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智能手机正改变着"90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着双重影响:自主学习的效率提高与学习意志的消解并存;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与思考能力的减弱同在;虚拟交往的强化与现实交往的弱化同步。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时空,其资源共享性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平等交互性开拓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巧用智能手机平台,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妙用智能手机优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活用智能手机功能,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表达策略。  相似文献   

2.
智能手机已经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中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智能手机在给学生带来必要帮助同时,也对其学习、生活、思想、健康等方面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面对问题,学校家长应采用"疏"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堵",去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智能手机。  相似文献   

3.
论“勐”     
以"勐"字冠首的地名出现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泰-傣民族的地名之中,而"勐"文化对生活在这一流域人民的信仰崇拜、性格特点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勐"的最初之意为"水渠","勐"字由水而来,"勐"文化依水而生,其实就是"水"文化。  相似文献   

4.
经过两年来"自主课堂"的探索与实践,我的感受是思维能力、自主习惯的培养需从"常"计议,从每一节常态课中开始,在日常的常态课中做到以下七个"一"。一个能激发冲突的问题情境。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发生在学生生活中,能让学生产生探究需求的情境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情境首先要真实,能唤醒学生生活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共鸣;第二,要让学生放下心,说真话,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阮晓媚 《山东教育》2020,(5):107-108
网络时代,智能手机作为一种新型的科技发明无处不在,渗透于每个时间、空间,渗透于生活的角角落落。然而,智能手机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拓展孩子视野的同时,也对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它给当代家庭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困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如何被拉开的?最主要的是看他把时间用在了什么地方。"看到这句话时,我的脑海中即刻浮现出这样的场景:聚会的餐桌上,大孩子拿着手机刷"抖音".  相似文献   

6.
早在九百多年前,陆游就曾告诫儿子,做学问时一定要亲自实践,只有在实践生活中才能学到真知,并由此产生一个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或许正是由于这样名句揭示了做学问的真谛"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故而在今天依然发挥着巨大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陶行知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相似文献   

8.
"厮"在唐五代时期产生了入声的读法和"互相"义,音义来源都不清楚。副词"相"从先秦以来就有"互相"一义,平声的"相"在唐五代时的口语里产生了入声一读,"互相"义的"厮"和入声的"相"具有密切关系:1.唐代的格律诗中,"相"有押仄声韵的情况;2.今天方言中"相"、"厮"的读音来自于中古的同一入声。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经过贬谪之后人生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形成了"中隐"的心态。"中隐"是亦官亦隐,一方面通过做"闲官"而在物质上获得温饱富足,另一方面以富足的物质生活为基础在精神上尽情享受生活中的安闲快乐。这种心态直接促成了白居易和刘禹锡的一些重要词作的产生。宋代文人对白居易的敬慕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敬慕的着眼点便是他晚年潇洒闲逸的"中隐"生活。在"中隐"心态的引导之下,形成了文人词发展所需要的休闲享乐的创作氛围,唐宋词亦由此而兴盛。  相似文献   

10.
王萍 《中学教学参考》2012,(19):118-118
生活如果没有了"欢笑"、"轻松"、"幻想"、"美好"、"思考",生活将是苍白的。我们追求高品位的生活,同样我们也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如果没有了上述这些,我们的教育将是无力的。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添加"欢笑"、"轻松"、"幻想"、"美好"、"思考"等调味品?我觉得,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许多以印度殖民地为背景的作品构成"印度系列";"印度系列"为杜拉斯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风格。"印度系列"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和鲜明的形象,也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虚空"情结。"印度系列"创作个性的产生与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生长环境、生活经历以及个性追求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2.
顾兴奎 《广西教育》2013,(33):64-64
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然而,在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学中,个别教师对"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拿捏不到位,以至于让数学课堂走入了"生活化"的误区。一"、点菜不看客"笔者曾在一次区局统一组织的四年级试卷中,看到一项关于"数学与生活"的拓展延伸题中有这样一道生活题:  相似文献   

13.
李艳丹 《文教资料》2012,(32):144-146
文章从词语模的角度,考察了"微X"词,发现"微X"词语模是继承了原有词语模,并在此基础上增加理性义、微变色彩义发展而来的,模槽"X"绝大多数为双音节名词性成分,"微X"词在句子中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少数情况下可充当谓语,"微X"词的大量产生与微博的兴盛、快节奏的生活、个性化的追求、求新心理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我们对什么事情产生了兴趣,必然产生学会它的动机和动力。培养高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注意重视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在竞争中激发课堂学习的兴趣、巧设疑难,趣味操作、组织兴趣小组、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群新新人类,他们的生活依赖网络,不爱与人面对面地交往,大部分的休闲时间是呆在家里,年轻却不喜欢户外运动,这就是大众俗称的"宅男宅女"。透视"宅男宅女"的生活状态,发现这一特殊群体具有热爱动漫网游、活动范围较小、不爱与人面对面交流的特点。一些年轻人长期在这种生活方式下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形成了社交障碍,还影响了他们的家庭关系。信息时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变迁,现代社会初级社会群体的日渐衰弱乃至瓦解,以及我国"独一代"的社会化缺失都是造成"宅"现象产生的社会成因。  相似文献   

16.
老子生活的时代,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他揭露了造成贫富悬殊的根本原因,批判了"人之道",呼吁回归"天之道"。老子的"天之道"不仅具有客观性、超越性,而且具有价值规范的意义。它具有均衡公正、利而不害、知足谦让的特点。"人之道"具有二重维度,即以"天之道"为价值标准,将"人之道"区分为现实形态与理想形态。"人之道"现实形态的产生,源于其对理想形态的多重背离。老子批判"人之道"的目的,在于确立以"天之道"为核心的社会分配原则,倡导合理的平均主义,对于解决当前贫富差距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悄然改变着家庭教育中儿童教养的方式,文章尝试探索在网络时代,如何引导儿童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泛在学习",随时提升儿童的听说读写素养,并阐述对泛在学习的理解,通过智能手机与传统工具对比、泛在学习"听说读写"的实践及其学习的有效性来分析智能手机在提升儿童听说读写能力的效果,为智能手机能在家庭教育中发挥正确作用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8.
陈河的小说既提供了一种奇特陌生的生活图景,宽厚而强韧的生命特质,又展示了娴熟的叙事技巧。《西尼罗症》、《黑白电影里的城市》等小说展现了陌生、独特的生活情境,对处于各种"常态"中的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挖掘,将人物内心深处"反常"的欲望呈现出来,进而在欲望的张扬与受抑的矛盾中,揭示了人物漂泊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9.
"戏中演说"在20世纪初的国内戏剧舞台出现,其产生除了受到时代境遇和外国演剧的双重影响,也蕴藏着中国传统戏剧观念的历史沿革。本文通过对"戏中演说"产生原因的考察,重估了"戏中演说"对中国早期文明戏的价值与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智能手机逐渐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许多大学生沉迷于手机之中无法自拔,逐渐沦为名副其实的"手机控"。文章分析了"手机控"的危害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