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近年来,在社会泛娱乐化背景下,娱乐充斥于各个领域,本来是严肃事情的教育也不能幸免。本文论述了高职院校教育过度娱乐化的现象,并深入分析了教育过度娱乐化产生的原因,并探讨了过度娱乐化教育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论儿童性别角色教育中的双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我们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中,常常出现性别角色概念过度延伸的状况,即性别刻板化。但是,研究表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不会从性别刻板化中获益,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双性化人格教育,并建议从家庭、学校等方面来促使儿童形成双性化的人格。  相似文献   

3.
个体的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处于预期社会化阶段小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是否适切,影响到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将来能否成为符合社会标准的社会人。然而当前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过度社会化"现象令人担忧。其主要表现为知识掌握的过度化、思维方式的去儿童化、语言表达的成人化、交往方式的功利化以及消费取向上的明星化。防止小学生过度社会化应弘扬社会正气,改善社会大环境;凸显人文关怀,改善学校小环境;提升家长素养,优化家庭微环境;推广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小学生信息辨别力。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我们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中,常常出现性别角色概念过度延伸的状况,即性别刻板化。但是,研究表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不会从性别刻板化中获益。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双性化人格教育,并建议从家庭、学校等方面来促使儿童形成双性化的人格。  相似文献   

5.
大量课外培训和学习形成的青少年"过度教育"现象,在我国大中城市广泛存在。本文通过对"过度教育"现象的表现和危害进行分析,运用经济学中"幸福方程式"的作用机理,阐释了"过度教育"现象的内部归因,指出了解决"过度教育"现象、提高家庭幸福感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社会化程度过高利弊并存,从促进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则弊大于利。大学生过度社会化的表现,一是个人消费潮流化;二是人际关系世故化;三是思想观念功利化;四是价值取向从众化。导致大学生过度社会化,不仅有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家庭、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防止这种现象产生,主要应从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社会化的个体意义及社会功能,营造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调整考核评价方式和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社会化程度过高利弊并存,从促进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则弊大于利。大学生过度社会化的表现,一是个人消费潮流化;二是人际关系世故化;三是思想观念功利化;四是价值取向从众化。导致大学生过度社会化,不仅有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家庭、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防止这种现象产生,主要应从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社会化的个体意义及社会功能,营造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调整考核评价方式和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家庭教育焦虑已在我国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与课外补习投入存在一定关联,也是当前"双减"政策出台的重要原因之一.罗洛·梅把家庭教育焦虑分为正常焦虑和过度焦虑.本文围绕"家庭教育焦虑是否会增加课外补习投入"这一核心问题,通过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两种家庭教育焦虑对课外补习投入均有正向影响,其中正常焦虑型家庭注重子女"学科类"和"艺体类"双重补习,而过度焦虑型家庭只注重"学科类"补习;(2)经济、文化资本高的家庭更易有正常焦虑,经济、文化资本低的家庭更可能过度焦虑;(3)经济、文化资本高的家庭可通过课外补习投入转化教育过度焦虑,经济、文化资本低的家庭则由于资本的有限性使其陷入过度焦虑的恶性循环;(4)过度焦虑型家庭的教育常会逾越父母爱子的边界.基于以上结论以及对"中国特征"的分析提出完善政府作为外部治理主体的政策引导、强化学校作为中介治理主体的质量保障、提高家庭作为内部治理主体的能力建设等建议,旨在促进教育公平,引导过度焦虑型家庭谨守爱的边界.  相似文献   

9.
王莹 《考试周刊》2013,(35):150-150
小学思想品德课对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出现了过度教育现象:教学形式过度包装化,教学内容过度生活化,教学评价过度赏识化。这种现象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60年代开始,希腊的高等教育规模得到了空前发展,使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迅速提高,但由于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和私营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限,劳动力的教育收益率逐年下降,出现了明显的过度教育现象。本主要从过度教育与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的关系、过度教育与学科专业的关系和过度教育在国有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差别等方面论述了希腊过度教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规训作为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对学校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没。但在"科学性"、"规范性"的教育发展潮流下,规训的过度化表现尤为明显,师生之间在规训教育下的矛盾冲突也表现得更为激烈。因此,必须正确认识规训化过度导致的师生冲突的成因和表现,并为化解和减少冲突找到合适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如今中国人家庭的物质财富随之提高,在物质生活提高的时候,很多家庭,也是大部分家庭共同提倡的,那就是提高精神追求,而教育首当其冲.于是,当今的学生,尤其是处于初中这一个重要过度阶段的学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高校学生社团过度社会化对于学生社团的成长与发展都存在不利影响。高校学生社团过度社会化体现在学生社团本身和社团成员两个方面。导致学生社团过度社会化的原因存在于社会、教育、家庭、学生自身等多个方面。从加强教育、强化管理、加大投入、深化改革、繁荣文化等方面入手,可以有效防止学生社团过度社会化,保证高校学生社团的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14.
美国家庭学校教育可以追溯至殖民地时期的家庭施教活动,现代家庭学校教育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家庭学校运动",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原因多样化、规模扩大化、实践丰富化、管理规范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学业竞争本身是个中性词且在正确引导下具有积极作用,但若是超出了合理的限度,便会导致学生价值取向扭曲、全面发展受限、集体合作意识淡薄、家庭伦理关系淡漠。以文化资本理论审视过度学业竞争的产生原因,可知文化资本具有能动性,代际传递中非理性的家庭期待以及文化再生产过程中教育场域的文化专断促使学生为实现阶层晋升开展过度竞争。只有延展文化资本的维度,拓宽文化资本的传递渠道,发挥家庭期待的正向功能,营造良好家庭教育氛围,同时发挥学校教育的中介作用,挖掘多样化的文化资本,才能规范过度学业竞争。  相似文献   

16.
李晓光  姚远 《教育与经济》2021,(2):78-85,96
过度教育的动态变迁和收入轨迹是教育匹配领域的重要议题,但以往文献很少将二者联合起来进行动态考察.聚焦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使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过度教育在动态变迁中的收入轨迹.研究发现:第一,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过度教育在个体职业生涯中更有可能是一种持续性现象.第二,通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控制以个人能力为代表的、不可观测且不随时间变化的因素之后,发现过度教育者的确比同等教育程度的适度教育者拥有更低的收入水平.第三,不同教育匹配轨迹中的个体收入增长曲线表明,持续适度教育者平均收入最高,持续过度教育者平均收入水平则最低,那些摆脱过度教育的个体会实现收入的迅速增长,而陷入过度教育则收入增长明显减缓甚至出现下降.这些结论有助于理解过度教育的变迁趋势及其收入效应,从教育系统、用人单位以及劳动力市场出发,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与家庭转型过程中,以“80后”为主体的新生代父母在家庭教养实践中逐渐抛弃传统专断权威型亲子互动模式,积极探索形成了“策略型民主”亲子互动模式。在明确的教养目标指引下,父母既保持基础权威,又通过民主沟通方式推动子女“成人成才,争先培优”。亲代教育、父职参与、夫妻协作、家校协作以及市场化的教育服务补充是此种亲子互动模式的实践基础。教育竞争卷入与教养责任的家庭化、对传统教养模式的反思以及家庭情感性面向的增强、数字社会背景下与智能手机“争夺”孩子是此种亲子互动模式成为一种理想教养模式的生成逻辑。在“理想教养模式”背后,教养责任的家庭化、教养的过度精细化与去公共化问题,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8.
在校外培训机构价值凸显的背景下,为满足广大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需求,日本政府采取系列措施推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走上法治化、协同化、自律化与公益化发展路径,使其形成关注法律实施效果、提升协同治理效能、强调教育机会公平等新特征。但近年来随着外部形势不断变化,日本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方面又开始面临新问题,主要包括高额培训费用下家庭不堪重负、过度市场化下校外培训乱象显现、以教育自由化为名消减公共教育支出。这些问题对日本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提出新要求,需要结合新形势从法律、政府、社会与行业等多个层面进行全方位深度治理。  相似文献   

19.
薛惊涛 《考试周刊》2012,(15):61-62
“教学过度”是教育教学的一种普遍现象,指教育者(包含社会、家庭、学校一切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人)对学生施加过度的教育,这种教育超越了青少年身体和心理的实际发展水平,对学生的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同时对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均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幼儿家庭教育与家庭中家长的教育态度、观念有直接影响,需要有效的处理好家庭成员教育方法,避免隔代过度干预,合理运用学校教育配合,从而促使幼儿在成长初期树立良好的个人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教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