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杨帆 《新闻窗》2006,(5):68-69
今年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开播30周年,6月5日,该栏目17年来首次试换播音员,两个年轻的新面孔在屏幕上亮相,引起了公众对其革新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电视的声音是指记录现场的声音,人的语言,环境声响,生活中真实的音响效果。具体地讲电视节目的声音包括主持人说话的声音、被采访者的同期声和解说词的配音以及拍摄现场的音响效果。由于现场的音响在很大程度依赖于艺术的支撑,一旦突破技术的屏障,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个问题的解决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对于其他三项声音的重视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电视台个性化传播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2011年9月25日,欧阳夏丹和郎永淳作为一对新搭档首次出现在当晚7点整的《新闻联播》节目中,新鲜面孔的出现标志着《新闻联播》的改革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对于《新闻联播》的改革,有许多让受众欣喜之处,但欣喜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4.
曾鸿 《新闻知识》2006,(11):50-52
2006年6月,开播3周年的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始全面改版。与此同时,在6月5日晚上19:00的《新闻联播》中,推出了两位被称为“熟悉而又陌生”的新主播:李梓萌和康辉。两张年轻的新面孔的出现,立即引来大批观众的关注,一时间,对于两位新人以及《新闻联播》节目的评价纷纷涌现,其中有一种观点尤为引人注目:即众多观众认为,《新闻联播》换播音员不如风格创新。事实上,尽管长期以来有着号称是极高的收视率,由于风格上的陈旧等诸多原因,《新闻联播》正在日益失去它的领土。且不说凤凰卫视这种境外传媒的冲击,就是在国土之内,众多的上星卫视在激烈的…  相似文献   

5.
2010年5月1日到10月31日,上海世界博览会无疑是中国最重大的媒体事件。这184天里,电视媒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世博会作为重点报道对象,进行了多元化、全方位、长时段的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是我国收视率最高的新闻节目,也是党和政府发声的主要渠道,其报道的重点新闻,往往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嵇美云 《视听界》2001,(1):38-38
近一二十年来,我国的电视新闻无论在技术上9还是在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不过仍存在许多不如人意之处,最近,笔看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后,总觉得仍有不少遗憾,大致说来,有这么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8.
央视《新闻联播》是给什么人看的,是只给领导干部看,还是给全民大众看?央视《新闻联播》是做什么用的,是用来部署工作、宣传政绩的,还是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了解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了解国内外风云大事,了解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的窗口?这两个问题是决定《新闻  相似文献   

9.
罗卫光 《视听界》2008,(3):42-44
“联播”类节目具有政治风向标的色彩,要从内容层面进行改革比较难,可先从报道形式上入手。本文通过比较每晚7点同时段节目央视《新闻联播》和凤凰卫视资讯台《华闻大直播》对此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0.
钟妍 《东南传播》2012,(8):189-191
1992年法国传播学者戴扬和卡兹撰写的《媒介事件》从传播学和人类学的角度首次提出"电视的仪式角色"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2009年国庆阅兵盛典、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这些事件经由广播电视大众媒介的直播报道构成了典型的媒介仪式行为。媒介仪式传播效果的实现离不开播音员的有声语言创作,本文试通过对以庆典、开幕式解说为代表的媒介仪式有声语言的分析,探讨有声语言在媒介仪式中的作用与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丁大侃 《新闻世界》2013,(10):195-196
央视《新闻联播》改版后,在节目形态与语态上发生了新的变化,从平民视角加大社会民生类新闻内容的比重,增加了新闻现场连线以及新闻评论员机制,接地气近民生,回归了“新闻本位”,更符合新闻传播规律,观众感觉更清新,获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怎样做到有声语言播读恰到好处呢?备稿是基础,即使在时间较紧的情况下,播音员也应该迅速浏览稿件全文,简单地了解播读内容,并迅速用笔标出停连、重音等,为从容有声播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各省台都把中央台作为本台新闻改革的风向标.确实,在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组织策划大型报道等方面,中央台<新闻联播>有许多值得省级台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是随着我们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日益健全和不断发展,强调个性化这个理念同样被引入新闻节目中.那么作为省级台,与中央台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面对的是不同范围和忠实度的观众群,报道的是新闻价值不等的新闻事件,因此在选择以何种更适合省情的形式进行<联播>报道方面,越来越多的省级台走上了彰显地域个性、突出传媒特质的新路子.这里笔者想就湖南卫视的<联播>做一个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集结号》登陆《新闻联播》,引起哗然 擅长制作国产商业影片的冯小刚导演执导的《集结号》于2007年12月20日上映,21日《新闻联播》就用1分零9秒的时长播出了该片的上映消息,“首先介绍了北京影院《集结号》的放映场场爆满的情况,紧接着又播报了上映第一天的票房情况,随后介绍了《集结号》的主要剧情,最后的总结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5.
《视听界》2011,(6):16-16
点评: 《新闻联播》中每次出现新面孔都能在公众中激起一阵舆论涟漪。一档新闻节目因为出现了两个新的主持人,就引发全国各家媒体的关注,网上随即出现热烈的讨论,不用说,只有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才有这个效应。  相似文献   

16.
2006年6月5日,《新闻联播》首次出现了两位新的播音员——康辉和李梓萌,立刻激起了观众强烈反响,各大媒体也纷纷对此进行报道和评论,这反映了《新闻联播》节目的强大影响力,也体现了观众、业界、学界对这一档标志性节目的关注和期望。最近,央视新闻频道再次全面改版,让我们对中国第一大台的改革力度、改革步伐,充满期待。在这里,笔者也就如何看待《新闻联播》推出新播音员的改革,以及进一步推动《新闻联播》及各地方媒体类似节目的播音员制度创新,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国家的仪式——《新闻联播》的传播文化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种意义上,作为国家政治权威与秩序象征的<新闻联播>,是中国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本文运用传播文化学理论,以"国家仪式"的视角,分别从电视仪式与政治权威秩序的确立,电视日常收看与社会整合,新闻共同体与国家认同建构三部分,论述<新闻联播>的政治秩序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及身份认同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18.
徐若愚 《新闻世界》2013,(11):66-67
2011年9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开始着手新一轮微调,至2013年,其改版规模更是逐步升级。本文通过对《新闻联播》的改版内容进行梳理,探究改版在新闻价值上的体现,望使节目与受众认知之间的接合更加顺畅。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广播电视媒体是"社会的一个窗口",那么播音员主持人就是这个窗子的开启者。他(她)直接出现于播出第一线,其形其神其声和群众直接相通,可以说是广电媒体联系群众的最直接的纽带和桥梁。要完成节目磁场化的传播效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受众是在根据自己的意愿不断选择的,而播音员主持人是节目的最终体现者和形象代言人,其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节目的形象与发展,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尽可能恰如其分的传递节目内容信息,恰当把控与受众的情感交流,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在节目中发挥作用,有效传达声音,使节目更好地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服务,为大众服务,同时提高新环境下所播出节目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明年,央视各频道将继续进行调整优化。大家最为关注的《新闻联播》节目,将以明年迁入新台址为契机,节目片头、演播室等将有全新变化,各种新的报道形式将会引入到节目中,包括已经在央视其他新闻节目中广泛运用的评论员制度。不仅如此,央视王牌栏目《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