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伏羲、西王母同属“西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羲是三皇之首;西王母为女仙之宗,经研究揭示:伏羲、西王母同属“西膜”。西膜乃是母系制时代生活于甘、青一带的羌戎虎氏族部落的酋长兼祭司,其原形皆为虎图腾;彝族是远古羌戎的遗裔,彝族“西摩”(女首领)或“西膜罗”(虎女巫)当是伏羲、西王母原形的再现,在历时性的演变中,伏羲、西王母同构为中华民族的总先妣。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鲧禹治水的传说源于昆仑神话。大禹出于羌戎,又是夏族的宗神。夏族兴起于西部甘青河湟地区,羌戎文化即先夏文化。随着大禹率领的以羌戎为主体的治水大军由黄河上游向东推进,先夏文化也东渐至晋、冀、洛、伊地区,在那里形成了夏文化。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家埃克斯兰说 :“要尽力在语文的药丸上涂上欢乐的果酱。”而一个好的歌诀正好是“欢乐的果酱”。它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最终获得成功的喜悦。何谓歌诀?《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为了便于记诵 ,按事物的内容要点编成的韵文或无韵的整齐句子。歌诀法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一、歌诀的种类(一)认字歌诀。用这种歌诀识记生字、区别形近字、分辩同音字、突破难点记字形 ,学生乐于接受。如“戍”、“戌”、“戊”、“戎”、“戒” ,这些难认的字可编成“戍(sh敶)点戌(x暤)横戊(w敶)中空 ,十字横样即是戎(r幃…  相似文献   

4.
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了西北戎羌诸部与中原华夏民族有着很深的渊源,例如夏禹就被认为出自羌系民族。在殷商甲骨文之前中原华夏应有一个图画文字的时代,而与华夏民族联系密切的西北戎羌的岩画,就是这种图画文字的留存。因此将殷商甲骨文与早期戎羌岩画相互参照相互解释是可行的。在上古时代太阳神崇拜在我国广泛分布着,甲骨文的"昊"所表现的形象与吴家川岩画上的形象非常相象。文章试将甲骨文中与太阳有关的"皇,帝,昊"等字与甘肃省靖远县吴家川岩画相比较,以此印证书画同源的理论,为当代中国画的创作提供可以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这四个字,主要是看在“戊”(音务)字里边有没有东西、有什么东西来区别的。可以这样记: 以“戊”(音务)为基础, 加“点”变成“戍”(音述), 加短“一”念“戌”(音须), 加长“一”读“戎”(音荣)。  相似文献   

6.
羌笛源流考     
一 从古至今不少文学作品中常用“羌笛”二字描述诗情画意。如唐代王之涣《凉州词》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韦庄《(?)阳间》云:“牧童何处吹羌笛,一曲梅花出塞声”。等等。 “羌笛”二字,顾名思义,就是我国古代西部羌人首先创造的一种管乐器,是我国笛乐器演化发展的重要源流之一。羌笛问世后,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民族的变迁,也形成了它的萌芽、定型、流传、改革、发展的源流史。  相似文献   

7.
青海地方进入中国人的意识是什么时间呢?秦以前,现在陕西的北部、西部,整个甘肃,是戎、羌民族居住地,应该说,那时青海地方尚不为中国人所知。这些异民族的所在,到汉代也没有多大变动,只有戎,秦统一天下之前已被降从,所以汉代西境,差不多只存在着  相似文献   

8.
课文中有些汉字笔划较多,学生常常写错,而且往往是一错再错。如:蠹、穆、赢、羸、嬴、蠃等字,为了让学生牢记这些字的写法,我就根据这些字的特征,把它们分解开,编成顺口溜。如“蠹”字,编成“一中头,宝盖腰,石头底下两虫叫”,“穆”字编成“禾白小三撇”,“赢、羸、嬴、蠃”等字则分别编成顺口溜,“亡口月贝凡”“亡口月羊凡”“亡口月女凡”和“亡口月虫凡”,这样特征分明,记忆牢固。 汉字中还有一些字,字形相近,很容易混淆,如“戍、戌、戎、戊”四个字,“己、已、巳”三个字,仅一笔之差,稍不注意,就会搞错,我便将这些字进行归类,编成顺口溜,帮助辨析,巩固记忆。“点戍(shù)横戌  相似文献   

9.
关于“美”字的解释众说纷坛,却陈陈相因。从“美”字之发生境域的角度入手研究,可以探知“美”字的本真意蕴。体现在构形上,“美”从羊从人,“美”的本真意蕴别是一种复杂的意象。在带有羊角头饰的人形这一发生境域当中,同时涵盖了“美”所代表的美学和“羌”所代表的丑学。因此,“美”实乃美学与丑学的合题。  相似文献   

10.
晋朝时,西部边疆很不安宁,经常受到羌(qiāng)人的骚扰。皇帝派名将马隆率领三千人马去平定羌军。马隆的三千人马勇猛顽强,羌军的一万人马粗犷彪悍,双方混战,伤亡惨重。马隆想:“敌人一万多人马,我只有三千,相差悬殊,不能硬拼,必须用计谋才能取胜。”这天,马隆攻占下一个山路要道,他立刻让人找来当地的老百姓,了解附近的地理情况和风土人情,好布置下一个战场。  相似文献   

11.
羌文化是多元文化中的重要一支,却面临着羌语濒危,文化主体、文化传承“生态语境”缺失,文化传承行为严重失衡等现实困境.学前儿童是未来文化主体,教育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主要途径,学前教育是实施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关键期和重要期,学前教育中羌文化传承“语境”损毁而导致羌文化传承教育弱化.因此,塑造学前教育羌文化传承的“生态语境”,突围羌文化传承困境,实施学前儿童羌文化传承“叙事体验”教育,是学前教育羌文化传承的有效建设和重要驱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著”字的介词性质提出新解,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开始出现的介词“著”,它的含义不是语法学者们所讲的“在”、“于”的意思,而是“之于”二字的合音。当“著”字在未带宾语的动词后面时,则当“之于”二字来理解;当“著”字在带有宾语的动词后面时,则“之于”二字可省略其一,或当“之”字讲,或当“于”字讲。也即是说“著”即“诸”。文章用《世说新语》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他书籍中的诸多例子验证,无不如此。  相似文献   

13.
戎狄考辨     
本文认为,戎具有本指与转指二义。戎本是先商族,为东夷的一支,后泛指华夏四境之少数民族,逐渐演变成一个文化概念。由于羌、狄在文化上与华夏族的差异,故戎主要用来指西北之羌人与狄人;狄人强大后,则主要用来指西方氐羌系少数民族。狄为犬族,是以犬为图腾的一个民族。狄族强大后,取得与戎并立的地位,成为北方少数民族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吗”“嘛”二字,一般人都很眼熟,以为正确使用不在话下。可偏偏就是这两个字,经常会张冠李戴,连中央电视台的2006年的春节晚会也未能幸免:“开句玩笑吗!”本该用“嘛”却用了个“吗”字:“我赔得起嘛?”和上一句正好相反,这里用“吗”才能表达疑问语气。可见,“吗”“嘛”二字不容小觑噢。  相似文献   

15.
于东汉“羌祸”,古论在“众羌内徙”上做文章,今论则从内地政权对羌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上找根本原因。古论述远因,是间接因;今论讲近因,是直接因。古论夸大远因,今论无视前提,故唯有结合古、今之论,方能圆通无碍。本文作了此番思索后以为,内地政权对羌众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得以“羌众内徙”为前提条件,而不适时宜、地宜的“众羌内徙”反过来又强化了激成东汉“羌祸”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造成“羌祸”“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正字口诀     
一,根据字形特点编口诀。如“戊戌戍戎”:空心戊(wù),茂字下从戌;一横戌(xū),一横出头读作戎(róng);一点戍(shù),蔑字下从戍。二,根据形音特点编口诀。如“己已巳卩”:巳(sì)字全封口,拿它作字头(导异);已字半封口,不作偏旁和部首;韵母i,放心写成己(岂起记纪忌杞……);韵母an,放心写成卩(fan)(范犯  相似文献   

17.
文明与尊严,是《羌戎考察记》作者——著名的摄影大师庄学本先生在边地的切实感受和对边地人民的评价。正是有了对边地民众这样的态度,也就促成了庄先生《羌戎考察记》的顺利诞生,  相似文献   

18.
2000年高考再次考到“的”字,说明了“的”字的重要。请先看这道高考题:下列各句方括号中,必须加“的”的一组是:①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 ]发展,国家将在西部地区新建十大工程。②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一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 ]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断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楚辞里的“羌”,自东汉王逸始注后1800多年来,莫衷一是,没有确解。这是由于对王逸《楚辞章句》“羌楚人语词也犹言卿何为也”句读不同所产生的。本文从语言、文学诸方面对其作了综合论析,说明“羌”当释为反语副词,全句当断为:“羌,楚人语词也;犹言卿,何为也。  相似文献   

20.
“沙阴池”、“盐泽”、“穷水塞”考述徐万和王国华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西汉名将赵充国回答汉宣帝“先零羌与诸羌种豪二百人解仇、交质、诅盟”的情由时说:“往三十余岁,西羌反时也先解仇合约,与汉相拒五、六年定。至征和五年(当为四年,即前89年),先零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