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现代传媒的精心运作,古典名著<水浒传>的各式人物已成为普通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按照现代人的俗气习惯,管宋江唤作宋押司,以为押司是一个具有腐败资格的实权官僚呢.  相似文献   

2.
“县委宣传部干什么用?”这个问题,本来不必赘言,而今,似乎不可不多一句嘴了。前几天,山东某县县委宣传部的同志带来几篇稿。我一看,内容无可挑剔,文笔也不赖,可惜,题目选得太一般,不是“记某农艺师的成长”啊,就是“某某乡认真进行党性教育”。我问,难道贵县就没有更吸引人的新闻吗?对方答,怎么没  相似文献   

3.
10年前,我这个毕业于通信学院的通信兵,被单位领导“硬逼着”做了兼职新闻干事。没办法,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上。于是,业余时间我关起房门读书、看报、想句子、定段落,写了抹、抹了写,把发生在自己周围的新鲜事,用才知道的“五要素”套上去,跟着报刊去临摹,抄入方格中,累了个不亦乐乎。不多日,自己的大名竟多次铅印在报刊上,随后又收到一张张汇款单,真乃名利双收,当时我还真高兴过一阵子。知我者莫过妻,她不相信我有这方面的才能,当我喜形于色时她就“挖苦”我:“连汉语拼音都不会,几个歪歪扭扭的字,臭美啥!”我依然…  相似文献   

4.
“县委宣传部干什么用?”这个问题,本来不必赘言,而今,似乎不可不多一句嘴了。前几天,山东某县县委宣传部的同志带来几篇稿。我一看,内容无可挑剔,文笔也不赖,可惜,题目选得太一般,不是“记某农艺师的成长”啊,就是“某某乡认真进行党性教育”。我问,难道贵县就没有更吸引人的新闻吗?对方答,怎么没  相似文献   

5.
读了几年新闻学,当了若干年记者,竟然对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都有点茫然,怪惭愧的。当然,字面上“记者”二字是好解释的,记者者,新闻事业机关中从事采访工作的专业人员是也。大多数记者遵纪守法,勤奋工作,  相似文献   

6.
新闻是什么?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然而老话说,熟知非真知。以为自己很清楚的事情,其实未必就一定是那么回事。我们每天都习惯性地看新闻,但是否认真想过什么才是真正的新闻?我们能那么肯定地说在新闻媒体上天天播放的就是新闻么?如果不全是,那么那些我们认为不叫新闻的东西又该叫什么呢? 作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起码应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新”,一是“事实”。如果只“新”,而没有成形儿的“事实”,那么不能称其为“新闻”。与之紧密相关的,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说话”、“开会”能不能算构成新…  相似文献   

7.
我发现,《燕赵都市报》非常热衷于使用“黑名单”这个词。现举一例如下: 2001年7月26日十八版标题:《一批不合格药品上了“黑名单”》。 每读到“黑名单”我就生疑:“黑名单”是什么玩艺儿?是褒义还是贬义的?文中不见解释。但从报道内容不难看出,上  相似文献   

8.
说不清是从哪一年开始的,有些新书的封面上,赫然标着"×××编著". 不怕您笑话,作为一个学中文的人,一直以来,我认为编就是编,著就是著,词典上不会有"编著"这个词,兴许是某些人新造的.见识了太多的编著图书后,我开始对"编著"这个词感兴趣,想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9.
常听一些身在基层的通讯员反映,基层“天地”有限,没新闻可写。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平时注意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多看报,多听广播,常把周围的人和事同全局的情况联系起来思考,从中发现很多新闻。前一段,许多企业搞劳动优化组合,有些职工对此产生很大顾虑。我对上下左右的信息综合分析后,写了《优化组合不能掺杂个人好恶》  相似文献   

10.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新闻这种精神产品是不是也成了商品呢?这是人们经常提出来的一个问题。众所周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发展到了历史的高峰,不仅物质产品商品化了,劳动力也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成为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剥削雇佣劳动者血汗的源泉。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榨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资产阶级“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一些商家促销花样叠出。如某商场曾搞过这样的活动——只要女顾客当众脱至仅着贴身内衣,即可免费穿走一件羽绒服;某商家为吸引女顾客,打出一则广告——“购满1800带帅哥回家”,而跟随女顾客回家的“美男”的职责,就是做3小时家务;再如,有厂家“出价百万聘公厕形象大使”……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其中的一些作法,可谓恶俗,但往往能见诸报端。之所以出现这些作秀、炒作,无非是因为一些商家认定“新闻就是最好的广告”。在此,笔者无意谈论商家的道德水准,倒是想提醒媒体同行几句——对商业炒作行为,我们理应提高辨别能力,因为我们肩负着社…  相似文献   

12.
如果說,在1957年反右派斗爭以前。关于新聞有沒有、要不要有指导性的問題,在新聞工作者中間还有很多爭論的話,那么,現在这个問題可以說已經解决了,不成問題了。現在,在我們新聞工作者当中,大概誰都同意新聞应当有指导性。但是,究竟什么是新聞的指导性呢,人們的理解却不尽相同。由于对新聞指导性的理解不同,記者在采写中确定主题、挑选  相似文献   

13.
随着2001年的到来,辉煌的“九五”已经成为过去,在新世纪的头五年,中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为中国  相似文献   

14.
新闻是用手写的吗?回答似乎应该是肯定的,难道还有用脚“写”新闻的不成?然而,朋友,日本有一位新闻学的学者却确实说过:“新闻是用脚写的。”在新闻界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最好的记者足用脚走出来的。”用手写,无非是遣词造句,妙笔生花;用脚  相似文献   

15.
目前新闻界对新闻有“软”“硬”之分。我个人的理解是,所谓“硬新闻”的内容往往涉及社会发展,偏重于报道的深度以及思辨性。而“软新闻”则涉及社会生活,偏重于报道的广度以及生动性。二者缺一不可,都为读者所需要。二者虽然新闻视角不同,但可互为补充,甚至相互兼容。社会经济新闻属于“软新闻”的范畴。它是介于社会新闻与经济新闻之间的边缘新闻。它既反映经济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经济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读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离生活、实际较近。社会新闻与社会经济新闻是什么关系?正如社会是包罗万象的,社会新闻是一种多边缘新闻。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法制、科技、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社会新闻无所不及。社会新闻与各门类  相似文献   

16.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当我提出新闻稿件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时,不少同志脱口而出:“那自然是写出来的!”我说:“这个回答顶多是说对了一部分。”新闻稿件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任何新闻稿件都是先采出来,然后才能写出来。但是,不少年轻记者和通讯员只看到新闻稿件是写出来的,却不理解它首先是采出来的。因此,对待一篇新闻在写作上下的功夫较大,而忽视或不重视采访。即使出去采访也像蜻蜒点水一样抓些一鳞半爪的材料,回到办公室闷头写上半天或一天。结果是,尽管在写作上下了不少功夫,也难出“精品”。穆青同志曾说过:“手里没有好的素材,文字再考究,也弄不出好东西。”笔者刚步入新闻工作岗位时,就有过这样的教训。那是40年前的一个秋天,在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当  相似文献   

17.
最近,西方一些主流媒体对中国西藏发生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的报道,歪曲事实,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干扰视听,极尽造谣诬蔑之能事,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激愤,也引起人们思考。为什么一向标榜"真实客观"的西方新闻界和媒体,竟然如此违背新闻职业道德制造出歪曲事实的新闻报道?难道仅仅是其偶尔失误和不慎造成的吗?从西方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家长,在孩子身上没有少花心血。孩子这个班、那个班地上个没完。但是.他们往往是越学越呆,为什么?因为他们最关键的一样东西没有学:如何开始把握和支配自己的生活,如何开始自己的事业?如何对自己负责?  相似文献   

19.
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它是新闻记者识别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记者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水平的集中表现,是记者长期新闻工作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一种特殊素质。新闻敏感的强弱,对一个记者能否发现新闻线索、能否写出有份量的新闻报道关系极大。新闻敏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迅速而准确地判断某一事实的政治意义;(2)及时判断某一事实是否能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兴趣;(3)及时判断某一事物是不是新事物;(4)能够判断对某一事实的报道会起到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5)能够判断同一新闻事件中的许多事实哪个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6)善于预见事  相似文献   

20.
公共新闻是民生新闻的突围之道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俊 《青年记者》2006,(6):46-47
自2001年深圳的《晶报》明确宣称“以民生新闻为特色”以来,民生新闻这一新的理念就给传媒业带来了新的动力。随后不论是报纸还是电视台电台都努力进行着新闻实践,出现了一股“民生新闻热”,但随着实践和理论探索的不断深入,民生新闻的自身局限性越来越明显,民生新闻进入了拐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