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实验原理 以稀硫酸作电解质溶液,用铜作阳极,铁作阴极。利用通电不久一段时间内,H~+在铁棒上放电,而阳极铜本身溶解,变成蓝色的水合铜离子,通过蓝色溶液在溶液中阳极区出现,而和阴极区无色溶液形成一明显分界面,可说明放电速度(指单位时间内铜原子的放电数目,即单位时间内产生铜离子数)比离子迁移速度(指单位时间内从阳极区迁移走的铜离子数)大得多。 二、实验操作: 取一U形管,向其中注入3M的硫酸溶液,插入一根铜棒作阳极,一根铁棒作阴极,接在12伏直流电源上,则在阴极(铁棒上)有氢气放出,阳极(铜棒)溶解,开始由于生成的Cu~(2+)较少,  相似文献   

2.
用价格低,无毒性的镍电极代替界面法测定离子迁移数实验中所用的毒性大的镉电极;在电路中串入一个氢氮库仑计,简化了实验操作和电量计算,提高了离子迁移数测定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3.
演示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实践形式,其具有直观性、示范性、启发性等主要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验证加深所学知识以及实验技能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演示实验越来越受到广大化学教师的普遍重视,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是演示实验的教学,多采用教师做、学生看的方法,如此以来,学生被动地接受实验,使得演示实验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不能充分发挥。为了更好地挖掘出实验的潜在作用,笔者在深入研究各个演示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试行将演示实验来了一次迁移——即由教师演示迁移至…  相似文献   

4.
5.
一,取一张比载玻片(显微镜承物用)略小的滤纸,在滤纸中间用铅笔画一条直线,用自来水润湿,贴在载玻片上如图用鳄鱼夹固定在载玻片上。在铅笔线中心放一小颗高锰酸钾晶体,鳄鱼夹联结20伏直流电,2—3分钟即可看到紫红色向阳极移动。(附图)  相似文献   

6.
以实验为基础的理化学科中,演示实验由于具有直观性、示范性、启发性等主要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验证、巩固、加深理解书本与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并使学生初步具备了动手能力.所以演示实验越来越受到广大化学教师的普遍重视.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是,由于演示实验是由教师一人操纵,绝大多数教师是口中边讲述要点,手上边操作实验,如此一来,学生就被老师牵着思想走,很少有思考的余地,即使这一个实验掌握了,碰上稍微改动一下的实验,即又不知所措了.这样的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7.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无需赘述.一个好的演示实验要求原理清晰,最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操作简便,实验现象明显.然而有些演示实验,如果一味地按照教材去做,要么不易成功,要么效果不甚明显.教师的演示似蜻蜓点水,学生的学习热情备受挫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对教  相似文献   

8.
在初中物理教材的"改变物体热能的方法"中,安排了演示实验"气体被压缩时热能增加".按书中的要求可燃物用"浸过乙醚的棉花",这样的做法在实际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往往点不燃棉花而使演示实验失败.通过模索改后用"硝化纤维",效果很好,"硝化纤维"很容易引燃,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只是要注意到"硝化纤维"燃烧迅速,用量不可太多(只要用小黄豆粒大小的一团即可),否则会使手柄迅速向上弹起,发生意外(但不会伤人).  相似文献   

9.
1实验一 人教版高三化学第三单元第一节[实验3-2],教材上该实验的反应化学方程式里还原产物是NO2.我们认为这个反应方程式值得推敲,为此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教学方式,但由于课堂距离和上课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有些演示实验在操作中会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通过对部分力学演示实验进行重新实践、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尝试利用随手可取的生活物品进行演示实验,使得改进后的演示实验达到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实验现象更加明显直观的目的,从而为物理课堂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新教材介绍演示比热这个实验,存在美中不足的方面,需进一步改进完善。通过教学实践,最近我们进行了如下尝试:1.课文中指出本实验需用“同样”的两个电热器(热得快)加热,应改为用“同一个”热得快加热,才能使实验结果准确:我们对每个热得快进行了测定,发现同样规格电功率的热得快,其阻值都不一样,如500W的热得快阻值在60一80fi,而300W的热得快阻值在IOO一120fi。故很难选购到阻值完全一样的,为了使热得快放出的热量相同,必须用同一个热得快。2‘用来实验加热的热得快经实验证明应使用电功率较小的好,这是因为电功率小的单…  相似文献   

12.
1 实验一 人教版高三化学第三单元第一节[实验3-2],教材上该实验的反应化学方程式里还原产物是NO2。我们认为这个反应方程式值得推敲,为此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用现有的全反射器做光的折射定律实验,它只有上下两个光源孔,例如在上孔处,随着入射光线方向改变,入射点和法线均在不断改变,每一次实验总要先画一条法线,才得到一个折射角与入射角关系,很不方便.本人对此实验作了如下改进. 实验器材: ①全反射器一套(包括线形灯泡及其他元件); ②直径、高度与线形灯泡基本相符的圆柱形玻璃罩一只; ③一根长19厘米,宽3厘米铁条; ④小磁铁两块. 制作方法: ①取下全反射器铁盒前的玻璃板,在铁盒后片口约1/3深处画一条实线AB.以示水位线.在AB的中间垂直画一条虚线OO′,以示法线.两线的交点为光线的  相似文献   

14.
在动量定理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传统的“鸡蛋下落”演示实验的两个鸡蛋受力面积不同,学生往往无法正确比较两个鸡蛋的受力大小,从而影响教学活动。利用常见器材设计了改进实验,避免了两个鸡蛋受力面积不同对学生思考实验现象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反馈良好。  相似文献   

15.
在初中物理教材的“改变物体热能的方法”中,安排了演示实验“气体被压缩时热能增加”。按书中的要求可燃物用“浸过乙醚的棉花”,这样的做法在实际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往往点不燃棉花而使演示实验失败。通过模索改后用“硝化纤维”,效果很好,“硝化纤维”很容易引燃,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只是要注意到“硝化纤维”燃烧迅速,用量不可太多(只要用小黄豆粒大小的一团即可),否则会  相似文献   

16.
电磁振荡的演示实验是高中物理中必做的实验,笔者在讲电磁振荡一节时,按照课本上介绍的方法,如图1所示的电路,依葫芦画瓢做完了该实验。可下课后,有位学生找到我说:"老师,这个实验不可信,灵敏电流计指针的摆动有可能是指针的惯性作用,不能说明有振荡电流。"开始一听,我觉得他所提的问题没有意义,但仔细琢磨后觉得有一定道理。  相似文献   

17.
高中物理课本中提供了一个库仑定律定性演示实验示意图 ,用以探索库仑力 F与电荷带电量 Q及电荷间距离 r之间的关系。但由于弧立物体和悬挂小球一般带电量很少 ,再加上空气潮湿的影响 ,放电较快 ,小球单线悬挂稳定度也不够等 ,此演示实验成功率极低。为此 ,我们进行了一些改进。a.改进方法。1悬挂的小球用泡沫塑料制作 ,直径在1.2 cm左右 ,并找废旧干电池一节 ,取出碳棒 ,用小刀刮取碳粉适量 ,均匀地涂抹在小球表面。目的是加强球面导电性 ,提高泡沫塑料小球获取电荷的能力。2改变悬挂方式 ,由两根等长丝线将小球悬挂在支架上 (如图 1所示 …  相似文献   

18.
1实验仪器 带直流放大器的灵敏电流计(自制),蹄形磁铁,导磁率良好的磁封闭片一片,线框一只.2实验过程 演示实验1:按图1进行实验,表明只有导体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才有感应电流 学生:通过直接观察,得出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 演示实验2:改变实验条件,在两极间加上“磁封闭”,再运动导体,现象不再出现。 教师:用小磁针检验封闭前后,磁场的区别,并用磁感线描绘两种情况下的磁场,如图2所示. 学生:(迷惑后放松,认识复位)……原来是无磁感线可切. 设问:我…  相似文献   

19.
初中物理第二册47页,图2—15的装置是演示空气不善于传热的实验,按着图示的方法实验,通过给试管底部空气加热,把手指放在管口处,过了相当久,手指还不觉得热的现象,说明空气是不善于传热的。此实验是通过人体直接感觉来体验的(手指还不觉得热),因而是有说服力的。但是,一般都是由教师演示,学生并没直接获得这个体验,受益面不大。为此我们对此实验做了一点改进。如图。用凡士林在一根竹筷子上粘两个按扣,捅入试管内(注意:别与侧壁接触)。加热时,靠近底部的按扣很快脱落,而管  相似文献   

20.
楞次定律在高中《电磁感应》教学中是一个难点,学生学起来抽象难懂,教师讲授也较困难,因此做好楞次定律的演示实验就显得更为重要,但按教材的演示方法,我从多年教学实践中感到有几点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