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佩孚在建国后形象被矮化,乃学术界研究的缺失所在。以建国后第一大报———《人民日报》为视域,该报在涉及吴佩孚的报导中,其主题依次为京汉铁路运动、北伐、孙中山的言论、英美帝国主义等,这对于吴佩孚的形象矮化乃至负面生成,导向作用明晰。如此舆论氛围,客观评价自然荡然。总之,吴佩孚负面形象的生成不是一朝一夕、单方面作用形成的,而是经过了长期而持续的积淀,集合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在看待历史人物时不可人云亦云、俯就时趋,要不断地探寻历史真相,就必须警惕一些流行之论,争取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言别人所不能言。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描写的是以女性为主的女子世界,书中的男人形象基本上是一些不学无术的不肖之徒,这是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制度思想的体现,也是《红楼梦》一书问世后,屦遭封建正统势力封杀、禁止、而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并被称为“天下第一奇书”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在现有的宋人笔记小说中,王安石的形象以负面为主,主要表现在:诡异的出生,性格执拗、强忮,心胸狭窄,祸国害家,等等。造成这一负面形象的原因在于:与宋代党争有关,南宋初期统治者及其追随者的污蔑,与新学和“诗祸”有关,等等。这一负面形象的形成影响了后世对王安石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4.
在《三国演义》中,与一系列栩栩如生、可触可摸的男性形象的成功塑造相比,女性形象可谓面目模糊、黯淡无光。她们没有自己的鲜明个性、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在男人眼中,她们是仅供淫乐、侮辱与蹂躏的对象,是政治交易的工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究竟实质,乃是父权制社会以来就有的男权至上、以男性中心主义以核心内容的性别歧视观念的反映。这正是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近日,《小康》杂志与新浪网联合推出的“中国富人形象调查”,调查显示,80.39%的人认为富人群体形象依然负面。让民众对富人难有好感的原因在于,很多快速致富的人不是通过正当途径致富;同时,富人处置财富的方式和态度,也让人不满。调查者认为国内富人承担社会责任不尽人意。调查还分析,民众对富人不满,更深层的原因是有关财富分配的争论,公众质疑更多的不是财富本身,而是由此带来的社会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6.
牙人是中国古代商品流通领域中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的职业经纪人。元人文集对牙人群体的道德批判与俗文学、《朴通事》对牙人具体形象的刻画共同建构了牙人生活奢侈、钻营图利、与官吏相勾结、贪婪狡诈、坑蒙拐骗的负面形象,两种文本相互影响,最终使得牙人边缘化。牙人负面形象的成因除了与牙人制度的弊端有关之外,也与士人和市民阶层各自的阶级立场有关。  相似文献   

7.
从《申报》看媒介形象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形象传播对于塑造媒介品牌是相当重要的手段,但历来以化事业自居、并以传播为己任的新闻媒体开始注目自身形象传播却是不久之前的事情。本拟以献研究为基础,借探讨旧中国名商业大报《申报》媒介形象传播思想及经验,希望在媒介职能形象传播、媒介公共关系两方面为新闻业界提供一些有意义的素材,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网络媒体对社会大众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媒体对教育的报道塑造着社会大众心中的教育形象。但当下的网络媒体对负面教育新闻的报道数量明显高于正面教育新闻报道,其负面教育新闻报道主要表现形式显现出"直截了当呈现型、事实不清猜测型、以偏概全夸大型、故意牵连突出型、汇总盘点强化型"五大特征。大量负面教育新闻报道给教育带来许多消极影响:误导公众判断,引发对教育的不满情绪;淡化反思意识,模糊公众对教育的全面认识;损害教育形象,挫伤教育者工作积极性;引发教育危机,影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网络媒体过量负面教育新闻报道对教育形象的损害与危害,应引起有关各方的高度关注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9.
章从多维视角将网络传媒的负面效果归结如下:对知识产权、隐私权的侵犯和网络色情泛滥;为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形形色色的犯罪活动提供了新的环境;促成了“数字鸿沟”的形成和网络霸权的出现;对政治民主化提出了严峻挑战;“网络成瘾症”妨害青少年的健康、学业和社会化;导致信息消费快餐化,思维平面化,浪费了眼球和时间。如何减少和消除网络传媒的负面效应,更好地发挥其正面功能,是亟待业界和学界进一步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与正史材料所载不同的是,在清末古典小说《七侠五义》中,作者对山西商人见利忘义、嗜财如命的负面形象作了充分刻画。小说中所反映的这种现象,既有山西商人自身的原因,同时也有说书艺人的片面认识,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经商的轻蔑和对商人较低的社会地位认同都导致了这种负面刻画。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三国演义》中不少人物均是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智者.然而,亦有不少人认为他们只是一般巫师术士,称不上是智慧的化身.事实上,许多《三国演义》人物皆有巫师的影子,尽管他们缺少了与神相通、驱邪治病的能力,但仍能通过观天象测吉凶、观人相测前途,可见他们之熟谙巫术.虽然神化色彩不及远古巫术般浓烈,但在《三国演义》里仍可体现一种神秘无形的互渗关系,其中占星、通天便最能代表人物之巫术形象.通过分析《三国演义》数个代表人物之巫术形象,可让学界了解到《三国演义》中较少人讨论的人物巫术形象,以及其文学功能和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刻板印象理论,运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以《纽约时报》在奥运会期间对叶诗文获奖报道为例,从分类、情态系统和转换三方面研究该报如何在受众心理上塑造对中国体育形象的不良刻板印象,进而揭示我国体育负面形象在该报上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3.
明代小说"三言二拍"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但小说中的牙婆基本是贪图钱财、助纣为虐的恶人形象,对牙婆的叙事存在类型化的负面化问题。牙婆形象负面化的主要原因有:牙婆对社会秩序危害性的历史和现实根源、牙婆无依无靠的经济地位根源、儒家贞节观与教化思想的文化根源、男性话语主导的性别歧视根源以及牙婆年老色衰的生理根源。"三言二拍"中牙婆形象的负面化一方面符合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有父权制社会和男性文学传统下的女性形象失真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关于《红楼梦》中女性形象的讨论很多,但是鉴于文本作者置身于一个强大的男权话语语境之中,隐含在女性形象建构中的话语身份在阅读中往往被忽视。揭示出《红楼梦》中诸女性形象被策略性编码的潜在原因及其过程则成为该文本解读中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5.
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对晴雯形象的研究日渐丰富,对晴雯形象的把握趋向全面化、立体化和深入化。通过对这一研究的状况进行综合性的梳理,并加以概括总结和评价分析,有助于对今后研究的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海明威通过《老人与海》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自信、勇敢、乐观的老人——桑提亚哥。他与鲨鱼进行了激烈地斗争,虽然最终失败,却彰显了人类的伟大精神。作者由此揭示了只有精神上的胜利才是一个人获得真正胜利的哲学道理。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十七年"时期,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介通过对积极参加社会生产、勇敢争取婚姻自主的女性媒介形象的建构,对中国民众进行了社会主义性别价值观教育。从阅读史的视角,分析全民阅读背景下,新中国读者对女性媒介形象的阅读和接受的过程,探讨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特点及其对新中国女性的社会化和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小说中,林冲的出场,是在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落发为僧,辗转来到东京,看守大相国寺菜园之后。此时林冲本是携妻张氏来相国寺还香愿,见了鲁智深使禅杖,不觉入神,因此忘情喝彩。随着这一声喝彩,一位武艺高强。侠骨柔肠的水浒英雄豹子头林冲,出现在读者的面前。以下简要分析《水浒传》中人物的塑造。  相似文献   

19.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作,它将木兰这个女子形象置于战争的环境中,置于个人、家庭和国家利益的矛盾交织中来展现其性格以及这种性格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北魏的战争环境所导致的经济破坏、人口男女比例失调是《木兰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北方诸民族的尚武粗犷的民风民俗是《木兰诗》产生的文化环境;"木兰无长兄的实际情况导致了木兰具体的出征行为。然而,当时的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木兰形象所可能包含的新的人生价值观,最终将其纳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行为规范之中。  相似文献   

20.
周玮 《文教资料》2006,(14):35-36
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在小说《紫色》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黑人女性新形象。通过创造强有力的妇女主义人物,沃克否定了历来强加于黑人妇女的负面原型形象,打破了长期以来套在黑人妇女身上的枷锁。莎格和索非亚某些方面似乎和传统黑人妇女原型接近,但实际上是对过去黑人妇女原型的颠覆,是全新的具有妇女主义特征的黑人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