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雅颂》是阎连科的新作,与其他"耙耧系列"小说相比较,在地缘上溢出耙耧山脉这个象征体系,这种书写变化展现在文中便是耙耧山脉时间和空间秩序的变迁。杨科的逃亡喻指着阎连科对故乡的眷恋,《风雅颂》从这个意义上其实是阎连科的一次精神寻乡。  相似文献   

2.
作品信息     
●阎连科推出最新长篇小说《风雅颂》作家阎连科创作的最新长篇小说《风雅颂》日前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小说讲述了一个大学教授杨科在家庭、爱情、事业诸方面悲情而又荒诞的遭遇。有网友撰文称,阎连科在这部新作中诋毁北  相似文献   

3.
《风雅颂》不仅与《诗经》构成了互文性关系,还与《圣经》文本和“梁祝化蝶”典故形成了互文性关系。这种互文性关系不仅在于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更在于小说对原典的“误读”和“修改”,即小说中丑恶现象和美好的《诗经》世界的背离、杨科对耶稣形象的解构、玲珍和杨科之间的关系与梁祝之间美好的爱情对比形成了反讽的美学效果。这部小说说明了如今的社会已没有神圣、崇高和爱情的立足之地,表明了作者对城市和乡村的双重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废都》中的庄之蝶,是一个在传统文化、市场经济和政治斗争三种势力围困下突围失败的作家形象;而阎连科《风雅颂》中的杨科,则是一个从京城高校到家乡农村再到诗经古城,不断逃离现实困境,执着追求精神家园而不得的大学教师形象。从庄之蝶到杨科,作者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知识分子的精神标本,借此可以窥探时代精神的一个侧面。小说人物庄之蝶和杨科,不仅仅带有创造他们的作家个人的精神自传的色彩,更是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时期一代知识分子共同命运的写照。  相似文献   

5.
作家阎连科创作的最新长篇小说《风雅颂》日前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小说讲述了一个大学教授杨科在家庭、爱情、事业诸方面悲情而又荒诞的遭遇。有网友撰文称,阎连科在这部新作中诋毁北京大学并影射知识分子。对此,阎连科接受采访时坚决否认。他表示他对大学不熟悉,也无意影射任何知识分子。他还提醒读者,该书是他个人的精神自传,但书中的故事情节却不是他的亲身经历,  相似文献   

6.
《丁庄梦》是阎连科意识到“第一手素材”基本写尽,必须探索出一条新路才能有所创新的情况之后面世的。相对于阎氏此前的作品,这部小说的确呈现出了较多新质。不过由小说主题来看,这次转型、这些新质实际使得这部小说湮没在中国乡土小说谱系中而失去了阁连科既往小说特有的独立特行的个性。  相似文献   

7.
<风雅颂>是阎连科为中国知识分子所写的一部精神自传,揭示出中国知识分子身上的传统性与知识分子现代精神之间的不谐调,反映了他们的自我身份确证的悲凉和艰难.这里从小说主人公杨科的身份问题出发,借以剖析知识分子无法转轨的精神现实及其内在的软弱性和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女作家方方继《乌泥湖年谱》之后,最近推出第二部她“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水在时间之下》。对自己的小说追求、方方说:“我一直想写一个好看的小说。所谓好看,就是读者拿到手上,一直想往下看,一直不想放手。这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而这部小说给了我机会。因为水上灯就是一个在动荡社会中的传奇人物。对于长篇,我一直觉得它得好看才是。  相似文献   

9.
钱汉东 《新读写》2008,(9):50-51
丝丝,本名吴丝丝,是本刊2005年5月号“新人物”,那期杂志刊登了她的充满蓝色忧郁的小说《鲸》,她的照片还上了封面。汶川大地震后,丝丝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写了一部反映地震后中学生心灵成长的小说。丝丝说:“我要感谢这本书,让我成长,让我更加珍爱身边的人,让我去爱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让我懂得原来活着就已经是最幸福的事情。”本刊主编钱汉东为她的小说写了序。他在序中说:“生活在幸福之中但并不意识到幸福的同龄人,读了这部小说一定会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  相似文献   

10.
刘清泉 《中学生读写》2009,(10):149-150
海洲说过.之所以写这部小说,只不过是想为那一代人的“道德”存下一份记忆,至于爱情描写,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已。表面上看,《一脸坏笑》的确是一部青春题材的校园爱情小说。这部小说应该没有主角,它塑造的是群像。  相似文献   

11.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它因“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成为“日本抒情小说的经典”。笔者认为,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岛村“从‘物’到‘灵’的追寻”最终走向幻灭的过程,体现了作者虚无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三个部分论述阎连科的文学创作.第一部分对中国当代文坛走向与阎连科的创作进行对比分析;第二部分则通过熊修雨教授提出的“他者化”概念对阎连科写作的局限进行作品与理论的分析说明;第三部分则通过阎连科最新作品《风雅颂》与《炸裂志》的比较,分析阎连科未来的创作走向.  相似文献   

13.
孔乙已的手     
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曾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倘若画了全部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这就是说,写人要从最能显示人物性格特征和内心奥秘的地方使劲,而不要贪多求全。小说《孔乙己》中,作者独独抓住了人物的手来揭示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悲剧命运。以下试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老残游记》中的白妞形象塑造葛正华《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别具一格的作品。因瑕玉互见,历来评论不一。在写人写景这方面有的称“这部书可算是前无古人了”。有的则说“艺术性不高”,“只有一定的艺术技巧”。这两种评论.都不尽公允,惟有鲁迅在《中国小说...  相似文献   

15.
2008年,著名作家阎连科聚焦"高校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风雅颂》在刊物《西部·华语文学》甫一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批评者认为,该作品明显影射北京大学,诋毁高校人文传统,肆意将高校知识分子形象妖魔化.作家阎连科在《风雅颂》出版单行本时,对初刊本进行了大量的增删和修改.后来,阎连科在其他版本中又进行了简单的修改,并对...  相似文献   

16.
作家阎连科的一套新书:《土黄与草青——阎连科亲情散文》、《机巧与灵魂——阎连科读书笔记》、《拆解与叠拼——阎连科文学演讲》近日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这套书中的大部分作品未收录在作者去年出版的《阎连科文集》中,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这是一丛小书,却也是我半生文学和半世人生的大说大情。”  相似文献   

17.
施泽红 《中学文科》2009,(1):142-142
有人说,《伤逝》是鲁迅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对此,鲁迅先生曾在《致韦素园书》时无可奈何地说:“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是愈做愈难了。”虽然鲁迅非正面地否认了,但其中有些情节和心绪无疑与他和许广平相爱的经历相似。《伤逝》中有鲁迅先生对男女平等、女子自由及爱情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那是半个月前的一次晚自习,一个学生跑来神秘地对我说:“李老师,赵伟在写小说!”我一惊。我的学生在写小说而我居然不知道!长期以来,我一直为我的弟子中没有出现一个文学爱好者而感到某种遗憾。可赵伟——一个寡言少语、朴拙沉静的少年,在作文里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文学天赋呀!第二天,我叫赵伟把他写的“小说”给我看看。他拿了8页厚的信笺纸给我,说这只是第一章。信笺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题目是《傲天神龙》。我不想看下去。我认为,这种凭一时心血来潮的信笔涂抹,除了麻痹自己而外,基本上没有任何价值。我请他先谈谈构思。他…  相似文献   

19.
《红高梁》这部小说,我自己是把它作为长篇来看待,刚开始写的时候没想到要写一个长篇。写完《红高梁》这个中篇之后,接下来的约稿就很多,我也就觉得余兴未尽还似乎可以接着写。(镐梁酒》《高梁殡》《狗道》《奇死》,就是在1985年、1986年这两年一鼓作气写的。这五部中篇是可以独立成篇的,但它们之间又有联系,人物是连贯的。而且很多情节是交叉写的,时空打得很乱,画面切割得很碎。因为小说的叙事主人公实际上是“我”。小说还有一个视角,就是“我奶奶、我爷爷、我父亲”这样一个复合的视角。为什么要采用这么一个视角?我想,这也是被逼得没有办法了。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伤逝》是鲁迅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对此,鲁迅先生曾在《致韦素园书》时无可奈何地说:“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是愈做愈难了。”虽然鲁迅非正面地否认了,但其中有些情节和心绪无疑与他和许广平相爱的经历相似。《伤逝》中有鲁迅先生对男女平等、女子自由及爱情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