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 ,白鹿作为一个被赋予了美和善的终极意义的象征意象和中心意象 ,支配着整篇小说的布局谋篇。因而对白鹿的象征意义的探索就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内容。笔者主要从白鹿在小说中的四大象征意义 :与白鹿———太阳神有关的人、与“白鹿”相关的文化实体———“白鹿精魂” ,“白、鹿两家的你争我夺”、“仁义道德”着手构思该文。  相似文献   

2.
《白鹿原》的思想意蕴用简练的话来说,就是正面观照中华文化精神和这种文化所培养的人格,进而探究民族的文化命运和历史命运。白鹿原就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缩影,而在原上闪现的白鹿则是人格的象征,白鹿昭示着人格的精魂与历史的奥秘。在偶然中透露出历史的必然,历史的演进是不以偶然为前提的,它有着自身的轨迹。在这条轨迹上行走的人和发生的事都刻下了深深的记忆。  相似文献   

3.
白鹿传说在陕西关中世代相传,民众赋予白鹿形象以吉祥美好的意义。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形象不仅寄寓着当地民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且已经演化为“白鹿精魂”,在世世代代关中人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一种民族道义和化精神的象征。白鹿作为《白鹿原》中一个重要的意象,不仅有着丰富的化意蕴,而且在结构方面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文言文(包括文言文中"文"和"诗词")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写成的文章。文言文记载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辉煌,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民族精魂的载体。选入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思想性强、词句优美、写作技巧高、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精魂的经典之作。故研讨文言文教学,对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熏陶思想、提高语文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文言文  相似文献   

5.
小城文学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李杭育80年代的几个短篇,对"葛川江"上的一群朴野、粗拙的精魂,表现出了无限的神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民族精魂与民族气质的正面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传统文化的演变与世纪新文化的创建过程,成为新时期文学中小城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白鹿作为一个被赋予了美和善的终极意义的象征意象和中心意象。支配着整篇小说的布局谋篇。因而对白鹿的象征意义的探索就成为学批评的重要内容。笔主要从白鹿在小说中的四大象征意义:与白鹿——太阳神有关的人、与“白鹿”相关的化实体——“白鹿精魂”,“白、鹿两家的你争我夺”、“仁义道德”着手构思该。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于黄土坡塬上的精神哲学-“白鹿精魂”-及其理想人格范型的解读,从一个侧面论述了回归传统是《白鹿原》的文化本性。文章指出,《白鹿原》并没有提供富有现代人文价值的文化观念,并没有最大可能地开掘人物灵魂的深度,它的成功在于以貌似丰厚沉静的鲁钝品性回应了九十年代文化民族主义的主潮。回归传统既成就了它,也埋葬了它。从这一角度言,《白鹿原》无疑是一部资质平庸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作品《失落的山村》围绕"失落"现象构建的基本意象由人与祖先、人与土地、人与家园以及人与精神世界的分离构成,而此种建立在发展代价上的"分离"又直接关涉到乡民的生存权利、文化空间和生活处境。记录了留守山村的侯军礼和最早出去打工的刘国平的生活状态。仅靠片花,《失落的山村》就入选了"促进上海电影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理由是:该片反映中国传统文化,表现民族精神,以"变迁"为核心,记录了原生态农村人的四季生活,围绕"失落"的现象,表现当下农民的生存方式和命运变化,展示了独具晋北地方韵味的农村文化和即将消失的传统农耕文化,呈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土地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站在文化反思立场上,对现代化给哈萨克民族造成的历史灾难提出冷峻批评,直面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坚持对哈萨克民族文化精魂的真诚守护,在文化融合的广阔视野中,对哈萨克民族文化认同进行重新书写,体现了哈依霞·塔巴热克既具有现代观念,又不乏民族自觉意识的思想个性和艺术风采,应当能给当前的民族文学以启迪。  相似文献   

10.
德宏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既要立足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弘扬,又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使民族文化的内含得到提质和升华,体现来自于民族传统文化又要高于民族传统文化,通过民族节日等途径,有效实施"孔雀文化"建设工程,促进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与灵魂,萌芽于中华原始文化。那些被后来思想家或理论家所阐释或提倡的自强不息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发明创造精神,厚生爱民意识,伦理道德意识,注重血缘亲情、讲究家庭伦理,敬畏生命与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品格,以及和谐礼让、尚中精神等,已经孕育在原始神话传说、原始宗教和原始礼乐等中华原始文化之中。中华原始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和奋斗目标.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集中体现,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布朗族传统伦理和谐精神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大力弘扬布朗族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挖掘和研究布朗族传统文化中传统伦理和谐精神,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维护边疆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辜鸿铭是清末驰名中外的文化怪杰,也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结合体.他的思想虽然有很多不正确的地方,但是他思想中所闪耀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对于我们当今社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学习他的思想有助于我们坚持正确的爱国主义,抵制狭隘民族主义;树立真正的民族自信心,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树立真正的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武术的思想理论、方法在数千年的流传中,经历了历史的选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从传统武术中,可以领略到儒家的"和谐"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道家的辩证法思想和自强不息的民族之魂。高校武术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导入,使武术成为一种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最好的载体。  相似文献   

15.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汝珍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人文精神失落,原有的纲常秩序大乱.<镜花缘>的创作宗旨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仁智追求.这种追求是对作者所生活的封建末世道德沦丧、世风浇薄的丑恶现实的有力的针砭和反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和”、“合”、“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基本道德规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7.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有重要作用,加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大学精神、实践活动、制度文化建设和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8.
The course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view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s and philosophy of religion, culture, ethics,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terature and art, etc.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general education of the course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new culture, display the cultural ideal of education, cast healthy personality of moral and intelligent unity, build harmonious social environment of great beauty, confidence and strength of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promote the universal and core value and idea  相似文献   

19.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优秀的、各具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创造,它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民族传统体育和我国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紧密相关,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在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构建新型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沧州是驰名中外的武术之乡,是多个拳种的发源地,沧州传统武术具有独特的魅力;沧州在弘扬武术文化、向国内外推广中华武术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学校教育是武术传承的重要途径,然而近些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沧州传统武术在校园中开展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为深入了解沧州传统武术在中小学校开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方法展开调查研究,广泛地征求武术教学工作开展的意见、努力拓宽利用武术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