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社新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讲到清初赋役制度的改革——“摊丁入亩”。由于教材叙述简略,不少学生常问起“摊丁入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首先,“摊丁入亩”是清初统治者在明“一条鞭法”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实际变化情况而进行的赋役制度的调整。清初赋役制度沿袭明朝的“一条鞭法”,按照地丁双重标准征收赋役,地有地税,丁有丁银。丁税的征收虽有部分已摊入田亩之中,但按丁纳银仍是无地少地农民的一大负担。因此农民常常隐瞒户口,甚至不敢落户垦荒。康熙帝即位后的四五十年间,全国人口数始终停滞在1920万~2000多万的水平上,导致“有…  相似文献   

2.
课本第204页载:“雍正帝时,又实行‘摊丁入亩’。”联系上文意,应改为“雍正帝时,正式向全国推行‘摊丁入亩’政策”,以消除这种政策在雍正帝时开始实行之嫌。因为,康熙末年,在广东、四川两省开始实行“将定额丁税摊入田亩”的征税政策。此法取得成功后,雍正元年(1723年)正式向全国推行。“实行”应为“推行”$陕西省商州市大荆中学@周永献$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张凌琬$河北省易县塘湖中学@刘格平  相似文献   

3.
一叶 《历史学习》2005,(12):33-35
2005年高考(上海)历史试题第23题的争议颇多,焦点在该题提供的《清前中期人口统计表》上,试题如下:●中国历代都有丁税(每个成年男子必须交纳的人身税)。清代丁税征收出现了变化。就丁税征收出现了变化,参照右表,判断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顺治朝随着人丁增加,丁税总额相应增长B.康熙朝减轻农民负担,朝廷免除了人身税C.雍正朝人口增长缓慢,丁税也在缓缓上升D.乾隆朝丁税迅速增长,成为朝廷主要财源这道试题的考查目标是康熙五十年“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雍正时“摊丁入亩”史实的理解与应用。为了看清问题所在,我们先将这道试题作如下修改,考…  相似文献   

4.
“摊丁入亩”,是我国封建社会里最后一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它开始实行于清代康熙末年,普及于雍正初年,最终完成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摊丁入亩”是把历代相沿的丁役银(即人头税)合并于田赋银(即土地税)之中,一起征收。具体说,就是将全国各省之丁役银原额,平均摊入到各该省之诸州县的田赋银里,按每田赋银一两均摊丁役银若干计算,然后一起“输纳征解”,故谓之“摊丁入亩”,亦称“丁随地起”,或称“地丁合  相似文献   

5.
教后感,亦称“授课心得”,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教完一堂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回顾和小结,将经验、教训和体会记录在案的过程。写教后感能帮助教师迅速接收课堂中的反馈信息,克服教学中的干扰因子;有助于找出教学设想在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为调整教学提供可靠依据;有助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写教后感是促进自己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怎样写教后感?教后感记什么内容?本人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以求教于各位同仁。一、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所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就是自己在教学中的成…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古代就推行赋役制度 ,如北魏的“租调制”、唐朝的“两税法”、明朝后期的“一条鞭法”、清朝前期的“摊丁入亩”等。据此回答 1~ 4题。1.“一条鞭法”不同于“两税法”的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点是A .废除了人头税 B .以田亩数计征C .赋税折银征收 D .按照资产交纳2 .清朝前期实行“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作用是A .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B .使赋税的征收办法简化C .土地的利用率提高   D .使雇佣劳动者增多3 .明朝后期张居正改革实行的“一条鞭法”和清朝前期雍正帝实行的“摊丁入亩”共同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A .增加政…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齐国“相地而衰(cui)征”、鲁国“初税亩”,应是我国古代征收土地税的开始。西汉编户制度确定了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的负担,北魏始行租调制,隋朝和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唐中期(780年)实行两税法.开始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北宋王安石变法有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明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清初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地丁银.从而废除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实质上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8.
在中學歷史教學上,講到‘鴉片戰爭前清朝的經濟情况’一節中‘農業經濟的恢復’時,‘攤丁入畝’的賦稅制度,是必须說明的,‘攤丁入畝’或稱爲‘丁隨地派’,或稱爲‘地丁合一’,或簡稱‘地丁’。‘就是把歷代相沿的田賦和丁稅歸併成一種稅,按田畝來征收’(中國歷史課本第三冊六二頁)。爲了深入地體會教材,對地丁制度的各方面,如田赋和丁稅在清朝初年的具體情况,攤丁入畝的實行過程及其對農民的影響等。均應詳細參究,本文僅就有關資料略加搜集和分析,供給教師們參考商榷。  相似文献   

9.
为师 1 5年来 ,我一直坚持写教后感。教后感是我课堂教学成功与失误的“备忘录” ,记录着自己教学生涯从年轻走向成熟的历程。初写教后感时杂乱无章 ,如记流水帐般。后来经过不断总结 ,反复实践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方法。条理清楚 ,一目了然。为了方便自己 ,我设计印制了表格活页本写教后感。简单地分教学内容、授课时间、第几课时、几班学生、成功和失误等几个栏目。条理清楚 ,简洁明了。课后根据授课情况 ,照栏填出即可 ,自己以后翻阅时也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言简意赅。写教后感时紧紧围绕我县 (校 )一个时期教学研究的主题 ,把课堂作…  相似文献   

10.
“摊丁入亩”是清朝初年雍正皇帝推行的,旨在增加财政收入,取得巨大成效。但是教材叙述简略.学生很难理解,下面就此问题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1.
“摊丁入亩”是清代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人口在清朝出现了激增现旬,大多数学认为“摊丁入亩”是清代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摊丁入亩”对清代人口发展的作用是很有限的,“摊丁入亩”固然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摊丁入亩”政策亦有其局限性,“摊丁入亩”政策是封建的赋税制度,是为封建统治服务服务的,因此,有其阶级局限性与欺骗性,有的学之所以认为“摊丁入亩”是导致清代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未认识到它的比较隐蔽的欺骗性,未弄清人头税以及人口与因亩税之间的关系,就是说只看到剖的表面现象,而未看到问题的实质。如果说“摊丁入亩”对人口发展有影响的话,那就是说只看到问题的表现象,而未看到问题的实质,如果说“摊丁入亩”对人口发展有影响的话,那就是开始时期的口号作用和取消丁税后大量隐匿人口的查出,使人口的表面数字猛增,清代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三点:中国人口增与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相联;医学的发展使人口死亡率下降;农作物新品种的增加与人类食物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课堂上,学生正在做练习,一个学生问同桌:“你记不记得‘攀登’的‘攀’字怎么写?”“当然记得啦。”同桌兴奋地回答,“这个字是上个学期学的,那次写生字和单元考试,‘攀’字我都写错了,老师还罚我把那个字再多写5行呢!他还再次告诉我怎么去记这个字,‘大手举起两根木和两个X’,你看,容易记吧。”  相似文献   

13.
税费改革试点方案的主要措施体现为“废费改税”、“摊丁入亩”、“定额征收”三条。其核心是要通过国家的转移支付,来解决农村财政问题。税改方案改变了农户决策的约束条件,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微观基础。参照农业租约理论可以发现:“废费改税”取消基层的税费征收权,将导致交易费用的转移;“定额征收”对农户风险承担状况的影响甚微;“摊丁入亩”、“定额征收”的原则强化了农户的参与约束以及激励相容约束。农村土地使用权转让、劳动力流动方面的矛盾,必将因为税改而激化。因此,试点中的方案,作为孤立的财税改革政策,需要在多方面配套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教例] 师:我们学习了《石钟山记》,对作者夜探石钟山一节感受很深,谁能讲讲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个过程写得那么详细生动呢? 生:详细写,是为了突出观点中的‘耳闻目见’。生:作者对他夜探石钟山的体会很深。他的观点就是在自己亲身体验的基础上针对前人的‘臆断’提出来的。要阐明自己的观点,他当然要把他怎样夜探的经历具体生动地写出来,以‘耳闻目见’来推倒‘臆断’。  相似文献   

15.
王戟 《中国培训》1999,(11):49-49
一节课上完,课本一放,教案一合,就算完了吗?没有。课后认真回顾、审视自己教过的课,寻问题、找经验、择要求收入笔底,这便是教师们常说的写“教后”。认真进行“教后思教”,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十分重要。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写“教后”应注意记以下内容。一、记对教材的钻研与理解是否深透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与理解。教师钻研教材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有一个对教材逐步熟悉、不断深化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因此,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都有着集大成的总结性质。赋役制度亦是如此。出现在康、雍之际,贯穿于有清一代的“摊丁入亩”制度,便是继唐之两税法和明之一条鞭法以后,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次重大赋役制度改革。它的出现,既是当时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也是赋役制度本身长期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关于“摊丁入亩”制度产生的原因、内容、过程及其作用意义,笔者已另有专文论及,无复赘言;现仅就“摊丁入亩”前清代赋役制度发展变化的情况,做一简要论述,以期使读者能更为详尽地了解“摊丁入亩”度制之所以不能不应运而生的必然之由。  相似文献   

17.
《科学课》2004,(10)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科学课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来,大家在实践中对此作了较深入的考究,认为这个转变不仅是教材使用方式的变化,而是对教学目标重新认识的结果。有了这种认识,就不再把教材视为“圣经”,只是“见物不见人”了,我们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就有了一个好的基础,这是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是,既然还要“用教材”,就要讲究怎么用。只承认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不够的,怎么“用教材教”这一面现在更应该研究。“教教材”,顾名思义除了理解为“把教材的内容教给学生”之…  相似文献   

18.
我写“教后感”的体会薛城职业中专高仲凯“教后感”是教师在每教一节课之后,对自己教学感受的记录。实践使我体会到,写教后感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及时,就是要在教后很快地写出,不要一教了之,出现“再教如初教”,课上来上去还是老样子,那可真是“岁岁年年人不...  相似文献   

19.
妈妈教我写“相”字,我总是写不好。我总是把“木”字旁的一点写成一捺。妈妈跟我说:‘木’字和‘目’字是好朋友,他们住在一起,要友好相处。你写字的时候,要想着‘木’字的邻居,不能总把‘木’字的脚伸到‘目’字的家里。这样不好,目’字会不高兴的。我们平时要为好朋友着想,不能给别人添麻烦。写字的时候也一样,这样就能把字写好了。你再试一试。”于是,我按照妈妈的话写字,终于把字写好了。妈妈教会我许多汉字,也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指导老师:李文芬评语这篇小文章写得真有意思!这位小作者的妈妈也真有水平!你看看,她教孩子写字教得…  相似文献   

20.
我启蒙时接触的第一个字是“一”。启蒙老师把“一”字写在我手掌心上时,我只用了一口茶的工夫就认识了,美得简直要飞到七彩云上。这时,老师向我得意忘形的心上泼了“一桶冷水”:“从前,有个学生,学了‘一、二、三’后就辞别老师了。他说,‘一’字是一横,‘二’字是两横, ‘三’字是三横。行了,我不用老师教了。谁知有人要这个学生写个‘万’字,他花了大半天时间,画了一万条横线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