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林桓 《大观周刊》2011,(21):119-120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自谓“以禅喻诗,莫此亲切”,以此在唐宋以来“以禅喻诗”的诗歌理论上进行了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并形成了自己的诗学观念。后人对其“以禅喻诗”之旨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前人对诗、禅、人、乃至时代的因缘关系的忽视,今作解读,以期正确把握严羽诗禅说之正义。  相似文献   

2.
唐宋“以禅入诗”、“以禅喻诗”之风蔚为大观,且几乎波及绘画、音乐、雕塑等所有艺术门类,在中国诗歌史、文学史、艺术史产生了深远而深刻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禅宗对中国诗学、文学、艺术的影响不亚于其宗教价值,探究禅与唐宋诗学之间的因缘也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学术意义。近些年来,论及这方面的专著和文章为数不少,然而,张晶先生的新作《禅与唐宋诗学》,却为  相似文献   

3.
禅诗是一种高品位的哲理诗。它既具备诗歌的美学特征,有诗趣美,又包蕴禅宗的哲理内含,有禅趣美。唐宋以后,佛教中衰,禅诗不现于世久矣。散存于卷帙浩繁的佛学典籍之中的禅诗,虽有逾万之数,但如断线之珠,尘封泥垢,幽光难显,鲜为人知。台湾学者杜松柏先生潜心内典,遍览禅籍,于禅诗情有独钟,不忍心这些禅苑花锦彩散色凋,集得禅门开悟诗二百首,用慧心妙笔,详加析论。禅诗高境,复现于兹。一册在手,犹如睹古锦一段,五彩逼目,诚研习禅学诗学之大助也。 全书分为四十一章,每章都是一篇或长或短的论文,围绕一个专题,先介绍禅宗人物,禅门公案以及其他背景材料,再引出一首或一组与之有关的禅诗予以解说,以帮助一般读者理解和欣赏禅诗。论文涉及禅宗的特征、禅宗的五宗二派的大师级人物、三十多则著名公案以及禅与诗词的关系等方面,合而观之,严然是一部自成一体的禅宗史。 禅诗常以比兴为体,曲喻多方,举凡山川风物、花鸟虫鱼、世情百态均无不可纳之入诗。这与禅宗悟道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禅师讲究绕路说禅,最忌一语道破,所谓“言语道断”是也。初入禅门的僧众,往往不谙此理,动辄刨根问底,想弄明白什么是佛,结果总是碰壁。禅师不是以拳脚相赠,便是答非所问,什么  相似文献   

4.
从逻辑上说,以诗明禅和以禅喻诗,是相互并行不悖的——前者是为了禅而借用诗的形式,后者是为了诗而引申禅的思想。正是这样两个方面,构成了禅与诗学的双向运动。所以,皎然所以要作《诗式》的意义,就需要我们的追问了。 皎然为什么要写《诗式》?或者说,他说《诗式》的动机是什么?唐释福琳《唐湖州杼山皎然传》记御史中丞李洪移官湖州: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禅宗茶道悟的是“中国禅”,突出直觉智慧,落脚到肯定生命(道)和肯定人生(儒),释、道、儒统一于茶道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日本茶道流派虽多。本质上仍属禅宗茶道,但悟的是“日本禅”.其思想特征是追求空寂、轻生喜天、以死为关和“物之哀”等。仅就“禅”而言.中国禅传入日本已经形成了日本禅.日本禅比中国禅更地道.就“禅宗茶道”  相似文献   

6.
张宁 《中国传媒科技》2012,(18):238-239
在2011年的第十一届四川电视节上,张以庆导演的《佛山听禅》和孙增田导演的《康有为变》两个片段获得“金熊猫”最佳导演、最佳创意等四项提名.其中,《佛山听禅》以诗意的感受阐述了佛山这座城市,使人观后产生无穷的美感体验.本文借助广播电视新闻学的相关理论,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以《佛山听禅》15分钟版本为样本,剖析其审美意义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临时抱佛脚”是民间流行的一句俗谚,流传已久。明代张谊对此俗谚的来源做过解释,他在《宦游纪闻·抱佛免罪》中说:“云南之南一番国,其俗尚释教。人有犯罪应诛者,其国主捕之。其人恐,急奔往某寺中抱佛脚,知悔过,愿削发为憎,不敢蹈前非。主许之,竟贳其罪,遂髡发环耳,披禅衣,守禅教。故其国人为僧者多。常有人入中国,皆自称番僧,而莫知其故。俗谚云:‘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盖本诸此。”张谊认为这一俗谚起源于“云南之南一番国”,不可信。其实,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抱佛脚”的说法,如盂郊《读经》诗:“垂老抱佛脚…  相似文献   

8.
1991年12月——在全国出版社进行整顿才一年以后,中国旅游出版社竟然又推出了一部以宣扬腐朽的封建意识和以利己主义为基调的《一日一禅》。书的封面、扉页、版权页上明晃晃地印着:“《白话一日一禅》[明]洪应明”。“编者的话”中则说:“从古为今用的目的出发,将古典文言译成白话。”很明显,既然是“文言译  相似文献   

9.
以装帧精美、内容浩繁、立论新颖、文笔生动为其特色的“禅的世界丛书”(第一批书目是《禅与文化》、《禅与艺术》和《禅与西方世界》),于1988年出版后,立即得到国内出版界、书评界、新闻界及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文艺报》、《文汇读书周报》、《书林》、《博览群书》、《黑  相似文献   

10.
历代诗家对“白俗”一词褒贬不一。本文试从白居易的思想方面分析与“白俗”之联系。白居易的思想集儒、道、释三家为一体 ,他又是一个以“中人”、世俗人自居的中唐士人的典型 ,其诗歌语言通俗易懂 ,题材丰富 ,擅长描绘人类普通的“七情六欲”。白居易的“俗”是与古代文人的“雅”相对应的接近普通人生活的“俗”。也正是“白俗”才使白居易的诗令人喜爱 ,流传甚广甚远  相似文献   

11.
艺术与“静”之美静之美是与淡泊的人生哲学联系在一起的。要领悟到静之美,不但需要艺术素养,尤其须具备恬淡宁静的胸襟、操守。徐复观先生曾说:“静”的艺术作用,是把人所浮扬起来的感情使其沉静、安静下去,这才能感发人之善心。但静的艺术性,也只有在人生修养中,得出人欲去而天理天机活泼的时候,才能得以领受。(《中国艺术精神》)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发  相似文献   

12.
(1)陆放翁诗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倘把“诗”字换成“文学”二字亦无不可,这实在要算放翁最精辟的文学见解了。“诗外”是什么?是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只有生活,才是文学创作的真正源泉。因此,一切欲在创作上获得丰收的人,首先要做一名生活积累的富翁。(2)盛唐诗人崔颢是以《黄鹤楼》一诗名世的,那“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空灵,那“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气势以及“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凝重,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了。但崔颢的诗风并非一开始就如此雄浑空阔的。他早年受生活阅…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人杨巨源诗云:“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诗家”所以钟情“新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懂得“上林花似锦”,来自“绿柳才黄半未匀”。 人才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作为一个编辑,应该具有“诗家”的眼力和胸襟,当好“育花人”,给“绿柳才黄半未匀”的作者以更多的栽培和支持,而不应坐望等人才“花似锦”时,才去当一个“看花人”。 鲁迅便是这样的“育花人”。他每编一种刊物,即留心发现投稿者中间可选之才,奖掖备至,稍可录用无不从宽。鲁迅编过《未名丛刊》,别说译刊的译者无…  相似文献   

14.
游子吟     
林黛玉教人怎样读诗时说:古人的诗,只要读李白、杜甫、王维三人的就差不多了,因为这三人的诗代表了中国三种主要文化旨趣:李白的诗代表了道家思想,所以人们称他为“诗仙”; 杜甫的诗代表了儒家思想,所以人们称他为“诗圣”;王维的诗代表了释家特别是禅宗的思想,所以人们称他为“诗佛”。此话是说到了点子上的经验之谈。不过,现代人尽管喜欢林妹妹,可读起诗来,又似乎并没有按照林妹妹的指示去做。几年前,香港某文化机构搞过一次别开生面的选举活动,即让公众用投票的形式选举当代人最喜欢的唐诗,结果得票最多的既不是李白的诗,也不是杜甫、王维的诗,而是孟郊的那首《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一结果出人意料,也令人思索。有专家撰文分析,认为《游子吟》折桂,以映了香港人身在海外心系大陆的情结。这种评论当然正确,但往深处想,事情恐怕还要复杂些。  相似文献   

15.
北宋后期是文人画理论的成熟时期,此时的文人画家关注着如何以文人的思致跨越传统绘画思维的障碍,获得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李公麟的《龙眠山庄图》是北宋文人山水画领域里比较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品,本文即以此图作为个案来管窥文人画家以诗入画、以禅入画的绘画思致。《龙眠山庄图》描绘了一群文人居士在龙眠山中结社、禅修的生活,但本质上是一幅文人禅观山水画。画家移步换景,借用图像象征的方法暗示、指引着观画者观想以八功德水池为中心的西方净土世界,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此外,李公麟《龙眠山庄图》的画意和禅定观想次第离不开苏辙《题李公麟山庄图并叙》的阐释,李、苏二人的画与诗是一体的。  相似文献   

16.
在他那里,人和诗,根本不能随意分离、割裂开来,他说过,“我与我的诗相依为命”,“同体共生”。人如其诗,诗如其人,对于牛汉来讲,再也恰如其分不过了。  相似文献   

17.
范军 《出版科学》2001,(4):32-34
就一首诗、一篇章来说,标题是其旗帜或眼睛。它揭示主题,展示中心思想或内在意蕴。好的标题,能引导读抓住章主旨,产生阅读兴趣,进而一览全。中国古代学艺术家一向很重视诗标题。清代郑板桥曾说:“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唐代名诗人贾岛作了更为直接,也更为生动形象的阐发:“题,诗家之主也;目,名目也。如人之眼目,眼目俱明,则全其人中之相,足可坐窥万象。”题目之于诗,犹如人的眼睛。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子”,通过题目这一诗的“眼睛”,读是可以洞悉“灵魂”、“坐窥万象”的。  相似文献   

18.
宋代僧人学诗者颇多,可是传世僧人诗集却并不多见。清代初年吕留良等人编刻《宋诗抄》,只选录道潜《参寥集》和惠洪《石门文字样》两种,并叙述说惠洪诗雄健振路,为宋俗之冠。道潜和惠洪都是北宋末人,在宋代诗增当中行年已晚。其实远在北宋初年,别有希昼。保退、文兆、行肇。简长、维民、宁昭、怀占、惠崇九位借人,不仅以能诗而闻名于当时,而且及至南宋末年,周精仍盛称他们构诗作“为是宋三百年诗俗之冠”。宋人刊行九僧合集,即以“九增诗”为名。只是《九僧诗》流布不广,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早已为寻觅不到此书而叹息。幸而六…  相似文献   

19.
张继合 《档案天地》2010,(2):60-62,49
石家庄是个不起眼儿的地方。林清玄却慕名而来。或许.他在海峡对岸.早就熟悉大名鼎鼎的“临济祖庭(正定)”和“赵州禅(赵县)”。晚春时节,花木扶疏,艳阳懒照。在石家庄城里的“三字禅茶社”.我有缘和这位台湾的著名作家促膝而谈。  相似文献   

20.
感受绀弩     
人文社历史上,有没有这个一身傲骨、率性而为、落拓不羁、具有生气淋漓的才情的绀弩,恐怕是不大一样的吧。绀弩以他的诗和文,更以他的“人”,参与了人文社的传统和“社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