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师对流动儿童入读公办学校的态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关于教师对流动儿童入读公办学校的态度还未见有经验的研究。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问卷,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教师在五个方面的态度进行研究:对办公学校招收流动儿童的总体态度,招收流动儿童对班级教学的影响,招收流动儿童时教师的影响,对流动儿童单独编班的态度,对教育教学改变的态度。对196名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关于公办学校招收流动儿童的总体态度是积极的,但教师对流动儿童入读对教学和自身的影响持消极的态度,对单独编班和教学改变持中立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公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公办学校的各种学校因素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中探索与顺应、整合与融入两个阶段都有积极促进作用,除学校安置因素外,流动儿童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同样影响家长对两类学校的选择,也影响着流动儿童在两类学校的城市适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采用访谈的形式,围绕上海市三所辅读学校的23名自闭症儿童家长展开调查.研究试图向这些家长了解他们对于自闭症学校教育的态度和对自闭症教育安置等问题的看法,从而探讨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访谈内容涉及:家长对自闭症相关内容的认知水平、教育期望、和对学校教育的看法三方面.访谈结果显示,家长对自闭症及其教育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希望孩子能在学校教育和家长作用的引导下融入环境,也呼吁政府和社会力量能为自闭症儿童创造机会,使他们能在社会上有所出路.  相似文献   

4.
5.
试从多元文化教育视角看流动儿童所在公办学校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全民教育,推进教育机会均等,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随着进入城市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数量增多,公办学校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适合当地学生和流动儿童的教育,是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从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出发,探讨流动儿童所在公办学校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和碰撞,并针对公办学校现状提出观念、管理、课程设置、教学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持续扩大。据报载,我国现有流动人口1.2亿人,其中民工占大部分,若以学龄儿童少年占2%~3%的比例计算,就有240~360万人(也有学者推算出这个数字为700万以上)。他们无疑是国家义务教育普及的对象,为解决其上学问题,各地都想了不少的办法,并实现了部分或全部流动儿童少年就读于公办中小学的目标,例如2001年北京市流动儿童少年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为69.33%,2002年深圳、苏州、张家港这个比例分别为63.31%、60%以上、100%。流动儿童少年进入公办中小学就读,绝大多数属于借读性质。借读期间,他…  相似文献   

7.
关于公办学校中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持续扩大.据报载,我国现有流动人口1.2亿人,其中民工占大部分,若以学龄儿童少年占2%~3%的比例计算,就有240~360万人(也有学者推算出这个数字为700万以上).他们无疑是国家义务教育普及的对象,为解决其就学问题,各地都想了不少的办法,并实现了部分或全部流动儿童少年就读于公办中小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北京地区培智学校班主任教师和家长为调查对象,考察了他们对家长参与的态度.结果表明,家长和教师都认同家长参与的重要性,但对家长的参与能力看法消极.在期望的参与类型上,双方都同意应改进家校联络方式,但对涉及学校事务的参与类型双方态度有分歧.影响家长态度的主要因素是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和家庭居住地,但没有发现与教师态度关系显著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城市流动儿童的数量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务工人员涌入昆山而剧增。城市流动儿童来到新城市学习时,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以及他们所处的独特生活环境使得对他们的研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因此对城市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调查研究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通过调查研究后发现:城市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在学校适上呈显著差异,城市本地儿童的学校适应得分显著高于城市流动儿童。  相似文献   

10.
城市流动儿童的学校欺负与学校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58名流动儿童为被试对象,采用儿童欺负问卷和在校行为子量表施测,探索城市流动儿童的学校欺负与学校适应及其关系。结果发现:卷入受欺负和欺负的流动儿童比例相对较高;男生欺负他人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而受欺负比例低于女生;不同性质学校的流动儿童受欺负和欺负他人的比例没有显著性差异;学校适应的性别和学校性质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主效应均达到了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水平;不同欺负类型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差异显著,具体体现在常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上;受欺负、欺负他人程度与学校适应及其五个维度之间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流动儿童在随父母或监护人迁入城市后,其成长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日益凸显。本研究对流动儿童生命态度的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生命态度及理想、存在感、爱与关怀各维度较非流动儿童更为消极,而且,不同性别、年龄及独生与非独生子女流动儿童在生命态度上都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普通儿童家长对自闭症儿童参与早期融合教育的态度对早期融合教育的顺利开展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对上海市部分普通小学一年级儿童和幼儿园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普通儿童家长对自闭症儿童参与早期融合教育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不过,家长的学历、对自闭症的了解程度以及儿童的学段等对家长的态度有比较显著的影响.在提出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等改进措施后,家长接纳自闭症儿童参与早期融合教育的态度会更积极.因此,建议增加普通儿童家长接触自闭症儿童的机会,提高家长对自闭症儿童的了解程度,同时认真考虑不同家长的需求,完善融合教育支持系统,从而提高普通儿童家长的接纳程度,以促进早期融合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采取问卷调查法,对803名城市流动儿童和837名城市儿童的被忽视和学校适应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城市流动儿童的安全忽视、躯体忽视显著地高于城市儿童,总体更易被忽视;除交流忽视外,男生被忽视及其维度均大于女生,情感忽视存在明显的学校性质差异,被忽视及其各维度存在父母文化差异;城市流动儿童的被忽视与学校适应及各维度间都存在较为显著的负相关,情感忽视、安全忽视和躯体忽视对学校适应有非常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集宁师专学报》2016,(1):109-114
目的:用自编的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问卷对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进行调查。方法:采取整群分层抽样的方式,对广东、浙江和安徽的多所学校1055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在独生子女、学校类型、年级、区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独生子女的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的(t=2.189,p<0.05);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私立学校的(t=10.941,p<0.001);初中阶段的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小学阶段的(t=-5.066,p<0.001);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经济发达地区的(t=-8.688,p<0.001);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030,p>0.05)。结论: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在独生子女、学校类型、年级、区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在促进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儿童少年随父母迁徙异地,如何解决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的受教育问题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义务教育法》的贯彻和实施,还关系到我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为此国务院专门颁布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办法》,其中明确规定:“流入地人民政府应为流动儿童少年创造条件,提供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在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借读为主……”。这一规定明确了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属地化,明确了流入…  相似文献   

16.
城市公办学校中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城市公办学校成为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主要途径。但是,农民工子女在入学、受教育过程中、取得学业成就等方面均存在机会不平等问题。其根源在于落后的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的欠缺,以城市为中心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以及农民工子女家庭资本的弱势状况。要解决教育平等问题,必须对现行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为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提供制度保障;构建平等、多元、无歧的学校教育;改善和提升农民工子女的家庭资本。使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平等地共享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7.
公办学校中流动少年儿童阅读状况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导言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发展迅猛,规模持续扩大。据报道:全国流动人口数量已超过1.4亿,10年内翻了一番,超过了全国人口总数的10%,约占农村劳动力的30%,他们大多来自农村,人们一般称他们为民工或农民工。据最近《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透露,在1亿流动人口中18周岁以下的儿童占19.37%。6岁至14岁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占全部流动儿童的43.8%,15岁至18岁流动儿童占全部流动儿童的28.8%,约10%学龄儿童失学辍学,近50%不能适龄入学。为确保流动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措施,实现了部分或者全部流动儿童少年就读于公办学校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19.
流动儿童的文化适应是流动儿童在学校中学习与当地学生交流互动的技能,学习适应学校日常生活并完成学校任务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感受、行为方式与能力,它反映了流动儿童的学校生活状况和受教育的质量。通过对北京市公立小学的300多名流动儿童的研究表明,流动儿童文化适应的总体状况良好,但是在文化适应的各个维度上仍然存在一定差异,流动儿童在生活满意感、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方面表现一般,心理适应和心理健康方面得分较低,应该受到高度关注。学校应改变对流动儿童的刻板印象,关注其积极品质,减少户籍因素对流动儿童入学机会的影响,提供更多的教育支持,改善流动儿童的校内人际关系环境。  相似文献   

20.
家长对性健康教育态度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56名家长在性健康教育态度上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家长文化层次较低,性观念比较传统;多数家长不能与自己的孩子坦率地探讨有关性的话题;家长认为性教育的施教主体依次是学校、家庭、社会和自己;家长认为开展性教育最好的形式位于前三位的依次为性教育课、性教育讲座和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