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死水》是闻一多1925年写成的一首新格律诗。它以一沟死水象征当时那个黏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死水”再加上“绝望”,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诗人鲜明的批判精神。诗人借鉴西方文学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同时.在诗中把诗歌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巧妙地统一起来,从而创造出了深刻幽玄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让人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2.
意象,是诗歌中由诗人的主观心意(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等)与客观物象(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景物、场面等)融汇而成的富有蕴含与审美价值的具体情境.它作为生活外在形象与世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诗歌艺术的基本构成元件,对此,胡应麟甚至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克罗齐也说:“诗是意象的表现”.意象是诗歌创作构思的核心,是决定一首诗的艺术价值品味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三册人教版节选了《离骚》的第三部分。课文注释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民生”理解为“人民生活”。而将“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中的“民生”课文注释理解为“人生”。教师教学用书,却将“长太息以掩涕兮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先生是爱国诗人,是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的学者教授,是把生命献给争取民主事业的英勇战士。他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后期,他对祖国的贡献是值得称颂的。他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于早期,即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里。一九二三年九月,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红烛》。一九二八年,他的第二部诗集《死水》问世。两部诗集的出版相隔四年多的时间。与《红烛》相比,《死水》在原来的基础上,它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又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死水》可称为闻一多诗歌的代表作。对于《死水》的思想感情和内容倾向,闻一多的一些朋友和学生,在当时对诗  相似文献   

5.
诗歌《死水》是闻一多先生的一首代表作。闻一多先生于1922年7月赴美留学,1925年5月离美返华。这首诗,最初发表在北京晨报副刊《诗镌》1926年4月8日出版的第3号上,诗后注明写作日期是1925年4月同时发表的,还有一首《黄昏》。(参见1948年开明书店出版的《闻一多全集》“年谱”,以下不注明出处的引文同此) 1925年4月,诗人明明还在美国。但不少评论似乎都忽略了这一点!北京出版社《阅读和欣赏——现  相似文献   

6.
储修德 《学语文》2002,(2):23-23
什么是线索?1990年版高一册语文知识短文《叙事写人的方法》中说:“要使复杂的记叙文有条理,需要把题材按一定的‘序’组织起来,这种贯穿全文、联缀人物和事件的‘序’通常称为线索。”按照短文的说法,好像线索就是写作的顺序。  相似文献   

7.
储修德 《学语文》2002,(2):3-23
一、“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其中“外人”课文注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这一注释值得探讨。《桃》文涉及“外人”共有三处: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人教版第三单元第二课节选了屈原《离骚》的一部分。课文注释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的"民生"理解为"百姓的生活"。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说法,作"人生"理解。到底哪种理解更符合原意,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本文着重从《离骚》标题含义及创作动力,节选部分内容及行文逻辑、全诗的叙述角度等几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9.
【片断】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品读】这三节诗在写作上的特点是 :构思奇 ,用语妙 ,立意深。一样丑恶的无可救药的东西 ,只有彻底揭露它的丑恶 ,加速它的灭亡 ,才能解恨 ,才能让新的美好的东西产生。这三节诗就是基于这种思路来写的。第一节写作者对死水绝望后采取的举措 :扔破铜烂铁 ,…  相似文献   

10.
以独特方式呈露爱国之情、个人述怀的哲学沉思、新格律的圆满试验和诗歌戏剧化理论的实践以及为混乱诗坛创设一条新路,成为了闻一多诗集《死水》经典价值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1.
《清明上河图》中“清明”该怎样理解石嘴山市三中陈焕祥北宋时期,绘画开始重视对现实生活习俗的描绘,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在风俗画中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可是,关于其中的“清明”二字应怎样解释为好呢?笔者在教学中广为翻阅有关材料,大体归纳为以...  相似文献   

12.
吴星 《现代语文》2006,(1):52-53
《死水》是闻一多诗歌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但是,对这首诗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尤其是对“死水”的象征意义的解释,更是尖锐对立,不可调和:有人认为,“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也有人认为“死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象征,还有人认为“死水”是北洋政府的象征,等等。笔认为,这些解释,都有其合理的因素,但都不够全面。如果我们能够结合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和思想的发展历程,综观《死水》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的各个不同阶段,便不难发现,“死水”至少应该有三重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死水》一诗是闻一多先生最有名的代表作。它之所以有名,不仅因为其思想内容之深刻,而且在艺术上也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4.
有这样一个实验:将两个心理承受能力一样强的人放在两个不同的场合中,一个亲眼看见一起车祸的发生,另一个由第三者告诉他车祸事件,反应却大不相同,前一个吓得几乎晕倒,后一个只是以较为惊讶的口气询问事情的结果。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现场”对人刺激的力量是非常大的。  相似文献   

15.
有这样一个实验:将两个心理承受能力一样强的人放在两个不同的场合中,一个亲眼看见一起车祸的发生,另一个由第三者告诉他车祸事件,反应却大不相同,前一个吓得几乎晕倒,后一个只是以较为惊讶的口气询问事情的结果。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现场”对人刺激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既然“现场”感如此强烈,那么语文教学也可以将它迁移其中以强化教学效果。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现场教学”。笔者在教学中曾做过这样的尝试,效果颇佳。笔者在黄冈市浠水工作时,曾执教高一语文课,第一单元中有闻一多先生的《死水》诗一首。闻先生是浠水人,于是笔者…  相似文献   

16.
《白鹭》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上的一篇课文,系郭沫若手笔,语言美、意境美,经常被教师们选为教学设计研究的范文。从对这些设计研究的分析中,我发现当今小学阅读课对文本“美”的理解却存在某些偏颇。江苏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初启动了与“课程标准”配套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白鹭》是新选的文章之一。它自进入小学语文课堂,便倍受教师们青睐,纷纷倾注热情和智慧,为其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的某些片段也隐藏着教师对文本“美”理解的某些偏差。如课堂上有的教师引入艾青的一首诗:“像云一…  相似文献   

17.
《死水》《再别康桥》是新月诗派主要代表诗人闻一多和徐志摩的经典名作。仔细赏读这两首诗,我们能够咀嚼出新月诗派绘画美的丰富意蕴。“死水”激起人们的总是肮脏、腥臭、死气沉沉的联想。闻一多题名“死水”作诗,大约也是基于这种普遍的大众的文化心理。不管其诗的真正主旨是什么,“死水”的罪恶、绝望、沉寂、腐朽等象征义不会改变,也就是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可是闻一多在诗中却极力地渲染“死水”“华丽”的外表和“活泼”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有这样一句话:“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地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这是鲁迅先生在批判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错误态度(即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时而言的。其论理的深刻精辟,设喻的贴切生动,语言的犀利幽默,令人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19.
李仁甫 《师道》2004,(7):26-26
闻一多先生笔下的“死水”,究竟有什么象征意义呢?这首先要“知人论世”,联系作所处的特定时代和社会。但这首诗的写作与发表情况比较复杂,所以一方面给读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而同时也为读的“再创造”或“二度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如果我们按惯例 ,把闻一多的《死水》当作艺术品去欣赏 ,我们可能要欣赏它语言、图景、事件、情意和象征等五个层次的美。《死水》语言形式方面是美的 ,它仍然体现了闻一多的三美 (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 ,这也是我们容易发现的美 ) ,然而在考察图景美时 ,我们就遇到了困难 :一沟臭水 ,美在哪里 ?因为图景美的“危机” ,事件、情意和象征的美的欣赏就不好进行下去。其实 ,本诗是把图景之美“隐藏”了。“闻一多绝大多数作品之所以有深度、广度 ,有品味价值 ,在可读性 ,就因其既有现实和历史的根基 ,也讲究表达的策略 ,善于‘隐藏’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