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定风波     
初中老师告诉我:古来圣贤皆寂寞。这曾经使我大受鼓舞,虽然我永远成不了圣贤,但这种信念对于在社交方面有明显缺陷的我至少是种安慰。很喜欢东坡的《定风波》,每个独行的夜晚都会默念:“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路灯把我的影子反复地拉长、收短,我喜欢这份独享的快乐。这种类似《廊桥遗梦》或者《挪威森林》把玩寂寞的情绪持续了很久,直到有一天,打击来了。一次翻看《生命难以承受之轻》时,里面掉下来一张纸条,上面用黑色钢笔写着米兰·昆德拉的一段话:“我钦佩着一些人的思想,也欣赏他…  相似文献   

2.
定风波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 ,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① 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②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注 ]①芒鞋 :草鞋。②萧瑟处 :指原先淋雨之处。【新读】本词乃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谪居黄州时所作。从黄州去沙湖途中偶遇小雨本极寻常 ,而词人却从中悟得一番有关人生的哲理 ,写出如此清新隽永的佳构 ,就不能不叫人称奇了。词的上片起二句劈空而来 ,风雨骤至 ,竟“穿林打叶” ,声声入耳。“莫听…  相似文献   

3.
定风波     
古诗鉴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相似文献   

4.
定风波     
  相似文献   

5.
6.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小人中伤,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他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他从不是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位参破世间荣辱的智者;悲观消沉不是人生的主旋律,超脱旷达才是生命的壮歌。这就是苏轼。余秋雨说:黄州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也成全了黄州。在黄州,他留下了许多旷世之作,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词《定风波》,来感受苏轼旷达的胸襟和处变不惊的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7.
祝宇 《现代语文》2010,(7):109-111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定风波》的主旨和内涵,稍作分析,似乎不难解读出来。此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前赤壁赋》,对苏轼及其作品已经比较熟悉。但是,这种对作家作品的前期认识、印象先入为主,很容易使师生架空文本、天马行空,作不辨词句、只贴标签式的解读。这就可能陷入对号入座、按图索骥的机械分析主义的泥淖,是语文学习的人忌。  相似文献   

8.
[设计思想]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基本心境:泰然、旷达,自解、思“归”。我们当以字词句意为立足点,意境理趣为突破点,反复吟咏,体会其疏朗刚健之风、旷达深邃之境以及深刻透辟之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9.
朱诵玉 《学语文》2008,(1):37-37
人生不经几番风雨,便难彻悟。东坡一生多遭困顿,几经沉浮。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次磨难几乎要了他的性命,劫后余生的东坡对仕途早已厌倦,对人生更是大彻大悟了。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诗歌素有“言志”的传统,而词就其起源来说,只是在歌筵酒席间交给歌伎酒女去传唱的曲子,很少“言志”的,从苏轼起,则一洗脂粉之气,抒写了自己的襟怀志意。他的这首《定风波》词,正是苏轼人生哲学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11.
赵亦化 《现代语文》2010,(5):123-123
苏轼的词《定风波》,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字句通俗,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教学中,有的老师有意或无意地将它视为"小儿科",常轻而易举拿下,  相似文献   

12.
《定风波》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的词作名篇之一,是其饱经忧患后依然笑对人生的生命智慧的佳构.本课以理清词人情感脉络为重点,着力让学生真切体悟苏子的生命智慧.本课抛开传统诗词解读范式,基于语文学习力进行深度教学,以增强学生自主探究、互动合作的意识.基于语文课程意识进行深度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和言语能力.  相似文献   

13.
《定风波》是一首闺怨词,上片写主人公因心上人远去而音信全无,心灰意懒,寂寞愁苦的哀伤心情。下片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后悔当初未能把心上人留住,希望着想象着在鸡窗、蛮笺、象管、吟课的静谧温馨的氛围中过着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的普通百姓的平常生活,体现了市民的审美趣味,抒发了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词作语言浅俗,明白如叙家常,表现了柳永俚语俗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15.
<正>利姆水道初来丹麦奥尔堡,我的外国人特征似乎太明显了。冬日长夜漫漫,早上8点多还是暗夜模样,下午4点天色已晚,尽显北欧本色。天空阴郁,细雨霏霏,然而并不冷,伸出手,触摸到的仿佛是冰块外体贴包裹的棉布。三四层尖顶彩色砖房鳞次栉比,静立在街道两侧,暗红居多,兼有土黄、白色、褐色,几乎一律配以白色窗棂。南面阿凡提画廊的橱窗展示着《丁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著名演奏家、筝作曲家邓翊群先生的筝乐作品《定风波》为例,从宋词的文学意象与文学作品表达为起始点,从不同视角分析该筝乐作品与同名词篇中的内在关联,探究二者之间文化内涵的共有关系,以词言乐,以乐释词,从而达到宋词与古筝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7.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相似文献   

18.
<正>在参加市里组织的一次骨干教师课堂教学选拔赛上,我们这些选手共同上苏轼的《定风波》词,所谓同课异构。如何能出类拔萃?我颇费苦心。教学设计理念高一的学生正处于如诗如梦的年龄,普遍对诗词有兴趣。但是他们多停留在字词的表面意思上,追求景物表层的优美,浪漫情感的雅致,而较难深入理趣的内核。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原有基础、情感特点、思  相似文献   

19.
<正>《定风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提示:"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古诗词教学离不开文思和音律,这节古诗词课是"吟唱法"教学和群文阅读实践的尝试,探索了古诗词教学的可行路径,体现新课程与新课标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教师通过吟词韵、悟词情、探词心三个环节,让学生最有效地接近词韵词情的内核。  相似文献   

20.
《定风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提示:"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古诗词教学离不开文思和音律,这节古诗词课是"吟唱法"教学和群文阅读实践的尝试,探索了古诗词教学的可行路径,体现新课程与新课标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教师通过吟词韵、悟词情、探词心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