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外文艺史上出现过多种创作方法,主要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虽是一篇浪漫主义作品,但从《孔乙己》以后的《呐喊》《徬徨》中的全部作品,都是现实主义的。鲁迅在文学创作实践中,总的来说是从现实主义开始的。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要求“真”,所谓“真”,就是真实,就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文学艺术如果离开了真实,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失去了艺术魁力。《呐喊》《徬徨》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高度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2.
细节描写在文学创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凡成功的作品,都离不开生动细腻、丰富多彩的细节描写。因为它对于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恩格斯把细节的真实性看作是现实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茅盾在谈到人物形象塑造时也曾说:“善于描写典型的伟大作家,不但用大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而且不放松任何细节描写。”(《鼓吹集·关于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评论界对茅盾的处女作《蚀》的评价褒贬不一,出现尖锐的分歧,分歧的焦点,不在于作品的形式,而在于作品的内容,即在于作品的题材选择、思想倾向和艺术真实性的认识与评价上。本文试就这几方面予以剖析,进而正确评价《蚀》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在各国艺术领域中,几乎都是嫣紫千红、芬芳馥郁的百花园。现实人生的需要制约着艺术的创造,鉴古而知今,这可能是历史小说生机蓬勃的主要根由所在。司各脱的各历史小说曾轰动过欧洲。马克思沉疴染身时,除了瓦尔特·司各脱的作品之外停止了一切阅读。我国取材史事的文学作品,渊源更为久远,内容和形式更为丰富多样。东西方也都有许多关于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理论总结。拉辛写道:“历史事件只要象一个布局很好的故事,能够和诗人意图连系在一起就行了,用不着再照顾历史的真实。”①。这一论述,也可看作西方大多数历史题材作品艺术创造特征的一个方面的概括。在东邻日本的近代文学中,历史小说的创作可追溯到被认为是  相似文献   

5.
<正> 找不出另一部文学作品,象《红楼梦》一样,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如此重大和深远的影响。也找不出另一部文学作品,象《红楼梦》一样,引来了这么多人的研究和探讨。远的且不说,在中国现代红学史上,有一个颇为有趣而耐人寻味的现象,那就是,不少在创作上很有成就的小说家,都对《红楼梦》稔熟于心,深入研究。他们不仅从《红楼梦》中获得小说创作的有益借鉴,而且凭借着对《红楼梦》的熟悉和热爱,对小说艺术规律的把握和精通,写下了关于《红楼梦》小说艺术的真知灼见,精语妙论。现代文学巨匠茅盾,便是这些作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对《红楼梦》是反复认真地研读过的。据茅盾的一位友人记载,茅盾熟读《红楼梦》到能够背诵的地步。当年,  相似文献   

6.
关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一直是学者讨论的问题,在翻译中关键的是怎样才能做到将原作者的写作艺术手法表现出来。按照翻译的理论知识来看,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秉承原作品的内容以及风格艺术,在做到真实保留的情况下,要达到作者对于作品的客观诠释,当然也要实现文章风格的艺术美。但是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者来说,翻译的经验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要求上,翻译家还总结出了一点,即要实现翻译的语言达到作品本身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7.
电影如何反映历史,如何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历史,这是一个无论在史学界还是电影界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作为电影的一种,自传性电影的创作者融入适当的主观认知于作品中,这对于影片表现历史的真实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本文以电影《茉莉人生》为例,阐释自传性电影作为一种电影艺术与历史真实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中西文学作品中,对于复仇情节的描写不可计数。法国作为传统的西方国家,继承与发展了古希腊的文化传统。19世纪中叶,法国作家大仲马的代表作《基督山伯爵》则将复仇的故事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200余年后,一代武侠大师金庸先生亦留下了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连城诀》。这两部作品是中西通俗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从这两部小说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在中西文学作品中对于"复仇"这个主题,所展开的文本叙述与思想观点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歇后语的产生和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十年代初,我国文学界和语言学界曾就歇后语是文学语言还是语言游戏的问题展开过一次争论。作为争论一方的茅盾同志写了一篇《关于“歇后语”》的文章申述自己的观点。他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提出:“我很希望有人对歇后语的发生和衍变,作一番历史的研究——既然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茅盾同志提出的这个课题至今还没有看到有  相似文献   

10.
《汉宫秋》作为历史故事的演义性杂剧,自有其艺术虚构的必要性,而其最大虚构即在于塑造了害国、害君、害民、害昭君的民族败类毛延寿这个人物形象。 实际上,汉代原本无毛延寿其人,但又历来不乏类似毛延寿式的民族败类。于是,马致远采用了民间传说中毛延寿画图舞弊的故事情节,以揉合于《汉宫秋》杂剧的艺术创作之中,并将其画工身份改变为“中大夫”;还虚构其向匈奴王献“美女图”而叛国投敌的情节,以充实其作为奸吏、叛徒这类反派角色的艺术形象。这种创作手法正合乎茅盾先生《关于历史和历史剧》一文中所析的“假人假事”这一类:即“两者都是想象出来的”,而其前提条件是“不损害作品的历史真实性。换言之,假人假事固然应当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所可能产生的人和事”。  相似文献   

11.
从《蚀》三部曲到《子夜》,茅盾可以说是一个出色的创作者。正因为如此,人们会太过关注他的文学作品往往忽略他文学批评家的身份。茅盾的文学批评具有巨大的社会反响,他的文学批评在新文学初期和左翼时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将以《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为中心,从几个方面分析茅盾的批评特色,即内容分析、题材分析、阶级分析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荆浩是中国五代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和理论教育家,是与关仝、董源、巨然等人齐名的继唐朝以后最为出色的“四大家”之一。荆浩的《笔法记》是他在教育生徒和毕生创作中所作的手记。《笔法记》中围绕着“创真”这一核心命题展开了一系列有关论述。如:作品真实论、创景真实论及笔真表现论等,对现代艺术教育与创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荆浩认为,绘画应有其自身的艺术规律和创作要求,它需要发挥创作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创造出具有真实性内涵的艺术作品。 一、似与真 荆浩在《笔法记》中论述的一个核心问题,即绘画的真  相似文献   

13.
学是美的艺术。也是“真”的艺术。这里所谓的“真”是指学应当追求艺术的真实性。在当下的语教学中。关于学作品艺术真实性已成为师生无法再回避的话题。例如关于《木兰诗》中木兰从军十年仍未暴露女性身份,许多学生认为这样的情节实在夸张过头。并以此怀疑作品的艺术价值。这类问题让很多教师左右为难.我们究竟如何面对语教学中出现的这类问题呢?通过《狼》一课的教学,我对学作品艺术真实性问题有了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电影艺术》八一年第一期发表了叶楠针对电影《巴山夜雨》引起的争论所写的《杂感》,作者对一些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有人说,剧本不符合生活真实,是虚假的。作者指出,近来对文学作品的指责,莫过于“生活是这样子吗?”这已成为某些人的法宝了,是口头禅。我说,生活不是这个样子!在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一个作品和生活完全逼真,没有艺术赋于的思想、感情、神韵,它是失败的作品。其实,这样指责的人,多半并不是谈真实性问题,而是对某些作品的调子,感到不是惯常那样,看作是异端,而又有难言之隐,只好说“生活  相似文献   

15.
<正>《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贴近生活,关注生活,考场作文要求我们抒真情,但为什么学生贴近了生活,关注了生活,写出的记叙文很多却是千人一面、乏味无比、泛泛而谈的流水账呢?这里涉及到一个"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问题。生活的真实并不完全等同于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可以虚构。"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  相似文献   

16.
文坛巨匠茅盾同志与世长辞了。他生前留下的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除了蜚声中外的《子夜》、《蚀》、《霜叶红似二月花》、《春蚕》、《林家铺子》及《清明前后》等小说与剧本外,还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文艺论著、翻译作品等。这些都己成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珍贵财富了。如果说茅盾的小说是反映时代风貌的历史画卷,那么他的散文就是直接描摹当时风物人情的社会素描。“一个场面,一段经历,一些人物,他用速写的方式将它们描画下来”,“一个观点,一段见闻,一些想法,他用随笔的方式将它们记述下来”,茅盾同志写了大量的散文速写。最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散文速写集》(分上下两册),全书共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历史事实和艺术创造的问题在分析《长恨歌》中李杨形象时,让历史人物李隆基和杨贵妃,来代替文学作品《长恨歌》中的李杨艺术形象,确属不妥。把历史与艺术完全等同起来,等于抹杀了艺术本身的特性。分析艺术人物形象时,应该完全从作品本身提供的艺术人物形象和故事出发,实事求是地作细致具体的分析。作为文学艺术中所描绘的具体可  相似文献   

18.
提起“恋爱与革命”,很容易使人想起大革命后曾流行的“革命浪漫谛克”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被人们用“革命 恋爱”的公式予以概括。包括《幻灭》在内的《蚀》三部曲,虽然比这批革命文学作品出现要早些,而且也曾遭到过革命文学阵营的讨伐。但在表现主题的艺术切入角度上,在人物的生活经历选择上,却又与这类革命文学作品呈现着相似之处,不同的是茅盾小说的艺术生命力更长久些。在以前对它们分别研究中,确实不把其归入一类,因此也就难免存在局限。本文拟把它们联系起来考察,以便从文学史的发展上来研究这一文学现象。限于篇幅,仅选茅盾的《蚀》的第一部《幻灭》,从这里入手进行一些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9.
如果再想了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中国社会的基本风貌和一般知识青年的思想历程,读一读茅盾的总题为《蚀》的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是有好处的,它不仅能给你丰富的艺术享受,同时也能使你获得相当的历史知识。“因它为当代历史文献,有其历史、政治及社会上的意义”,它真实而及时地记录了时代风云。这是本文想要重新进行探讨的。茅盾是一个有深厚文艺理论修养和明确的创作目的的作家。他对于现实主义的强烈追求,对于文艺的社会功能的深刻理解,使他十分重视小说的时代。他认为“连时代空气都表现不出的作品,即使写得很美丽,只不过成为资产阶级文艺的玩意儿。”他把文学作品是否具有时代性,作为文学批评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经批评过一些以现代  相似文献   

20.
在伟大的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先生卓绝的讽刺文学作品中,《故事新编》所收8篇小说曾以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完美统一、风格的新颖和形式的特别,引起过广泛的注意和争论。它,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占了如此重要的地位,以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不能不特意把它列为专节来讲述。近几年,出版了多种《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笔者阅后,觉得有些教材似乎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即对《故事新编》里后面几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概括得略嫌简单,人物分析也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