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董平均 《天中学刊》2003,18(1):73-77
西汉文、景时期,功臣、外戚的势力已经基本解除,同姓诸侯王转而成为中央皇权的主要威胁。文章采纳贾谊“众建诸侯”的建议,剖分齐、淮南;景帝在用晁错之策削吴、楚的同时,又将梁分为五、赵分为六,以削弱王国的势力。文、景的分国是借推恩之名、行削藩之实的一石二鸟之计。通过文、景、武三朝的分、削,藩国自析,再也不能与皇权分庭抗礼了。  相似文献   

2.
西汉王朝建立与巩固过程中,儒法两家的斗争,始终集中在加强中央集权还是扩张封建割据势力的问题上。其具体表现形式,在文帝、景帝、武帝这一段历史时期内,就是削藩与反削藩的斗争。法家要求中央集权,顺应历史的发展,而儒家则要搞分裂割据,开历史的倒车。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西汉时期削藩与反削藩的斗争,对总结儒法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为现实的阶级斗争服务,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西汉前期,地方诸侯王国问题一直困扰西汉中央政府,以贾谊、晁错、主父偃为代表的政治家力主削藩,他们在提出削藩主张的历史背景上,以及对地方诸侯王问题的认识上有相似之处,而在削藩策略和削藩成效上有很大差异。笔者认为贾谊、主父偃的削藩主张切实可行,而晁错的削藩过于急躁,如果处理得当,是可以避免七国之乱的。  相似文献   

4.
皇帝的女儿被称作公主是众所周知的事。但是公主这称谓是后起的,最初称为“王姬”。《左传·庄公元年》:“夏,单伯送王姬。”杨伯峻注:“王姬者,周王之女之通称。天子嫁女于诸侯,必使同姓诸侯为之主,己不主婚,以天子与诸侯尊卑不称故也。周王将嫁女于齐,鲁侯主婚,故天子之卿单伯送女来鲁,以备出嫁。”又“秋,筑王姬之馆于外。”杨伯峻注:“于外者,孔《疏》引郑玄《箴膏肓》云:“宫庙,朝廷各有定处,无所馆天子之女,故宜筑于宫外。”杨伯峻先生是今人,孔颖达是唐朝人,郑玄是汉朝人,杨引孔说:孔引郑说,足见他们虽各异代,但都  相似文献   

5.
晁错生活在西汉文、景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杰出的改革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力主“削藩”,但是,他没有死于“削藩”对象的诸侯之手,反而被他一心一意维护的汉景帝所斩杀,死的时候自己还不明白原委,令人扼腕。他一生机敏睿智、勇于革新,冷峻耿直又一心为国,但也恰恰是这些性格特点决定了他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6.
称皇帝的女儿为“公主”,源于西周。当时,有一种礼仪:天子的女儿下嫁于诸侯,是不能由至尊的天子来主持婚礼的,必须由和天子同姓的“公”来主持婚礼,因而天子之女被称为“公主”。到了秦汉时期,全国实现统一,国内已不存在诸侯割据的局面,并实行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建立了郡县。天子的女儿出嫁,改由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主持婚礼。天子之女仍然被称为“公主” (后来这个称谓一直沿用到清朝 )。在汉朝,皇帝之女被称为“公主”,而皇帝的姊妹被称为“长公主”。诸侯之女出嫁,王女或宗室之女下嫁,也有被称为“公主”的…  相似文献   

7.
聘问礼属于五礼中的宾礼,是西周、春秋时期邦交中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与诸侯之间的一项重要的交往礼仪,主要有诸侯聘问天子、天子聘问诸侯和诸侯之间的聘问三种类型,又各有大聘小聘之分。聘问礼仪节复杂严谨、以德为先、讲究对等性和礼尚往来,但又具有一定灵活性,对于巩固西周统治、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国末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聘问礼逐渐衰落。  相似文献   

8.
"谟"体是生成于诸侯朝聘天子之礼的.<皋陶谟>是春秋时人面对当时诸侯朝聘天子之礼的崩坏,而欲建构新的政治组织结构,托之于上古的舜与大禹、皋陶的一次朝聘之礼,以君臣问对的方式对西周诸侯朝聘天子之义的当下诠释,体现出了周公礼乐为治的精神和原则.  相似文献   

9.
大体第一     
臣闻老子曰:“以正理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荀卿曰:“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傅子曰:“士大夫分职而听,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拱己而正矣。”何以明其然耶?  相似文献   

10.
姓氏觅源     
可能很多人都会问这个同样的问题 :“我的姓究竟最早是怎么来的 ?”据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众仲说 :“天子建德 ,因生以赐姓 ,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 ,因以为族 ,官有世功 ,则有官族 ,邑亦如之。”(《左传·隐公八年》)意思是说 :天子立有德之人为诸侯 ,依照他的出生地而赐姓 ,分封土地而赐给他氏。诸侯以字作为谥号 ,后人以此为氏 ;累世做官而有功绩 ,后人就以官名为氏 ;也有以封邑为氏的。如此说来 ,姓氏的起源当在周朝建立以后 ,出乎天子之手。其实不然 ,姓氏的起源较此说法要早得多。否则 ,周文王何以姓姬名昌 ?我国很早就有“同姓…  相似文献   

11.
枚乘约于文帝后元七年与或景帝前元元年去吴游梁,景帝后元元年返回淮阴,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卒,时年约七十三岁;枚皋生于景帝前元元年(前156),武帝建元二年上书梁共王后为郎,建元四年获罪后逃亡长安,元光元年(前134年)遇赦,并上书自荐,以赋才为郎。  相似文献   

12.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日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日庙数之制;三日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据此可知  相似文献   

13.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  相似文献   

14.
“削藩”一词,源于汉景帝时晁错献上的《削藩策》.其宗旨归结为一句话即削除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这一政策被中国历代皇帝奉为施政之宝.作为法西斯独裁统治者的蒋介石当然也不例外.对他来说,地方实力派和共产党一样都是心腹之患.他多次处心积虑削藩,铲除异己.在历次削藩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在1928—1932年进行的.  相似文献   

15.
赋《史记·屈原列传》:“乃作《怀沙》之赋,……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楚辞何以又称赋,当与“赋”字之义相关。“赋”字从贝,故本义为赋税。赋税必天子、诸侯颁布于民,中经簿记而终敛藏之于府库,故“赋”自本义外又引伸出三义:布  相似文献   

16.
典故三则     
高曰:“今者主上兴于奸,饰于邪臣,好小善,听谗贼,擅变更律令,侵夺诸侯之地,征求滋多,诛罚良善,日以益甚。里语有之,‘舐噍及米’。……窃闻大王以爵事有适,所闻诸侯削地,罪不至此,此恐不得削地而已。”  相似文献   

17.
《子虚赋》、《上林赋》好似一出戏的两幕,第一幕以齐、楚矛盾为主,子虚、乌有竞相夸饰争胜;第二幕以天子同诸侯的矛盾为主,亡是公批判齐楚诸侯和子虚、乌有,力推天子。在这出戏中,自从子虚先生的夸饰开了头,夸饰争胜就陷入了连锁反应,而且争胜的形式很特别。乌有先生一面以伦理的武器批判子虚先生“不称楚王之德厚,而盛推云梦以为高,奢言淫乐而显侈靡”,实乃“彰君恶而伤私义”,一面又极夸齐国苑囿之大——“吞若云梦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随之而来的亡是公也同样先拿出仁义之道,批判子虚、乌有“争于游戏之乐,苑囿之大,欲以奢侈相胜,荒淫相越”,接着他也大夸天子苑囿之大,围猎之盛,最后落入了夸耀天子解酒罢猎,普施仁义于天下的美举。而子虚、乌有听后为之“愀然改容,超若自失”,表示见教受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张家山汉简等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比较可以发现,以往对典客等汉代职官的认识仍存在一定误区。典客一称在汉代仅存于景帝中六年之前,主要负责接待诸侯王和归义蛮夷,而后来大鸿胪所掌宾礼在汉初则主要由大行负责。景帝中六年,大行更名为行人,成为新更名的大行令的属官,两者的职能才趋于统一。武帝太初元年,将大行令更名为大鸿胪,其职掌因袭未变。而武帝将行人更名为大行令的举措也并非始创,只是将景帝中六年前的旧名恢复而已。  相似文献   

19.
唐宪宗元和五年十月诏来年正月行籍田礼,故柳宗元此诗当于是年冬作于永州贬所。所谓籍田礼,关系到这样一些史实:我国古代,天子有籍田千亩,诸侯百亩,籍田就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天子、诸侯为了表  相似文献   

20.
方伯是一方诸侯之长,拥有部分对其控制地区小诸侯的政治统治权。西周存在方伯这种介于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地方势力类型。由于方伯的存在,天子与诸侯的统治关系被部分阻隔,方伯成为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政治枢纽。周公分封其弟康侯为卫国国君,使之成为控制殷地的诸侯之长,后继的卫国君主继续充当方伯,整个西周时期卫国基本上保持方伯地位,为维护西周在东方的统治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