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福军 《新疆教育》2012,(10):94-94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教师应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教给学生”,而不是满足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指出,导师应该记住:他的工作不是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交给学生,而是使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自己。所以,教师应把学习方法的指导当作自己光荣的义务和责任,正如中国的一句古训说的那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相似文献   

2.
英语课程标准中有一部分提到"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有一位教育家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好教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怎么样去学习。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上好一堂课呢?怎样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呢?在本文,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还有自己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3.
朱琼 《教师》2009,(13)
有人说:"学校教育最大的问题、最大的损失、最大的抱憾就是学生小小年纪就厌学了."希腊教育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了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炬."所以不能说教师给学生"水",而应该说教师要点燃学生的"火炬".让它自己燃烧、永远燃烧,也就是让学生自主、自觉地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教育学家总是说:"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光是要求学生学习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态度."  相似文献   

4.
郭涛 《考试周刊》2011,(46):224-225
我不只一次听到一些家长对我说:"老师,拜托了,你的话比我们家长的话管用……"也不只一次地看到孩子扬起天真的笑脸自豪地对自己的父母说:"我们老师说的!"每当听到或看到这些的时候,都会有一股股暖流流进我的心田。学生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美好的、纯洁的,  相似文献   

5.
陈牡丹 《考试周刊》2010,(34):203-204
布鲁纳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探究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6.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教学最终总要落实在全体学生的学习行为上。事实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才能真正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领悟,才能体会到“该怎样想”和“为什么这样想”,进而内化为自己所有,逐步形成自己的新数学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逐步“淡化”其主导意识,给学生以发现、表现的机会。蒋金庸老师说:“优秀的老师从不把知识当作米粒喂给学生,让学生吃粒算一粒,而是把知识当作良种献给学生,让学生种一粒,绿一片。”因此,教学不但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指那些不会学习的人。  相似文献   

7.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表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的接触。"的确,知识只有通过情感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所接受。初中英语"学困生"缺乏的并不是智慧,而是学习的动力与信心。因此,教师必须用自己的坦荡真诚去感动学生,去帮助他们找回学好英语的信心。  相似文献   

8.
赵青柏 《考试周刊》2012,(3):129-130
现代教学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创新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初中物理是一门和生活现象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趣"作舟。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才是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们必须潜心钻研,开发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小学英语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育思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人格健全、知识全面、能力卓著的人。  相似文献   

10.
本期专家     
《父母必读》2009,(6):16-16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 想保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家长首先自己就要有好奇心,要有追求知识的兴趣,要多想一些问题,然后把它们带到生活中和孩子一起讨论。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些问号,而不是句号,多给他一些问题,而不是答案。  相似文献   

11.
在一些有关教育的文章中,经常读到这样一句格言: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应该先有一桶水。它所要表达的语义大概是:教师对知识的占有应远远超过所教的学生。这无疑是对的。然而,仔细推敲一下这句话的潜意,我们不难发现积淀于其中的旧的教育意识。 在哲学中,曾有个关于常识性的所谓精神水桶理论,因为没顾及人在理解掌握知识这一认识活动中具有能动性的特点而被人们否定。当然,无论是当代还是古代、近代,传授知识都是教师的责任与义务,不同的是,古代和近代的教师仅仅是为传授知识而传授,而具有先进教育意识的当代教师,却不再把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他们把教学目标落实在掌握知识的方法上。他们不只是往学生的杯子里倒水,而是设法让学生也拥有水桶,并在教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去  相似文献   

12.
每一位教师都会把"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教书生涯的座右铭,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宗旨。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课前预设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就越小。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  相似文献   

13.
梦想!听起来多么美妙!我不是指睡觉时做的梦,而是我们每个人拥有的人生的志向。我相信很多或者应该说所有的人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目标。即使你的目标不起眼,你也应该为自己拥有目标而感到自豪。  相似文献   

14.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叫学生学。”事实正是这样:我们不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正如我们不能带领他们走遍世界每个角落一样;但我们却能把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  相似文献   

15.
李万新 《学子》2013,(9):19-20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孙子兵法中作战的第一要义,我想这也同样适用于班主任对学生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因为做学生的工作也好,做家长工作也罢,都应该是从了解开始的,你不了解对方,工作就容易陷入盲从、主观,累而无效。作为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协调者,班主任应该更多地了解学生,了解班级,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用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语言来表达你的思想,再用你的思想来教育学生,指导学生的行为。而了解学生,贴近学生,使自己能被学生接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需要有合适的方法。我觉得中医上的"望、闻、问、切",就值得一试。  相似文献   

16.
刘桂芹 《学子》2013,(9):22-22
"参与"是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的一个重要手段。能使学生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大胆设想,勇于探索。布鲁纳说:"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使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他参与把知识构建起来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参与知识构建的过程。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地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7.
胡潇文 《辅导员》2014,(23):51-51
前苏联作家米哈尔科夫曾说过:"读一本适时的好书能够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这句话足以证明读书的重要性。当你遨游在书籍的海洋中,为自己刚刚拾到一颗知识的金沙而感到欣喜时,你就获得了读书的快乐。很小的时候,我就认为读书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我把读书想像成为老师读书、为家长读书,总之一提到读书我就心烦意乱,我把读书当成了为别人"打工"。  相似文献   

18.
一、自我意识的"回归":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动力 教育不能以牺牲教师的幸福来造福学生,而应该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幸福自我的活动。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一些教师的发展进入高原状态,他们习惯于根据学校的要求来跟进自己的行为,没有自己的价值追求与发展目标,这是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瓶颈。  相似文献   

19.
李壮华 《广西教育》2014,(21):54-54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由"会学"到"创新"的培养目标。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现代教育质量观认为,一节有效的课,并不是教师单纯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提出了多少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学生一起解决了多少个“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精心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让学生敢于提问。  相似文献   

20.
陆家燕 《成才之路》2010,(28):61-61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而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家庭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家长对子女爱护倍增,要什么给什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都不用自己动手,特别是一些爷爷奶奶,爱孙心切,就更加溺爱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