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消息树     
《辅导员》2004,(10)
寻宝行动有新招祝增华“伟大的长城,是让我们感到自豪的理由……”“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发出的感慨是中华民族的声音“我国奥运健儿夺取金牌时,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是全国人民的骄傲……”  相似文献   

2.
《万里长城》教案设计哈尔滨市兆麟小学李杰教学设想本课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教材。长城修建的历史,长城的起止点、长度、重要关口及历史作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使学生懂得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长城是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近代民族复兴思想,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振兴中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写入宪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的内涵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的内涵日趋丰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表与路线图逐渐清晰,实现路径和方式日益明确,逐步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核心概念。从概念史视角探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内涵的历史演进,对于分析和研究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思想的发展脉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长城文化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人文精神意蕴,是维系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勤劳勇敢的精神体现。长城印证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实践,见证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世纪辉煌,是与革命文化一脉相承的先进文化。新时代,有必要充分研究长城文化的育人功能,进一步审视长城文化的内涵、要素、价值和底蕴,深入挖掘长城文化资源,坚持长城文化学理性和思想性相统一,推动长城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嘉峪关时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挖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挖掘长城文化的育人功能、让长城文化引领中小学...  相似文献   

6.
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军事工程。经过两千多年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其作为战争防御工具的实用性功能已经消退,而它的审美特性却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积淀、增长。因此,今天的长城,其历史文物的性质虽未改变,但从审美的角度看,完全可以被视作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审美理想的象征。中国传统宇宙观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阴阳两极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体现为优美和壮美。长城的美,属于阳刚之美,即壮美。长城的这种阳刚之美,或称为壮美、崇高美,来源于它外部的巨大的体积所形成的磅礴气势。长城,以它的奇伟、…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黄河和长城.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源泉和沃土。广大语文教师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要让孩子认识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的素养,让青少年逐步成为撑起...  相似文献   

8.
长城,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长城诗词,在我国文学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9.
一、创设情境,提炼研读专题1.大屏幕展示八达岭长城背景图,同时播放《霍元甲》主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2.同学们,看到这气势磅礴的长城,听着铿锵有力的歌声,有何感受?3.大屏幕长城背景图上依次出示三句话:①“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②“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③“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师:不要以为这是三位普通游客对长城的赞叹,你万万想不到这些发自肺腑的赞誉之词分别出自美国总统尼克松,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以色列总理拉宾之口。听了这些了不起的国…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课题,堪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其核心要义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界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内涵,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二是指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路径,即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三是明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即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四是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从大历史观揭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并从战略上全面部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目标。  相似文献   

11.
×××同学问:“《沁园春·雪》这首词的上阕写‘北国风光’时,为什么要选用长城、大河(黄河)这两个形象?”首先,从地域看。长城、黄河是“北国”最典范的景观,长城内外、大河(黄河)上下,几乎覆盖了整个“北国”。作者要表现“北国风光”,长城、黄河当然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了。其次,联系写作背景看。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很快东北全部、华北大部沦陷,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从此,红军肩负起了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创作这首词时,正在率红军渡黄河东征途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写“长城、黄河”,内蕴着“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意思,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斗志,鼓舞全国人民奋起保卫祖国大好河山。  相似文献   

12.
朱允 《甘肃高师学报》2007,12(1):125-127
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它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非凡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昭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长城是中华文明的一种象征,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3.
长城是历代王朝为抵御外敌入侵而修建的军事建筑。它像一条巨龙一样雄踞在我国北方,既是我国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提到长城,我们常常形容它是"万里长城"。那么,长城到底有多长呢,它真的有一万里长吗?这就要从长城的历史说起了。  相似文献   

14.
《长城》(六年制第十二册1课)是一篇写景状物的看图学文。本课共有两幅彩图,一幅是长城的远景,另一幅是长城的近景。对照图中景物,课文描述了长城的“长”和长城的“高大坚固”,从而说明雄伟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一、观察《长城》是一篇看图学文,首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观察,弄清图中的景物: 1.作者站在什么地方按什么顺序观看长城?  相似文献   

15.
抗战歌曲的特点及其给我们的的启示陈泓茹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伟大战争,中国人民团结奋战,万众一心,“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赢得了这场正义之战的伟大胜利,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翻身解放。作为整个革命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抗战歌...  相似文献   

16.
长城之旅     
常听说:“一叶知春”、“一斑而知全豹”,直到登上长城,我才有切身体会,从长城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去年暑假,我和妈妈千里迢迢来到北京,慕名前往举世无双、闻名天下的长城。一览它那雄伟挺拔、气势恢宏的威武身姿。  相似文献   

17.
[小引]多少年来,长城那蜿蜒起伏于崇山峻岭的雄姿,深深地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人们渐渐形成了思维定势——长城历史悠久,饱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闪耀着抵御入侵者的光辉,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着伟大、光荣与骄傲。这种思维定势代代相传,延续了许多年。可是,真是这样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思想的解放,人们开始对传统进行反思,对事物的认识也从一元走向多元。下面关于“长城”的两篇文章,勇敢地说出了不同的声音,富有创见,振聋发聩。[针刺文一]恐惧的纪念碑徐无鬼长城是恐惧的纪念碑;埃及的金字塔是怕死的纪念碑。它们证明的是…  相似文献   

18.
民族复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将它充分融入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的教育内容,《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新教材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将“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单独成目。围绕“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重难点问题之价值支撑、精神内核、精神保障等问题展开探析,有助于我们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的教育教学,能更好地为高校思政课建设凝心聚力。  相似文献   

19.
《神州学人》2003,(6):18-21
神州今春,SARS肆虐,中华民族遭遇到了突如其来的意外灾难。长城南北,大河上下,避“典”谈“典”成风,抗“典”战“典”成潮。从来,每当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事件发生时,我们也都能听到海外中华学子发出的、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患难的呼声。教育部国际司专为国外华人留学人员防治SARS,开设了直通信箱:fightsars@chinaicd.com,并全力筹备全球华人科技专家抗击SARS网上专业论坛。消息传出,驻外教育处(组)、海外学人纷纷参与。有人说,任何一个民族,只有历经磨难才玉成其伟大,战胜挑战和危机的民族才是伟大的民族。  相似文献   

20.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价值标准与最终价值依据.“两个大局”之间是怎样的逻辑关系以及如何统筹“两个大局”等基本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对此,有三个方面值得深入探寻:一是在置身变局中谋划全局是统筹“两个大局”的动力支撑;二是在立足全局中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