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华文的魅力     
笔者担任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后,曾到印尼去了一趟,结汉了一些华人企业家.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涮的熟悉、喜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养、造诣,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2.
孙侃 《文化交流》2016,(4):40-43
正旅居加拿大的台湾诗人痖弦说:"以中文在世界上的热烈、交流、激荡等现象来看,华文文坛大有机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全世界最大最可观的文坛。"浙江省文联文艺研究室原主任龙彼德是当代华文文学的研究学者。35年来,他始终与台、港、澳及海外华文作家们保持着密切联系,关注他们的创作动态,撰写了数百万字的研究专文和论著。他预言华文文学将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交融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现华文文学的重大价值龙彼德是从研读台湾现代诗入手,开始从事世界华文诗  相似文献   

3.
1994年深秋,在云南省美丽的抚仙湖畔召开了第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王天玺同志对华文文学颇有研究。本文是他在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表明了他对华文文学的理解和祝愿。  相似文献   

4.
海外华文女作家与中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外华文女作家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她们为繁荣海外华文文学做出了贡献.她们绝大多数人认同中华文化,与中华文化有着割不断的血缘联系,同时也能吸收西方文化的长处.在21世纪,她们应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扩展视野,提高素质,充当中西文化与文学交流的和平使者.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诗国之一。诗在中国,不仅曾被置于崇高的地位,被尊为经典,而且也确实几度灿烂辉煌。《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就是我国诗史上艺术群山中的几个绝妙高峰。本世纪五四运动前夕,新诗破土而出,近八十年来,它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然而,也涌现了不少优秀的诗人,留下了传世之作;特别是这十几年,无论是大陆、台湾、香港或域外华文诗歌,都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期。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泰国的华文教育方兴未艾,且呈现出逐渐升温的趋势。不仅华人社团热心兴办华文学校,或积极热情地与中国开展汉语教学交流和合作,不少国立大学也新增设了中文专业,泰国政府教育部主管中学华文教育的普通教育厅非但主张和支持泰国各大学开设汉语教学,而且制定了从1999年起在全国公立中学广泛开展汉语课程的计划,并拟将汉语列入大学入学考试科目。连皇室也在参与与中国合办泰  相似文献   

7.
论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全球化、一体化具有现实性与不可能性。现实性在于物质性文化与表层的精神文化全球化、一体化是可能的、现实的 ;不可能性在于各个民族深层文化的原本的多元性特征和国家、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积淀、文化素质所形成的文化价值、精神使然。多元文化中存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 ,两者相遇 ,通常是冲突与融会 ,当今则是冲突、融会 ,还有被快速的销蚀与消灭 ,存在不同文化的自身价值与其自卫 ,实在难以达到一体化的。世界文学是各个国家、民族优秀文学的汇集 ,很难说是某种独立的文学形态。不同文学之间存在趋同性 ,但并非一体性 ;文学在交往、融合中创新 ,获得新质 ,同时又存在民族文化的认同 ;文学受到现代性的制约 ,具有开放的世界性倾向 ,但又受到本土化、民族特性乃至民族主义取向的影响。文学的生命力在于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 ,而不是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 ,也不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学既是开放的民族的 ,又是世界的 ;既是世界的 ,又是民族的开放的。  相似文献   

8.
1998年5月26日,外文印刷厂郭家瞵副厂长等3位同志随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代表团参加了在马来西亚举行的1998年华文书展。华文书展的展馆设在马来西亚首府吉隆坡郊外的南洋商报社大楼的一二层,一层由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中  相似文献   

9.
<正>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一直以来将海外华文媒体作为主要的服务和合作对象。在中国整体对外宣传版块中,中新社和其他重点媒体的分工不尽相同,承担着领军世界华文媒体、服务全球华人社会和影响国际主流舆论的作用,正在朝建设世界华文传媒资讯中心的目标迈进。在世界舆论变化中突显华文传播价值历史进入新世纪已经15个年头,中国在变,世界在变。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力量对比加速分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始于美国,海外华文报业整合也以美国华文报纸首当其冲。 报纸瘦身节省成本 为因应广告不济,财务拮据,美国华文报纸不得不“瘦身”以节省成本。号称“北美最大”华文报纸的《世界日报》,也于2008年11月到12月,减少版面,由原来的50~60个版面锐减到40个;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在哲学中发生的"语言转向"使现代作家形成了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语言观,而赫然声起于90年代中国文坛的"创造汉语言文学"的观念,意味着中国作家第一次在一个新的高度上,重新审视并深刻理解了作家与母语之间的耐人寻味的关系他们是操汉语写作的作家,只有尊重母语并充分利用母语的独特优势,才有可能建造起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学丰碑.  相似文献   

12.
雷威安Andr啨L啨vy教授系法国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知名学者和翻译家。他 1 92 4年生于天津 ,在中国度过了难忘的童年 ,培育了他的“中国情结”。青年时代回法国接受西方正规教育 ,巴黎大学毕业后 ,曾先后在越南、锡兰、日本、印度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任教或研究 ,达二十年之久。他从亚洲回到法国后 ,继续从事亚洲文化和汉学研究 ,曾先后担任过波尔多大学中文系和巴黎第七大学东亚语系主任 ,其著译甚丰 ,主要的有《十六、十七世纪中国白话小说》、《中国古典文学概览》、《金瓶梅词话》、《西游记》、《聊斋志异》、《牡丹亭》等 ,为西…  相似文献   

13.
文化总是在连续不断的继承与创新中发展。没有继承 ,文化就会断裂 ;没有创新 ,文化就会枯竭。近代以前 ,儒学在中国绵延两千余年 ,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就在于它善于继承与创新。继承 ,使儒学始终保持着“一以贯之”的品格 ,使儒学成为儒学 ;创新 ,使儒学不断实现自我更新 ,产生儒学新形态。重继承亦重创新 ,在继承中创新 ,继承与创新交织在一起 ,儒学因而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历史进入近现代 ,儒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在批判中 ,儒学衰落了 ,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儒学还能不能自我继承与创新 ?这是个令人疑惑的问题。这里…  相似文献   

14.
木习 《文化交流》2010,(12):10-11
杜旭平从小就喜爱书法,牢记父辈“颜筋柳骨”之说,百练不厌地临摹颜柳帖,从小夯实了书法功底。后来他成了部队军官,依然利用一切时间在书法的天地里奔驰不息。1991年转业到省级机关后,仍然乐此不疲,书法才华日渐显露,艺术风格日趋成熟。他博纳诸家之长,又融入自己的审美观点,形成了气势沉雄、清冷道劲、溢满阳刚之气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性别意识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东西方现代性发生时所面对的文化传统、所面临的时代问题、可整合的思想资源不同,尊重女性主体性观念在东西方文化现代性追求中所占据的地位也不同从中国现代文化自身的内在逻辑出发,性别意识状况必须纳入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考察的范围。在创作实际层面上,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一直呈现出现代性的正面价值前现代性价值、现代性追求的异化状态并存的复杂局面。本文对此展开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老子哲学、美学是一种立象观道的人生态度。相对于可读(解)的名,老子眷注于一种可静观的象。本文立足于象的本体自觉,揭示古典意象理论尚象特征的价值根源。老子哲学、美学与中国古典意象说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价值关联而不是理性对应。意象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根源于老子哲学、美学价值祈求的影响。在此种影响下,古典意象终于走出认知理性框架,祗向于对境界的瞩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西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西方的现状及未来走向 ,无疑是中西比较文学研究者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 ,可惜国内这方面的著述太少。实际上 ,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早已使得中西比较文学异军突起 ,不仅起到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作用 ,同时也使我们得以借助这一窗口了解更多的西方学术理论前沿的进展和新的课题 ,但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恐怕在于通过与西方以及国际同行的对话和交流 ,把中国文化和文学研究的成果推向世界。实践证明 ,我们的这一目标已经初步实现 ,而且正在进一步落到实处。正如比较文学大师、荷兰汉学家杜威 .佛克马十多年前就指出的 :“…  相似文献   

18.
瑞典文学院在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作品打动了世界。他的作品广受国内外广大读者喜爱。莫言的获奖,表明世界文坛对中国文学的肯定以及对中国作家的深切关注,表明中国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意义。他的魔幻想象力通行世界  相似文献   

19.
成放 《文化交流》2001,(4):14-16
到北京参观中国现代文学馆,我是怀着一种朝圣心情而去的。去年5月中国现代文学馆刚落成开馆不久,我们在北京向路人打听文学馆的地址,当时几乎无人知晓,连出租车司机也说不上。我们只能凭着媒体报道说它在“亚运村附近”这种朦朦胧胧的感觉,请的士师傅寻找。车子不知转了多少个弯,兜了多少个圈子,又打听了不少路人,总算才在东郊找到。据说这不止是我们的尴尬,网上也有人感叹这个文学馆“芳踪难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