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隐私一般是指公民不愿让他人知道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隐私权是指“不受他人干扰的权利或者关于人的私生活不受侵犯或者不得将人的私生活非法公开的权利”。在各国法律制度中,隐私权是未被完全承认的个人权利。《世界人权宣言》中规定,干扰人的隐私、家庭、住宅或通信的行为是侵犯人权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人身权利与人身自由权利是意思接近的两个法律概念。在初二教材《思想政治》(下册 )第九课中指出 :“人身权利是公民的基本的权利”,“人身自由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对于这两个“基本的权利”,同学们往往感到容易混淆。要想弄清楚它们 ,必须把握人身权利与人身自由权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1.内容不同。人身权利是我国宪法规定的有关公民人身方面的几项基本权利的总称。公民的人身权利包括 :人身自由权、肖像权、名誉权、姓名权、隐私权、住宅不受侵犯权、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等内容。公民的这些权利 ,统称为人身权利。公民…  相似文献   

3.
非法侵入住宅罪略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法侵入住宅罪保护的法益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正在居住的住宅,保护的是住户安宁的生活状态,非正在居住的住宅,保护的是居住者对住宅所享有的管理权和是否许可他人进入的自由权。本文并就住宅的界定、非法侵入行为的理解做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依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他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2,能力:初步学会运用公民人身权的法律知识,观察分析社会生活中有关现象和问题,增强识别公民特别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非法侵害公民人身权行为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3,知识:知道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未成年人  相似文献   

5.
非法侵入住宅案件在我国农村社会较为常见,严重影响了公民的住宅安宁。但是,由于广大农民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加之纠纷双方相互较为熟悉,该类案件经常被定性为一般民间纠纷,处理途径以民间调解为主。另外.由于司法机关对非法侵入住宅案件的社会危害性评价较低,加之司法资源的不足,致使该类案件很难进入司法程序。通过刑事调解和民间调解的有机结合.不但使该类案件得到合法的处理,而且有利于纠纷双方以后的相处,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隐私一般是指公民不愿让他人知道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隐私权是指“不受他人干扰的权利或关于人的私生活不受侵犯或不得将人的私生活非法公开的权利”。在各国法律制度中,隐私权是未被完全承认的个人权利。《世界人权宣言》中规定,干扰人的隐私、家庭、住宅或通信的行为是侵犯人权的行为。在我国的法律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隐私权”这几个字,但很多法律法规却涉及隐私权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45条规定:“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6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  相似文献   

7.
2003年,宪法修正案将原宪法第13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两者最人的不同就是其保护范围,前者仅限于生活资料,而后者却将生产资料纳入了保护范围。财产权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宪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合理保障可以有效的激励人们追求和创造财富的热情,  相似文献   

8.
关于精神损害赔偿范围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和司法实践对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的侵犯公民的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四权”属于精神损害赔偿范围,而对侵犯公民“四权”之外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等权利是否属于精神赔偿范围则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就此进行了系列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朱福惠 《红领巾》2004,(3):45-48
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对公民私有财产作出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规定:“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一修改具有重要的法律价值:首先,明确规定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使私有财产权的宪法地位得到确认;扩大了公民私有财产权的范围,从一般生活资料的私有权扩大到生产资料的私有权.其次,明确规定对政府行使权力的限制,即政府只能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的规定并在给予补偿的条件下才能征收和征用私有财产.修正案颁布实施后,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宪法的这一修改有利于保护我国私有财产权,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私有财产权的法律保护体系.然而,宪法的这一规定仅仅从宪法规范上初步肯定了私有财产权的地位,宪法能否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真正起到保护私有财产权的作用,还要从宪法学原理出发,对宪法规范和宪法体制的合理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网络信息传播的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径。与此同时,利用互联网来侵犯他人人格权、隐私权,非法侵入他人的数据库,侵犯网络信息、网络作品的知识产权等现象日益严重。因此,有必要对信息的传播权进行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李爱民金芬在《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撰文称。隐私权是私人生活安宁不受他人非法干扰,私人信息保密不受他人非法收集、刺探和公开的权利。根据相关学者论述,隐私权具体有十项内容:第一,自然人及保有姓名、肖像、住址、住宅电话,身体肌肤形态的秘密;未经本人许可,不得加以刺探、公开和传播;第二,自然人的个人活动,尤其是在住宅内的活动不受监视、监听、窥视、摄影、录像,但依法监视居住者除外;第三,自然人的住宅不受非法侵人、窥视和骚扰;第四,自然人的性生活不受他人干扰、干预、窥视、调查或公开;第五,自然人的储蓄、财产状况不受非法调查或公  相似文献   

12.
《刑法修正案(七)》在刑法第253条增设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两款罪侵犯的客体为公民个人信息的管理秩序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犯罪对象为公民的个人信息.第一款罪主体为特殊主体,第二款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出售、非法提供个人信息或非法获取.前罪的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出售、违规披露、非法利用等;后罪行为方式包括窃取、收买等.两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  相似文献   

13.
高敏 《教育》2006,(23)
案例法律链接①《宪法》第三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③《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六条:“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监护人有权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处理,  相似文献   

14.
公民住宅权是人身自由权的延伸,根据国际规范,对其进行限制除有法律明文规定外,还需遵循正当理由、合理程序和比例原则。在我国,急需以法律形式规范最有可能造成住宅权侵犯的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生活中,公民自己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或者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他人侵犯的情况都可能发生。我们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守法的自觉性,做到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要懂得为什么要维护以及怎样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刑法、民法通则、诉讼法等法律具体规定了公民的各种权利,并规定了保障公民权利实现的各种措施。权利固有的特点是不容非法侵犯,一旦受到非法侵犯,权利人就有权依法加以维护。换句话说,公民的权利和利益是由国家法律明文规定并加以保…  相似文献   

16.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美国法院在审核证据时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确立这一原则的目的在于要求警察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执法,阻止警察滥用职权,从而有效地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和财产不受侵犯。然而,严格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会使一些事实上有罪的人逃避法律制裁,因此,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此原则进行重新评估,并先后确立了当然发现例外、独立资讯来源例外、诚信例外和公共安全例外等规则,在保障人权的同时,追求最大限度的打击犯罪。  相似文献   

17.
一切管理问题都是法律问题,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中同样存在诸多法律问题.如处理不当,其结果不是侵害学生的合法权利,就是损害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本文试摭拾学生宿舍管理的几个问题,从法律的视阈作简要探析与梳理,以期使学校的宿舍管理权在法治的天空下有效行使. 一、学校管理人员可以进入学生宿舍搜查吗? 搜查直接关系到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因此,搜查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11条规定:"进行搜查,必须向被搜查人出示搜查证."只有特定的国家司法机关才有搜查权,而且搜查程序也有严格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项证据规则,其目的在于保障人的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不受非法侵犯。本文比较了各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和英、美两国在“毒树之果”问题上的不同规定,分析了中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现状,提出应该完善非法言词证据的排除,确立价值衡量模式的非法物证的排除规则,暂时保留“毒树之果”的可采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陷私权,又称作‘私生活秘密权’,它是指公民享有的保证其个人私生活秘密不被非法侵犯或公开的权利,以及被侵犯或公开时要求司法救济的权利。人们还不太习惯承认、尊重和宽容私生活的个性化,于是酿成了一幕幕令人深思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公共利益”是当代各国宪法和法律中常见的概念,我国宪法第二十条和第二十二条修正案分别规定了:“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但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并没有对“公共利益”作出解释;理论界至今也没有完整而权威的界定,甚至在国际公法学界也找不到精准的诠释,造成实践中“公共利益”的滥用。通过综述各种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可以找出其中共性的结论,为描述我国宪法条文中的“公共利益”含义,以及限制其随意使用提供借鉴和佐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