资本的这种经营管理劳动是一种具有剥削性质的劳动.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思想转变和发现新世界观的过程中,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精神现象学》是意义更为重要的著作: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继承是唯物史观发现的关键环节;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辩证法的扬弃是唯物史观创立的重要前提;黑格尔的《逻辑学》对于马克思哲学的意义需要重新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20.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理论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它上可以联系到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后接剩余价值论。本文以人的要素为核心,分析人与劳动、劳动异化与人的异化现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劳动和价值关系的辨析,资本主义世界中马克思主义利润率与资本增值率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的科学性,进而探究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