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传统学术史》,卢钟锋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学术史之作,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子学研究。现存《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和《韩非子·显学》,就是旨在概括和总结先秦诸子学说及其流派的学术史开篇之作。汉初,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  相似文献   

2.
宋玉波 《华夏文化》2002,(3):64-64,F003
2002年6月15至16日,《中国思想学术史》定稿会暨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研讨会在西北大学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南京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暨南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党校、肇庆学院以及西北大学的学者。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民俗史研究领域里 ,龙崇拜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 ,龙崇拜的起源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仅就起源问题而言 ,从 2 0世纪以来已经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文章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 ,提出了数十种观点。尽管讨论异常热烈 ,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对于这些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观点 ,我们越看越糊涂 ,越看越失望。然而 ,我们最近仔细品读《中国崇龙习俗》(吉成名著 ,天津古籍出版社 2 0 0 2年7月出版 )一书 ,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不禁油然而生。这种感觉来自作者为我们精心营造的学术意境。首先 ,作者为我们…  相似文献   

4.
<正>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其文化能够在未来继续发展的一种信念,是其民族前进的一个基本的精神动力。张岂之先生最近谈到:"中国今日正处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时刻。民族复兴不是复古,而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反映了历史变化后民族整体的提升。"(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北京日报》2013年11月11日)张先生从文化的角度谈民族复兴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谈建立文化自信的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国思想史愈益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学科。在世纪之交,全国各地学者汇聚一堂,总结50年来中国思想史研究成果。确立21世纪中国思想史学科发展战略,编著一部《中国思想学术史》。1999年9月21日~23日,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了“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暨《中国思想学术史》编著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学者30余人参加了会议。张岂之先生作了《五十年来的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报告,对50年来中国思想史研究进行了科学总结和评价,提出了发展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和编著《中国思想学术史》的方法论原则,引起了与会…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学术史”命名的著作,始于刘师培的《周末学术史序》。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号左庵,改名光汉,别号光汉子,江苏仪征人,近代著名学者。刘家自曾祖文淇、祖父毓崧、伯父寿曾、父贵曾,三世以经术闻名,列传国史。他幼承家学,十二岁读毕“四书”、“五经”,十八岁为县学生员,十九岁乡试中举。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到上海,结识章炳麟、蔡元培等爱国学社成员,倾向革命;三十三年(1907年)赴日加入同盟会;三十五年返国,由妻何震牵入两广总督端方幕府,又在四川国学院讲学;民国四年加入“筹安会”,为袁世凯称帝效力,为时论所痛惜;民国六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八年任《国故月刊》总编辑,与新文化运动对抗。  相似文献   

7.
人们经常把纯粹的理论誉之为“象牙之塔” ,这个比喻未必贴切 ,却道出了一个普遍的事实 :高深的理论与世俗的生活之间横亘着一道看不见的屏障。对于一个数学家来说 ,试图使一般读者满意是比较困难的 ,各门自然科学中的严肃理论 ,首先是给专门家看的。而作为观念文化的思想史研究 ,则是一定历史时代里文化精粹的理论表现 ,正如罗素所说 :“是每个人精神生活中值得向往的一部分。”思想史应该走向民众 ,走向生活。《大思想家与中国文化》丛书 ,使人欣喜地发现 ,思想史走出象牙之塔是完全可能的。首先 ,它具有充分自由的阅读空间。《大思想家与…  相似文献   

8.
李娜 《世界文化》2009,(1):15-16
兰克(1795年12月21日-1886年5月23日),德国19世纪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也是西方近代史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相似文献   

9.
一日,于图书馆偶得一书《广释词》,作者徐仁甫.其人非严师名门之后,其书有狗尾续貂之嫌,本只想胡乱翻翻,不成想看了两页,竟不忍释卷.  相似文献   

10.
《丝韦卷》是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的“香港文丛”之一,大三十二开本,计三九二面,乃作者丝韦自选自编而成。丝韦本名罗承动,又名罗孚,丝韦是他沿用时间最长的笔名。丝柔韦韧,丝韦成卷,可见作者的巧思。罗孚其他笔名尚多,大约香港读者最熟悉的是史后、封建馀、辛文芷、吴令湄、文丝等,还有一个羊朱,那是集体用的笔名。大陆读者  相似文献   

11.
祁英 《华夏文化》2000,(1):60-61
《明儒学案》由明末清初著名启蒙学者黄宗羲撰著,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成书。该书资料丰富翔实,归纳概括简明扼要,行文简捷明快,各卷之间逻辑联系密切,是一部学术史专著。  相似文献   

12.
周秋光 《寻根》2022,(1):127-128
欣闻郭常英教授与岳鹏星博士新作《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研究》出版,中国近代慈善史研究领域又添新葩,值得庆幸和为之点赞! 中国近代慈善义演是郭常英教授新开辟的学术研究园地.在她对此用功着力之前,学界对慈善义演的关注甚少.她之所以能见及此,是因为她深刻懂得克罗齐所说的"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道理,明白和领会历史与现实是相互贯通...  相似文献   

13.
扬铎老先生(1893-1967年)写的与武汉有关的27篇文章,即将以《武汉沿革考》作为书名结集出版。其哲嗣宗珙同志特地把它送来,嘱我审稿并且写序。在扬老面前,我是晚辈,于齿于德于学,我都没有资格说三道四。但是,为了向宗珙同志交待,只好谈一些读后的感想。  相似文献   

14.
曹顺庆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论》〔1〕是近年来我国文学理论界出版的一部非常有特色的、重要的理论著作。这不仅表现在它所提出的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具体论点,而且还表现在它所提出的事关中国文学理论研究未来走向的方法论问题上——中国文论的“文化探源”。众所周知,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仅大部头的批评史就出版了好几部,专著和论文更是如雨后春笋,尤其是复旦大学八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的出版更是标志着迄今为止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在广度上、在资料上所达到的最高成就。然而,这种表面的…  相似文献   

15.
三峡久负盛名。可是,人们对于三峡地区的文化内涵,却不一定很熟悉。现在,有一部力作填补了这块空白,那就是新近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屈小强、蓝勇、李殿元合著的《中国三峡文化》。这部626页的专著,上下兆亿年,纵横千万里,对三峡环境、历史、经济、文化方方面面,进行了一次全景扫描。不但学术性强,可读性也很强,很多段落笔调中都蕴含着诗情画意。说它是三峡文化小百科,但它又不显乏味;说它是三峡开发的赞歌,但又有着深邃的内涵。书中展现出的三峡地域文化,实际上是长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表现出作者对乡土的热爱和研究的执着。…  相似文献   

16.
《清代学术概论》是梁启超研究学术史的一部名著,1920年一出版就倍受读者的欢迎。在短短6万余字的篇幅里,作者对清代二百多年的学术发展作了全景式的勾勒,涉及清代几乎所有的学者和著作,即使在今天,此书仍被认作是了解清代学术文化史的入门必读书。  相似文献   

17.
陈拙 《华夏文化》2000,(2):61-62
自传说中仓颉造字迄今,汉字己有五千年的历史。在汉字发展史上,一直存在着规范与不规范的问题,在一个文明的国度里,文字语言必须经常处于规范状态。只有如此,才能够有效地推动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8.
正在数千年的人类历史发展中,地处东亚地区的中华文明虽然经历了近现代剧烈的外力冲击和内部变革,但中华文化依然绵延不断,生生不息。伴随着世界一体化大潮的到来,中外文明的交流更加频繁。张岂之先生著《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长春出版社2016年出版,后文统一简称为《会通精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历史演变轨迹和精神风貌。笔者在通读该书后,有些许感受,不揣冒昧,在此与朋友们分享。一、中华文明的源头与"会通"精神的历史作为一本  相似文献   

19.
为了加强反动道学对人们的思想统治 ,明代统治者 ,把宋代以来的理学家对四书的注解汇编成一部《四书大全》。王夫之的《读四书大全说》(以下简称“读大全说”)是对此汇编中的唯心主义哲学进行批判 ,并阐述他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的一部著作。王夫之在《尧典》一文中说 :“天之风霆雨露亦物也 ,地之山陵原隰亦物也 ,则其为阴阳为柔刚者皆物也。物之飞潜动植亦物也 ,天之厚生利用亦物也 ,则其为得失为善恶者皆物也。凡民之父子兄弟亦物也 ,统圣之嘉言懿行亦物也 ,则其为仁义礼乐皆物也”。我国王夫之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大都把自然现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李善《文选注》征引郑玄《论语注》35次,去其重复,共有28则,分布在《论语》20篇的14(或15)篇中,其中17则见于何晏《论语集解》。至少可以判断不见于何晏《集解》的11则郑玄注系采自单注本郑玄《论语注》。此11则郑玄注,有4则见于唐写本郑玄《论语注》残卷,另7则因其残缺无法直接验证。除注释《文选》本文外,李善所引郑玄《论语注》还具有多方面的学术史意义,一是辑佚、校勘价值;二是能够加深我们对李善《文选注》引书体例的认识;三是通过对唐写本郑玄《论语注》残卷、李善《文选注》与何晏《论语集解》的比勘,能够看出,郑玄注《论语》,除自注外,又兼采诸家,同时尤可加深我们对何晏《论语集解》编撰原则与体例的认识。另外,李善所引《鲁论语》,或直接、或间接采自单注本郑玄《论语注》之校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