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在"怕"的背后一考生"奥数、英文、周树人",大多数中学生谈之色变。我们因奥数难寻的解题方法而退缩,因英文脱离母语原则而不敢靠近,最后面对周树人艰深难懂的文字,我们彻底恐惧。这一系列的胆怯,有我们自己的原因,也有学校、国家的责任。"怕"的背后,有你我的"惰性思维"。我们所惧怕的"奥数、英文、周树人",恰恰是需要我们长时间深度思考的。但如今的中学生早已被家庭、社会圈养成一个个只知享  相似文献   

2.
“奥数、英文、周树人”.大多数中学生谈之色变。我们因奥数难寻的解题方法而退缩,因英文脱离母语原则而不敢靠近,最后面对周树人艰深难懂的文字,我们彻底恐惧。这一系列的胆怯,有我们自己的原因,也有学校、国家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当代学生有三怕:奥数、英语、周树人。可即使如此,仍有千万学子"热衷"于各种奥数英文班,而又有多少学子还记得"沉睡"的周树人呢?理由很简单,奥数可以为高考加分,英文是工作的敲门砖,"怕"也只能"不怕"。而对于那"沉睡"的周树人呢,却因"怕"而将其遗忘。  相似文献   

4.
【考场例文17】挑战自我□江西考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多多少少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每个人面对困难的态度都不同。材料中提到"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在这"三怕"中都会存在其中的"一怕""二怕",但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而喜欢,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呢?这不得不让我们引起深思,正是因为当困难来临时,有的人选择退缩便十分害怕困难,有的人面  相似文献   

5.
【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校园流行语。实际情况是,有些同学有这“三怕”(或其中“一怕”“二怕”),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倒喜欢。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语、周树人。面对这三怕,却有许多人明明讨厌但硬是逼自己喜欢。他们害怕奥数,害怕英文,但却又时常抱着奥数辅导书、英语语法书在埋头苦读,全然不顾这是否真是自己兴趣所在,我认为这是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所致。众所周知,"奥数"可为我们高考加分,而它的成效貌似立竿见影,于是,大家就对奥数趋之若鹜了,既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也不权衡利弊得失。无独  相似文献   

7.
我怕数学     
学生有三怕,怕奥数、怕英文、怕周树人,而我,怕数学.因为怕数学,我在16岁那年爱上了街边的格斗游戏,而那时,由于对数学的憎恨,数学老师也成了我格斗游戏中的敌人. 我时常流连在那条充斥着游戏厅的街上.怀揣一块钱换来的三个游戏币,选择好一台游戏机,两指掂着一个硬币,对准投币孔,“叮”一声,游戏开始.从暗淡的街机屏幕里看见自己面露凶光,将对手狠狠地击倒,我从中获得了上学所不能获得的快感.  相似文献   

8.
"奥数"是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是全世界高中学生最高水平的数学赛事,由具有数学天赋或对数学非常有兴趣的中学生参赛,为发现数学人才做出了贡献.因为爱好、特长而学习奥数是学生的自由,奥数本身没有错,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奥数.有人说"奥数无助于甚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无疑是片面的,说奥数教育是"万恶的"无疑也太夸张了,但不可否认奥数教育的确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9.
家长追求孩子"奥数化"的根本目的,不是奥数对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多大作用,而是无奈之下不计后果的追求.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奥数,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关于奥数的争论持续不断。从"奥数热"到"奥数退烧",有言论讲"奥数学得好,数学学不好",提出了封杀奥数。足见奥数的教育价值受到了质疑与否定。本文试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论证奥数的教育价值不可否定,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数学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数学能力等。  相似文献   

11.
当奥数成为过街老鼠被人人喊打时,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上周六召开教育实践报告会,校长刘彭芝在会上喊出了"奥数不是反革命"。她认为,由于家长望子成龙、一些培训机构漫天要价,加重了学生负担,以至于现在奥数被严重妖魔化了(2011年1月25日《中国青年报》)。我不认为刘校长的话有什么错,奥数没有原罪。在国外,奥数存在了几十年,并没遭遇我们这里的密集"炮轰",更没被要求叫停。刘校长开展的人才培养试点,也能在国外找到很多案例。美国有《天才儿童教育法》,奥巴马上台后推出了力争上游计划。英国对成绩排在前5%~  相似文献   

12.
"周树人班"是我与学生给班级取的名字,一般人都认为是鲁迅班,其实它有三个含义:第一,周树人是我国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原名,他的思想、他的精神,永远引领和激励着我们前行;第二,树"人",是我们班育人的根本理念,育好人是培养人才的根本前提;第三,班主任本姓周,只有学生和班主任团结一心,才能更好地建设班集体。这个班名将伟大的人物鲁迅和我这个平凡的小人物结合了起来,同时还隐含了班级树人的根本理念,可谓一举三得。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网络上对于"奥数"教学产生一片质疑、否定之声,很少有人站出来发声维护,生活中家长们对"奥数"爱恨交加,不敢不学,不得不学,对奥数的学习有着诸多无奈。作为一位有20多年教龄的小学数学老师,我对于"奥数"在小学学习中地位的几番起落有着切身的感受。在"奥数"学习中,学生有受益的,当然也有受折磨的,这种体会应该不仅仅是在奥数学习中存在,其他学科中一样会存在,  相似文献   

14.
众口说奥数     
时下,社会上对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以下简称奥数)颇有微词,有人说奥数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有人说奥数是另一场课外的题海战;还有人说奥数只是进入重点学校的敲门砖。那么,中小学生学奥数到底好不好呢?在我们向老师们发出约稿信的时候,老师们的回答却出奇地一致:学奥数的学生确实在素质和能力上略胜其他学生一筹。这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是好事为什么还要遭致非议?当一篇篇稿件到达的时候,似乎所有的问题又迎刀而解: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数学教学也一样,让真正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来参加奥数的学习,让其他的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目,一样可以发展才能,提高素质。  相似文献   

15.
熊丙奇 《广西教育》2012,(40):17-17
北京市近日再次清理"奥数",重申"三个禁止":禁止学校将考试成绩,特别是将"奥数"等各种竞赛成绩、奖励、证书作为入学依据的招生行为;禁止公办学校单独或和社会培训机构联合或委托举办"奥数"竞赛等以选拔生源为目的各类培训班;禁止公办学校教师参与此类培训班活动。其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要让全民"奥数热"退烧,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在国外",奥数"已有数十年历史,但其意在发展数学爱好者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而在国内,"奥数"却很少关注孩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名高三文科生,对如今流行的“奥数热”,想结合自己身边的事,谈点想法。奥数金牌在我们中学生眼里是梦寐以求的宝物:学校会大加宣传与奖励,指导老师可能一夜间声名鹊起身价倍增,父母也脸上增光——更为重要的是,一块金牌往往也解决了个人前程:目前不少知名高校对奥数金牌获得者实行免试入学的政策。如此,出现清华附中奥数杯赛因报名人数太多而被迫取消的新闻也就见怪不怪了。(《北京晨报》)然而纵观奥数的历史,那么多奥数金牌得主,为什么就没再出一个华罗庚、陈省身或陈景润呢?“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主席、“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教…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20位享誉国际的华裔数学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广州大学城,并与大学生们进行交流。国际数学大师、世界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为大学生作专题讲座。奥数热却"当头一棒":数学奥赛成就不了数学大国梦。得过奥数金牌差点难以毕业"奥数即使得金奖,也只能证明考试的能力,不代表就有研究能力。数学是做研究,研究的根本是找问题。奥数只训练别人的题目,而不知道去做自己的题目,"丘成桐说,"曾有几个国内顶尖大学的毕业生,得过奥数金奖,到我这里来,结果学问狭窄,考试还行,思考没能力,甚至都不能毕业。"  相似文献   

18.
成都彻底封杀"疯狂奥数",赢得了一片支持欢呼之声。不少网友甚至期待这样的彻底整治能够推广到更多的地方,因为疯狂的奥数演绎到现在,已经积累了太多的"民怨"。因其背后复杂的利益纠葛,家长、学生都不得不参与其中,而不少学校、老师,甚至地方教育部门也乐见奥数汹涌。消极面过大、疯狂不止的奥数,使得相关部门也不得不铁腕封杀。  相似文献   

19.
取消加分真的就能还原"奥数"吗有关"奥数"教育的争议,其实早就开始了。笔者发现,不管是过去对"奥数"教育的赞成与反对,还是今日大家在此问题上的纠缠,并没有跳出以下基本观点框架:其一,"奥数"教育本身没有错。"奥数"教育的本意是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素质,在国外已开展了几十年。哈佛大学教授、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就曾说过:"我认为‘奥赛’是用来激发学生兴趣的,是引起大家关注数学的一个渠道,应该是一种很好的业余活动、课外活动。在美国,有许多高中生参加,我邻居的儿子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和中国的学生不一样,他们学习‘奥数’纯  相似文献   

20.
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曾下过相关禁令,不许将奥数成绩和升学挂钩.但十多年来,"奥数热"却持续升温.2010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其中奥赛获全国奖不再有保送资格,但仍然没能给"奥数热"降温.前不久,数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吴文俊院士关于"中国式奥数害人害数学"的直言,可谓振聋发聩.的确,"奥数热"所带来的各种副作用有目共睹,给"奥数热"降温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